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图片

别妄想泡我
818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4: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九月十三)



《诗经》


中的植物


[


圖文


][


資料


]


(第一部分)




1


、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周南


.


关雎》






“参差 ”


两字,


“寤寐”两字,


到是大有深意 ,有不解的味道。


其实包含了和


-


谐的 意思,


其中没说的话,就是要懂得自己,敏悟万物,然后顺着自然的情势而行。





最好的诗,就是 和


-


谐简练的大白话,情话同样如此。





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 ,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


“高洁”二字,


高到未必, 洁却是当的上的。


《颜氏家训》里有


:


“今荇菜是水有之


,


黄华似莼。


”的句 子,也


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能不能吃,就不知道了,在古 人眼里,若窈窕淑女般的,想来是可以能吃的吧!







2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 /p>


.


泮水》


。茆:莼菜





农事诗里,能见到轻盈的手,去采天底下绿莹莹的好物件,就会痴想。古之鲁国,今之


山 东地,


思乐一片山水,


有薄采之手,


说 明生活是轻快的,


有妙趣,


叫人想来,


该是好生活。


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





《植物学》的资料里,介绍莼菜< /p>


,


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


,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


的珍品


,


以嫩茎叶供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莼菜,以杭州莼菜和四川的西昌莼菜为佳品。

< br>从我找的图片里看,好象以前吃过,究竟真的吃过没有,自己却不能肯定下来。





想想《诗经》里薄采莼菜的那双手 ,对这种蔬菜里的佳品到止不住的有些神往了。







3


、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卫风


.


伯兮》






女为悦 己者容,所爱的不在时,心里黯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之


深,从姿 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





飞蓬,学名狼尾蒿,西北乡下似乎也是这么叫的,飞蓬其实取的是种子在风里的姿势。< /p>


此草,生命力极强,长遍大江南北,是随处得生,随处得长的样子。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


,


从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给诗圣的诗:


飞蓬各自远


,


且尽手中杯

< br>!


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命运:为精神的魂灵献祭自己,离了物欲的河


流,飞蓬也就是必然的生命状态了。但这两句诗里,既有沧桑,更有豪情,为我所喜欢。





长在自然里的飞蓬是 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植物,


我既没有从中体会到爱的坚贞,


也没有 看


出人心上的涩苦,我默然看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叶面上还藏了上古《诗经》里的爱 情,


以及命运之无常和不得把握的苍凉况味。读到此处,才算是懂得一点。







4


、蒌蒿(芦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

< br>《周南


.


汉广》






这是《 汉广篇》里,痴情汉子写到对岸汉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写的几句话。把


高大的灌 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抡起来。把马儿啊,


喂的饱饱的,以便能够有


机会去接让人时刻记挂的人。读这样的文字,


并且明白了这些文字里的 意思,觉得,这是先


秦时代的精品小散文了。然而,古人的高妙处在于,他们表达爱的时 候,不遮遮掩掩,而是


用淳朴的方式,直接往心里去。





蒌蒿,


竟 然是喂马的草,而马儿的脚步是走向爱恋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


真的很神

< p>
奇,竟然可以这么间接又直率的表达了神秘的爱这个字。





作为菊科的蒌蒿,很早就是人们桌 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


,


春江水

< p>
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则是 解河豚之毒除芦


芽之外的佳品。





见到图片,


才很亲切的认的出来,我 小时候也是吃过蒌蒿的,


只不过没有河豚之香,是


由外婆在开水 了滚过,用盐麻了,滴上菜油,当做山野菜来吃的。





读这些简妙的文字,渐渐觉得,天下丝缕茎叶,都有说不尽的 暗


-


语藏在里面的,我们


只是要有从中 去找的能力就够了。







5


、蘋



(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 于彼行潦。——《召南


.


