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的互文隐喻与其他-最新文档
-
《鬼子来了》的互文隐喻与其他
《鬼子来了》
是姜文作为导演完成于
2000
年的第二部作品。
迄今为止<
/p>
,
它还是一部所谓的“地下电影”。
2001
年《法国新观察家》评价它
: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来自
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同年法国《观点》周刊以《霸气与绝
技》
p>
评价姜文:“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
,
他的风格更接
近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
,
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
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①
要知道
,2000
年并非抗战题材影片“出生”的好年份。②我
的观感
,
趁“纪念”之风问世有几多“抗战”
影片
,
就有几多的
不满和失望
!
这其中有多少缘于中国电影人的无能、
不能<
/p>
?
而又有
多少是电影人的“不得”不能<
/p>
?
《鬼
子来了》
就是一部“能”而又“不能”的“抗战影片”。
所谓“能”,是因为在我看来
p>
,
其对民族性的审视和批判所
达到的广度和
深度甚至可以与鲁迅的《阿
Q
正传》相提并论
< br>,
后
者还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相对一维的视角下反
思民族性
,
而姜文对“马大三们”精神状态的剖析是在与异族强
盗对照的
二维视角下完成的。
所谓“不能”,在于这部电影因所谓“历史立场不当”丧失<
/p>
了与大面积观众交流互动的可能
,
只能以
某种半合法状态被小众
人群在一定压抑状态下观赏和言说。③
一
、“左右开弓”:中日国民性的双重拷问与对比
《鬼子来了》
将反省的锋利解剖刀伸向民族心理深处的同时
,
也在辛辣的
嘲讽中剥光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的外衣
,
其左
右开弓的双重拷问使影片成为中日民族性的黑色寓言。
一方面
,
《鬼子来了》将国人得过且过的劣根性与宽容仁厚
的天性奇妙地
交织在一起
,
形成一种内在的互文和对比。
首先
,
姜文镜头下的挂甲屯村民集愚钝麻木与狡猾伪饰于一
身<
/p>
,
表征出我们民族身上某种畸形的文化遗传基因。不同于《黄
p>
土地》对中国“良民”木讷呆板的刻画
,
也
不同于《红高粱》对
中国“暴民”野蛮血性一面的展现。
④马大
三们表现出无论如何
也要“活着”的韧性
,
而如何活着、活着的状态怎样
,
他们无力、
也不想关心。为了“平安”送走两个突如其来的“瘟神”,大三
们为嚣张的鬼子
和无耻的汉奸送饭、疗伤、讲道理、做工作、包
饺子甚至弄酒喝。
挂甲屯虽然闭塞
,
但村民们相互间最严厉的指责也是“汉
奸”一词
,
说他们“不知秦汉、
无论魏晋”显然
不对
,
那么如此低
姿态对待毫无反抗能
力的俘虏
,
原因何在
?
不要让别人要了自己的命是“大三
们”惟一的行动指南。
片
中马大三反复对两个俘虏讲:“我不要
你们的命
,
你们也不要干
那要我的命的
事”。正因为有不顾一切的生存欲望
,
他们的忍让
和妥协才显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愚昧、窝囊乃至猥琐。
其次
,<
/p>
《鬼子来了》令人叹服地演示了村民遇事推诿的“太
极功夫”和“
语言杂技”。
与以往银幕上少言寡语的中国农民相
比
,
马大山、二脖子、兴旺、包括五舅姥爷、二脖子妈表现出令
人吃惊的伶牙俐齿。特别是马大山,“要你的命”顺口就成了
“要咱全村人的
命”。一种渗入血液的本能
,
使大三洞察到五舅
姥爷和村民的心理
:
为了活命
,
他们不可能袖手旁观。
除大三娴熟的“拉人垫背”本领
,<
/p>
村民们也表现出高超的
“语言杂技”。
对
俘虏
,
他们先讨论如何处置、
再争论该
不该杀、
后抓阄应由谁去、
进而试图逼迫他人
< br>(
大三
)
、
最后讨论如何取回
粮食。其间避重就轻、以进为退、指鹿为马的功夫着实让人“耳<
/p>
界大开”。
尤其大三劝说村民用俘虏换粮食的言论是
《鬼子来了》
的“语言高潮”,国人用此种令人瞠目的说辞“与虎谋皮”,抗
战再有八年好像也不意外
!
最后
,
马大
三冒着杀身之祸养活毫无反抗能力的“民族仇
人”长达半年而不忍加害
< br>,
似乎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懦弱无能和胆
小怕事。中国农民
的仁厚宽和甚至有限感动了杀人不眨眼的日
寇。
二次大难不死<
/p>
,
花屋痛哭流涕:“这里的农民没吃没喝还养了
< br>我半年之久……,那位大嫂还温柔地给我治伤”。听着五舅姥爷
不无迂腐地对日本
军曹和翻译官说:“我看你们也是一个孩子的
年龄”,“都是种地的”,忍不住让人感到
心酸。
对解除武器的强
盗
,
挂甲屯村民仁厚的“东郭情怀”无疑闪耀着人性中最善良的
光辉。
另一方面
p>
,
《鬼子来了》对日本人狂热武士道精神的分析
,
相对中国人的天性是一种外在的互文和对比。
日俘花屋刚被俘时表现得顽酷刚烈
、痛不欲生
,
面对翻译官
的劝说
,
花屋大放厥词:“好死不如赖活着
,
这是你们支那人的想
法
,
我现在明白了
,
为何这么大的国家有那么多人愿意做亡国<
/p>
奴。
”强盗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再次看到“大三们”的可<
/p>
悲
,
也印证了抗战时田间为何因一首小诗
而被誉为“擂鼓诗
人”。⑤
而花屋就真的不怕死吗
?
汉奸翻译官董汉臣尽管满嘴谎话
,
但他对花屋的自
杀却看得清楚
:
“干啥
?!
装那
!
指定不想死
,
p>
想死
撞木头干啥
?
咋不撞石头呢
?
石头有尖,……?”姜文用高速摄影
镜头使得花屋想象“为国捐躯”的场景充满黑色幽默
:
身披花布
棉被、
手拿武士刀、
显得
杀气腾腾的村民们尽显花屋战栗外表下
自我期许的虚妄。
“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
程中最大的负面效应莫
过于人性被慢慢地抽离
,
最终使进入它的每一个人都渐渐失去自
我意识而去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
群体在这个过程中
成为一种制约力
量
,
甚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
的制约力量。
”⑥花屋们在自己的国家可能也是一个老实本分的
农夫或渔民
,
但别有用心的观念灌输、充满邪恶的集体
意识一定
会腐蚀善良人性。
姜文对此很清楚:“人性不一定就是
善的
,
在特
定条件下
< br>,
比如战争中
,
它可能就是恶的
。
在对中国的这场战争中
,
日本人丧失
了人性。
”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日军酒冢队长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