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
一
)
p>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5
—
27
题。
(8
分
)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登楼
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②
。
【注】
①
此诗是诗人客居四川第
五个年头所写。
②
梁甫吟
:
亦作
“
梁父吟
”
,
《三国志》说诸葛亮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
25.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A.
甲诗用乐府旧体写边塞战争,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把战斗
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
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B.
甲诗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
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
垫。
C.
乙诗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从时间上驰聘遐思,下句从
空间上
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 br>
D.
甲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
术魅力;乙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
融自然景观、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
境阔,寄意深远。
26.“
黑云压城
城欲摧
”
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2
分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7.
甲、乙两诗尾联在思想感情及表现
手法上有何异同
?
试作分析。
(4
p>
分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
(
2<
/p>
分)
C
26
.
(
2
分)示例一:一个
“
压
”
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
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都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示例二: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情
势。
(选择其中一个答案即可,答出大意即给满分)
27
.(
4
分)相同点:都
是运用典故来抒发爱国之情。(
2
分)
不同点:甲诗引用黄金台的故事,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
分)
乙诗咏怀古迹,
讽喻当朝昏
君,
表达了诗人空怀济世之心
,
却苦无
献身之路的慨
叹。(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
一句
“
黑云
”
比喻敌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
“
金鳞
”
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
“
燕脂
”“
紫
”
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
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中
“
霜重鼓寒
”
指夜寒霜重,
连战鼓也擂不响,
“
不起
”
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
志难振。
D.
第七、八句
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3.
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答案】
12. C
13.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解析】
【
12
题详解】
C
.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定要理解诗歌
内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
误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故选:
C
。
【
13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