采蘋》






古人祭 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边,是什么原因呢?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


也许正是 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而萍,


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


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无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

< br>,


母株会从水面下之走茎生出无性芽


,

< br>而长成


新个体。从图片上看,纤细,柔美,深藏着勃勃生机,在自然的风里,平凡 的不言不语。




< br>俗语叫做田字草的正是此物,


从先秦的诗里一直嫩到今朝,


其水灵灵的状态一直不减当


年。








6


、白茅







野有死 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


《召南


.


野有死麋》






猎人用白茅包起射杀的麋鹿,


以表自己对自然馈赠的虔诚;


怀春的女子,


有男子来调着


情事,两情相悦,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很奇怪,


读这样的文字,


眼前就会有一个奇妙的图景,


一个死生自灭,< /p>


生机昂然的世界,


四季的变化浓缩到很短的时间里,男欢女爱都让 人无限的欢畅。





想着这是先秦以前,


我们祖先心里的诗,


心里会有一点 讶然。


埋入土里死去的生命,和


怀春女子痴迷的一双眼睛,象音 乐一样的在自己身处的时间里,产生了一种清澈的音乐感。


这是很奇妙的一种感受。





一个美国求 学的朋友,


在她的游记里,


记述了她驾车在美国南方高速公路上 赶路赶的累


了,


将车停在路边的金色的阳光里,


眼前小河流淌,


白茅在风里轻轻摇摆,


从背包里取出< /p>


《诗


经》


,读几首《国风》的情景。她说 ,那一刻,她觉得有看不见的故乡的音律响起来,自己


似乎从阳光和拂面的风里飘起,飘 到黄河岸边,正听着江声浩荡,看着眼前青草蔓长„„





好,


现在来说白茅吧,


古代,


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


闭上眼睛,


可以想象一个洁白、



柔顺的女子,陪着你在 秋凉的河岸长堤上散步,这是一种温暖。嫩茅,又称“荑”


,自古美

人玉手,称为“柔荑”


,该是又白又嫩的了!





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沧桑的岁月, 一个人的心里,却思虑山河岁月的甘苦,挂怀天下寒士的襟怀。


直觉得这


白茅,轻的飘上九霄,重的直戳在人心里。





7


、黍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 风


.


黍离》






“不读《诗经》

< br>,不知万物有灵。


”以前听一个敬重的人说的这些话,只是溺懂而已,今


天深感,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叹息,心里生气缭绕而不能绝。






黍有《 王风》之歌,始有千年不朽。黍若有灵,便是和人同生共灭了。





忍不住长叹一声: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浩雀当鸣,以求同音,人


心悲歌,觅的是个知己,千年而有同 叹的,是因为同负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这就有了“黍


离之悲”


,有了千古人心的沧凉滋味。




< /p>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


小时候,记的外婆炖的金黄色的小米粥,坐在炕头上,一勺一勺的延着黑瓷碗边瓢着来喝,< /p>


全没想到,我喝的,不仅是自然之实,而且也有悲苍灵歌的缭绕生气。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知我 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


、有女 同车


---


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


.


有女


同车》







所谓美女,


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


这 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


感觉里带着露的


花。


体态轻盈优美,


几预迎风翱翔,


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 !


晶莹佩玉随风叮当,


举手投足,


无不 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古人眼里的美女,今人眼里,似乎不完全


是 这样了。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


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


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 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


含有欢喜,


似乎朝幕不是一舜,


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


艳丽的花融在 绿叶里,和谐有


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 者一车同行的,一


定要面朝晴天旷海,


胸画十字,


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


不仅有现实里一瞬 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植物里的大美女,也是《诗经》里 的大美女:








9


、爱的使者


---


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


.


