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一)
-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
一
)
互文性
(
intert
extuality
)
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
生的
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
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
批评和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同时,互
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
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
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
关系问题,文本
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
p>
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
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
,
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
< br>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本文无
力展开这一浩
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
意在抛砖引玉。
< br>
一
“
互文性
”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
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
克里
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
提出:
“
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
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
。
(
1
)其基
本
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
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
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
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
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
学的演变过程。
(
2
)
实际上,
< br>在朱丽娅.
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
“
互文性
”
概念的基
本内涵
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
了
“
复调
”
理
论、对话理论和
“
文学的狂欢节
化
p>
”
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氏的
“
多声部性
”
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
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
而形成
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类似复调
(多声部)
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
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
中还指出,陀氏
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
关系,
对话
中各种意识、
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
构成不同对话形式,
p>
强化了复调结构。在分析陀氏文本的复调现象和对话性形式建构原则
基础上,
巴赫金进一步提出
“
文学的狂
欢节化
”
这一概念。
在陀氏作品
(如
《白痴》
)中,狂欢节中的情节与场面随
处可见。狂欢化的时空是陀氏
复调小说得以滋长的土壤,
而复调
结构又集中体现了
“
文学的狂欢节化
”
。
巴赫金指出,作为复杂文化行为之综合的狂欢节,其仪式对小
说本文
产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如狂欢广场、无等级的插科打诨、粗鄙对
话、庄谐结合的语言等都影射了权威的消失、等级世界观的破碎和文
化中心与
边缘关系的逆转。狂欢节这种反权威、反逻辑、反和谐、去
除中心、消蚀界限的复杂纷乱
的变调特征建立在狂欢节对文化认可的
种种行为和话语的综合性混合与反讽化基础之上,
由此,文学话语与
非文学话语、方言、职业语言、民俗语言等交汇在一起相互指涉,以<
/p>
一种新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世界。
可见,
“
文学的狂欢节化
”
这一概
念实际已具备
“
互文性
”
的基本内涵。
关于这一点,
当代美国学者
伊哈布.哈桑也有论述。在《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一文中,他指
出:<
/p>
“
狂欢,这个词自然是巴赫金的创造,它丰富地涵盖了不确定性、
支离破碎性、非原则性、无我性、反讽和种类混杂等等。
……<
/p>
狂欢在更
深一层意味着
‘
一符多音
’——
语言的离心力,事物欢悦的相互依存性
、
透视和行为,参与生活的狂乱、笑的内在性。
……
至少指游戏的颠覆的
包孕着更生的因素
”
。
(
3
)
二
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
过程来看,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不
同文化理论对互文性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并
非一致。从上述文化理论的
主要理论家的不同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界定、阐释以及在此
基础上
的实践运用各有其侧重点或理论兴趣点,由此导致了互文性理论的复
杂性。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在其意指作用理论中认
为审美本文具有自我指涉
和
“
含混
p>
”
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
“
只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解释相互作
用,文本就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常规的代码和
它们转变为其它代码的各
种可能性
”
(
4
)
。
在他看
来,
文本的译解就是
“
持续不断地将其
直接意指
转化为新的含蓄意指,
其中没有哪一项目终止于第一阐
释成份上
”
。
(
5
)
由于这种译解的无限推迟,我们永远不能达到对审美信息
的最终译解
或读解。由此可以看出,艾柯所谓的审美本文具有无限开放、自我指
涉和多种转译可能性的特征。这是从本文意指作用的无限开放性的角
度来
论述本文的
“
互文性
”
特点的。
与艾柯从本文意指作用的无限开放特征来界
定互文性内涵不同,法国
符号学家米歇尔.
里费特尔将重心从本
文移向本文与读者之间的空间,
在其阅读理论中,他认为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
模式,读者
在阅读或阐释文本时通常必须汇集一个以上的互文本来加以审视,同
时里费特尔还批评了后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因过度开放而看
不到
文本结构对互文本的束缚的毛病,在他看来,一切互文性关系都
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
构母体之上,即文本和它的互文本是同一结
构母体(
matri
x
)的变体。在《自足的本文》中他指出:
“
< br>意义是建立
在本文所提供的结构基础上,每一个原来的破译都是这个结构的变体<
/p>
”
。
从这个意义上是讲,里费特尔的互文
性是一种狭义的互文性,即指一
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在对互
文性内涵的
界定中,他坚持了文本对读者的控制和母体结构对变体的约束,从而
在文学的自足性上保持了与后结构主义的距离。
英国学者
C
.
巴特勒证
实了这一点:<
/p>
“
我觉得他(里费特尔)实际上是想把文学性界定为一种
自足的语言形式,而不是仅仅想使诗脱离它的历史语境
”
。
(
6
)
对互文性内涵作狭义界定的还有结构主义阵营中的热拉尔.热奈特。
他称
“
互文性
”
为
“
跨文本性
”
(
transtextuality
)
,在他看来,任何文字都
是跨文本的,
任何文本
都是产生于其它文本之上的
“
二度
”<
/p>
结构。
热奈的
跨文本性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互文性(包括引语、典故、原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