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特点
-
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魅力
——距离产生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
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
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可以和爱情诗、思乡诗、悼亡诗等量齐
观。
二、送别诗的分类:
(
1
)有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
客远去;
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
“送”而
少“别”
。
“
‘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
心
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
”——日本·松浦友久
(
2
)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
、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与爱人别。
三、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
p>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
赴、迁等)某地”
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
××
”
/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
李白《渡荆门送别》
、
《送友
人》
p>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br>《金陵酒肆送别》
、
《送友人入蜀》
、
《白雪歌送友人》等。一般用
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
明显的特点。
四、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
折柳
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
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
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
)
。
第五,唱歌踏歌送别。
《
离歌》
、
《骊歌》
、
< br>《渭城曲》
、
《阳关曲》
、
p>
《阳关三叠》
、
《劳歌》
< br>“劳
歌一曲解行舟”
。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
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
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
杨柳
: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闺怨》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
《春
夜洛城闻笛》
杨柳青青着地吹,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无
名氏
“柳”
p>
,
“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
别的意味。
南浦
: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p>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王维《送别
》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p>
(白居易《南浦别》
)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
(冯延巳)
p>
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
(晏几道)
灞陵
(借代)
“——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
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
(李白《忆秦娥》
)<
/p>
流水
:
古人分别多在水边
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
李白送别诗中的“流水”
“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赠汪伦》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泾川送族弟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送储邕之武昌》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
尽,许多愁。
落日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鸿雁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