伯兮》






先秦到至今,


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 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一点相思,


爱而不能相


见,只能背靠 着秋树,对着空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之间,竟生出爱的病症来,这是古来


痴情的样子 ,


无论是应对古代的伦常戒律,


还是今时欲望浮泛的道德影子,


这种情态总会让



人感动,

< p>
因为爱着的人总比无爱的人要来的幸福,


痴情的人总要比在爱里飘忽不定的 人来的


更为安然。





《诗经》里的谖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诗经里,解“谖 ”为忘忧之意,所以萱草


又有忘忧草的美名。


爱,


却又没有办法和爱人相见,而生的琐碎还要继续,


为了心态放的平

< p>
和,只有忘忧才能做到,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对错,这都是我的猜测。然而,我


却爱着萱草,喜欢它丛生的剑叶和奔放的花,


有雪青的,


鹅黄的,


愤红的„„不是单纯的颜


色使我产生联想,< /p>


而是从中看出几千年的爱浮在阳光和烟尘中间,


让人想起人心上背 负的忧


郁和一点痴迷的坚定的目光。这是很周全的爱的样子。






190 7


年五月,美国维吉尼亚的安娜乔薇斯,在其母亲的逝世追悼会中,献上一束康


乃馨象徵母亲花之前,


萱草早已是中国的母亲花。


在一些特殊的时间里,


给母亲献上一束花,


在旧日中国并不是 通行民间的习俗,


但是,懂得母亲,并将自然之坚韧、柔和宽博连接于神


圣的母性,


在中国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经有了记述。


在今 日信息一体化的世界里,


在母亲节给


深爱的母亲献一束康乃馨,


似乎是个温暖的表达,


却很少有人懂得献上一束萱草,


从历史的


传承中,


按照一个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中 国人的自信,


来让这份爱更符合中国千年文化的特质。





然而,萱草,难道不是爱之花么, 相思之爱,亲子之爱,萱草都是爱的使者。





记得一篇写的极凄美的文字,


见着文 章作者的名字里有一个


“萱”


字,


在这 份凄美之外,


却又突然感觉到一点爱的气息,竟然怀着温暖的心,再去品读文章里飘渺而 又坚定的情绪。


现在想起来,这些应该都是萱草的功劳了。





10


、艾蒿







彼采萧 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王风


.


采葛》






艾蒿不具妖娆的形体和芳菲的花,


但 在古时,


越是由浅绿到暗绿里长的长久,


在祭祀的


眼里就会越具神性,


而被放到社稷、


宗庙的供桌上。 可见神也是不喜绚烂妩媚的浮华,


想要


在朴拙清雅里醒神静坐的 。





爱人 之间,相隔一日,却好象分离了已经今年(三秋,这里当九个月的时间来理解)



昨日依依分别后,每一步都变成了一天,


每一刻都成了夜晚,


今日里相见时,四季严寒酷暑


都已经辗转难眠过了,酸甜苦辣也已经折磨 过了人心。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 很委屈很幸


福的说这样的话时,


仿佛相对的是两双泪眼。


这是艾蒿的本性么?所谓的相思豆是艳丽的红


色,却藏着灼人的毒性, 而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草


---


艾蒿,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 地里


旺盛的无声无色的长。这或许是世界的本相吧!





西北家里,艾蒿被称做蒿蒿草,从 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


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廉子,


多出的草绳,


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


点着了,挂在门


眉上,一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粉刺子痒的身上起小疙 瘩时,外婆用晒干


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 痛全部消无。现在,



驱蚊和除痒,


早 不用这样的土法子了,


这些回忆里的乡间旧事想起来只是心里觉得有些欢喜。

< p>




初夏艾蒿的细碎叶 子正毛茸茸的嫩,


摘下来,


可以是饭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 /p>


这是听


过,没有吃过的事情。和艾蒿有关的菜,

< br>只吃过一次韩国人的艾蒿猪肉丸子,是几年前的事


了。点这个菜,


即不是为了对韩国风味的好奇,和猪肉丸子也无关,只是在菜单里见到有那


么一 点艾蒿的绿在,细细的品,想到“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这道菜吃过,而< /p>


能记到现在,是《王风。采葛》里的一点意趣。




11


、蓼蓝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


《小雅


.


