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卢
兰
<
/p>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
< br>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
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
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
< br>,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
钟子期死了,
伯
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
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
因为世界
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
(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
难觅)
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
而后来引申为知己、
知心朋友。
《知音》杂志就是
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
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
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
这里
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
可理解为一个动作,
既是鉴赏的行为,
而“音”则为
鉴赏的对象。
因而知音即可
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
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
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
即
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
解:
首先是知音之难;
其次是知音之方;
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
《知音》
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
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知音多么困难
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
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一句感叹句
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
作者刘勰主要
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
知的主<
/p>
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
犯的
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
(从古以来的知音,
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
代人)
,
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这
两句出自于《鬼
谷子·内楗》篇)
也
。
(
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
声便想念”。)
为了说明贵古贱今的现象,作者就举了二主的例子。
<
/p>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
< br>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
/p>
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
道是同时人了,
那么韩非被囚禁,
司马相如遭到轻
视,
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
时人的看轻吗?)
典故:“韩囚马轻”: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
《五蠹》<
/p>
《内外储说》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
韩非子来到了秦国,
李斯等陷害于他,
秦王听信谗言把他打
入牢中,
韩非子被逼
自杀了。
《汉书·司马相如传》
记载说:
汉武帝读了司
马相如的
《子虚赋》
曾说:
“朕
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召见司马相如,却把他看作像倡优一样的弄臣。
< br>
这里说的是知音者常犯的第一个毛病:
贵古贱今。
p>
作为君王的秦皇汉武善且
如此,
更不要说其
他人了。
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明:
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古的东西,
或者是越看不懂的作品,越发看得珍贵;而对自己近的,熟悉的东西不以为奇,
不以为珍。也就是俗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
接下来作者举了班固和曹植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二个毛病:
崇己抑
人(文人相轻)。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
,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
见曹丕的《典
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
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却在
写给
弟弟的信中讥笑傅毅道:“傅毅这个人啊,一下笔就不能自己收住。”
)
及陈
思
(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
论才,亦深排孔璋
< br>(陈琳)
,
敬礼
(汉末
作家丁廣,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
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恰当的说法。
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
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
耶?”:
文章好还是坏
,
全由我自己承担美名或恶声,
后世谁会知道是哪位改定了我的
文章
曹植接着说:
“吾常叹此达言,
以
为美谈。
”曹植认为丁廣这种文责自负的思想是很值得嘉
奖的);
季绪
(汉末作家刘修)
好诋诃,方之于田巴
(齐国辩士,相传其辩
于徂丘,议
于稷下,
一日服十人。
后来
却曾被鲁仲连所驳倒。
曹植的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鲁仲连,
你
一个类似于田巴一样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
,
意亦见矣。
(到曹植评论文才,
也极力
贬低陈琳;
丁廣请他修饰文辞,
他赞赏而认为说得好;
刘修喜欢批评文章,
他就
把刘修比作田巴,他的用意可以看到了。)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
(曹丕典论
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非
虚谈也。(
所以魏文帝说:“文人相轻”,
不是空话。)
接下来又举了楼护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三个毛病“信伪迷真
”。
至如君卿
(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
)
唇舌
(指有口才。
《论说》
篇曾说:
“楼护唇舌。
”
)
,
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
,谘东方朔”
(至于楼护以为有口才,却荒谬的
想谈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著书,请教东方朔”)
,于是桓谭
(东汉初年著名学
者,著有《新论》。)
之徒,
p>
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
(贱者)
,
轻言负诮,
况乎文士,
可妄谈哉!
(因此桓谭等人带着讥笑的态度互相对望着。
他本来没什么地位,
轻
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
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
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
二主是也;
(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中
古代看轻当代的,
两位君主便是;
)
才实鸿懿,
而崇己抑人者,
班、
曹是也;
< br>(文
才实是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班固曹植便是;)
学不逮文,而信伪
迷真者,楼护是也;
(
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当成真实的,楼护便是;)
酱
瓿之议,岂多叹哉!
(据《后汉书·扬雄传赞》
,扬雄写《
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
“
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
能明《易》
,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
刘勰
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他说:
“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
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
批评风气之
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
“
酱瓿之议
”
,
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
,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
为是
“
空
自苦
”
,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
评风气,没有
“
知
音
”
,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
p>
(担心著作给后人用来盖酱瓮,难道
这是多余的感叹吗!)
刘勰接下来从音的角度,
就是从知的对象来
说知的困难:
既客观上的
“文情
难鉴”
。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文情如何如何难鉴”而是通过打比方来
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