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创新教案】
-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
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
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
美,引
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
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的好材料。
p>
《江南春》
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
p>
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
同时讽
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
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
写得有声
有色,
有静有动,
有景有情。
诗人先扬
后抑,
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
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
p>
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
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
这是多么睛朗明丽、
生机勃勃的春
景啊!
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
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
南一带还
有大批寺庙建筑,
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南朝的
p>
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
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
费农民多少血汗!<
/p>
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
民疾苦,伤财劳
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
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
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
、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
感受春天的美
,
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
、体会
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方
法,
对如何学懂古诗已有一定
基础,
以
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
学生不感兴趣,
被动地接受知识,<
/p>
学生感到累、烦。
苏霍姆林斯说过,
“在儿童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p>
三、说教法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
块
泥放进模子里,
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
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
——千人一面,抹杀个性。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
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人”
的蠢事了。那么,
在遵循教学共同
规律的同时,应让语文教学展示和
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儿童
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特点,
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
老师从旁
组织、指导、点拨、激励、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
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教会学
生学习。
四、说学法
1.
课前认真预习,
记下疑难问题,
课前查询诗人简况和写作背景
材料。<
/p>
2.
p>
学生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主体。
每个学生教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所以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彻底<
/p>
放开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合作探究
理解意境,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 br>
五、说教学程序
(一)师用言语表扬激励,树立信心。
(绝大多数人的失败是由
于缺乏自信。)
(二)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感悟诗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一上课就
进入想学
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先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
写景方面的诗),并给予奖品
表扬激励,设小组奖、个人奖。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情趣盎然,紧接着把学生带进新课,点击
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每一上新
课之前,
我都要求学生进行
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
从题目中,
你知道了什么?
或你想知道什
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和所提的,老师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问
题,以便在学习古诗中深入渗透探究解决问题。
(二)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对诗人进行简介及介绍写作背景。
这
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
说能力,
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
了准备,
同时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品质
。
(三)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