采绿》







blue


,蓝色,从外太空漆黑一片 的宇宙里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时候,白色浮云的轮


廓间隙里,透出震撼人心光辉的就 是这种颜色,一种不事张扬,安静,谦和,充满了内在力


量的孕育的色彩,一种我喜欢的 色彩,一种母性的色彩。





黑色的夜暮里,三原色:红,蓝,绿,应该是人类最先感觉到,并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生


活的颜色。





先秦时,手工的劳作,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采上一天的蓼蓝叶所积累下来的染料,


还不够染上一件麻衫,可见采蓝是件很辛苦 的事。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男人去采蓝,约


定五天后回家,


六天过了,还没有见到人的影子,


女 人依门远望而心有怨愤,其实担忧之心


该是大过抱怨吧!


这首纯 粹色彩里的诗,


是一首生活里自然生发,


不需任何吟咏的蓝色的 思


念诗。





蓝色,


不仅流露生活里的情感细节,


而 且还在其它的诗篇里衍生出激奋人生的佳句。



国思想家荀子的


《劝学》


篇里有这样的话: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是读书时,我所敬重的老师时常激励我们好学上进的话。然 而,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


该要渗透多少生命的心血,


才能得 到期望和自我之间的欣慰,


这是每个活着的人都想问自己


的问题 吧!





蓼 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


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


可种蓝”


的说法。


六、

七月间蓼蓝成熟,


叶子变青,


即可采集。

< br>采后随发新叶,


隔三个月


(九、


十月间)又可收割。到有一种一年里生息不绝的样子。





靛蓝浸染丝织物品,


在朦胧的光泽里 会有高贵浓艳的妩媚之气飘逸出来,


浸染绵麻织物,


则有谦和素 雅质朴的情态,


让人觉得尊贵安静踏实,


而且染后,

< p>
色泽附着在织物上的牢度非


常好,


几千年来在宫廷 和民间广受喜爱。


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


花布 手工


艺品上,


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 磨,


依然在安静的流露它原本就


有的气质。




从某种意义上,

< p>
三原色里,


红色是产生激荡的创造的力量,


绿色是 安静的体现成长生机


的力量,而蓝色,则是一种形成和谐并保持均衡的力量。

< p>
从这种意义上,自然里普通姿态的


蓼蓝,到是把不普通的一面深深藏起来了 。






12


、葛藤







葛之覃 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 无斁。


--


《周南·葛覃》






先将这两行诗译成大白话,谱上曲儿,让童音来唱一唱吧: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 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喳喳在欢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 高兴兴穿身上。






还有一句是小女子回娘家的话,


就不 译了。


这个从远古的诗情里取下来的镜头,


是人在


自然里,


象鸟又象风一般的样子。


读这样的诗,


并能够感觉到一种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


绪,这种情绪的影响物, 就是阅读者流淌在内心的流水变的清澈了,安然了,平静了。我以


为,这是好的诗应该具 有的力量当中的一种


---


松弛感,内在性。

< br>




葛藤(又叫苎麻)


,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


在山林的坡地上,城市公园里的无人区,


路边的脚底里,草原牧野的落日下,恶风沙石的缝隙间,就是葛藤的生长地。葛藤的性情 ,


既不温柔,


也不刚劲,


它有着看不见 的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


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


的坏孩子 ,要管束好,让葛藤根煲上靓汤,葛藤粉拌着炒出清香的鸡蛋,酒桌上饮到“千杯


不醉” 的能解酒的葛藤花。在不加管束的时候,


20


世纪


70


年代,葛藤在无声无息,没有任


何天敌的情况下 ,占


-


领了美国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的万顷土地, 将当地的植


物挤死挤光。野马一样的葛藤,是需要人心理性缰绳约束的。





在青春少年的时候,< /p>


我也有过葛藤般肆意成长的日子,


那样的日子象夏日里穿梭白天黑


夜的雨幕,不具节奏,不懂爱恨,到处浸入。现在,理性逐渐的降临到内心的世界里,葛 藤


般的疯长与狂野,不是绽放在自然下,而是交到心里的原野上。爱的天空,生的世界, 象台



阶一样的在眼前变化,就象塔形紫色葛藤花上一瓣一瓣的形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