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一)

巡山小妖精
751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0: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jiachangcai)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与互文性


(


< p>
)


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


互文



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 代生活中


更缺乏普遍运用,


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


论概念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



互文




虽然两者在语言科 学、


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



互文





互文性



两个概念应


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


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


二者 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


涵义与运用


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 念。



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


< /p>


作为汉语修辞格的



互文



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更缺


乏有意识的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而西方


20


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


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


成地翻译成



互文


”< /p>


。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

< br>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



互文





互文性



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种巧合,没有本质


的内在联系,


: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

< p>
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敢于



拿来



,更要善于



拿来





一、互文



互文即所谓



互文见义




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

< p>
或存在对应关系,


能互相补充、


互相渗透或互相限 制、


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


罗列在一起,


以起到言简意深、


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


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


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


取得长 足发展,臻于成熟。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种


种原 因,


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


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


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


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


日渐与我们隔膜、


生疏,


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 大中小学校语


文教师们淡到互文,


每每也就是

< br>“


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





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



死去的艺术



来欣赏,


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 br>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 br>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达诸方面,互文运用是屡见不鲜的,却


每每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体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


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



如我们熟 知的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有功必赏,无过不罚





翻来覆去




左一道沟,右


一道坎





风里来,雨里去





东一榔头西一棒





生儿育女



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 表达,


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


?


二、互文性、互文本




互文性



是西方


20


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


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



交互



关系。作为



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 的一次反拨



,所


< br>“


互文性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


(


包括元小说、


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


)


。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



互文


性革命


”——


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 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


看待和定位人文、


社会乃 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


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


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


20


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 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


学、


精神分析学、


马克思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


其代表人物包 括巴赫金、


哈罗德


·



鲁姆、罗兰


-


巴特与朱丽娅


·


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动互文性革命并从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


与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著名批评家


——


巴特和克里斯 蒂娃。


(



)


文本,以及巴赫


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