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玛丽莲梦兔
79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4: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青春正点)


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


4


篇课文:

< p>
《古诗三首》


《只有一个


地球》

< br>《青山不老》


《三黑和土地》


,以及

1


个“口语交际”、


1


个“习作” 、


1


个“语文园


地”。本单元旨在多角 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


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 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


常的行为。

< p>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精读课文《只有


一个地球》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


《三黑和土地》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找


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主要观 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意见不同


怎 么办”


,在生活中遇到意见不同的事情时,能换位思考,态度平和、简洁明了地表达意< /p>


见,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


“习作”的任务是学写倡议书,能用 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


的、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浪淘沙》


(其一)描绘了黄河气势雄


教学要点



伟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不畏险阻,


1.


会写


14


个生字,


会写


2 0


个词语。



古诗


三首



3


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江南春》描绘


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书湖阴先


生壁》表达了诗人退休闲 居的恬淡心


境。



只有


一个


地球



2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


2.


能结合注释,借助古代文化常


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 诗中


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


情感。背诵


3


首古诗,默写《浪


淘沙》


( 其一)




知识,

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


3.


默读课文,能结合关键 句理解课


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地


球。

< p>


文内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严谨性,学 习说明方法。



青山


不老



三黑


和土




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


将毕生精力用


4.


能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表达


1


于植树造林工作,


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 后代。



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


1


土地的事情,


体现了农民对土地失而复


得的喜悦心情。



1.


生活中听到不同意见时,能换位


思考,积极沟通。



上的特点,感受农民重新 得到土


地后的喜悦之情。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含义


深刻的句子。



口语


交际



1


意见不同怎么办



2.


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


曲,不断章取义。



3.


表达观点时,能简洁明了,有理


有据。



1.


能就自己关心的、希望得到大家


习作



2


学写倡议书



支持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 /p>


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并


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语文


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


能交流在朗读和感悟古诗词中


遇到 不理解的字词句时可运用


的学习方法。



2.


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3.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


捷的乘车 方案。



17


古诗三首




1.


会写“涯、莺”2


个生字,理解本课三首诗中“簸”“山郭 ”“排闼”等关键字词的意


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


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


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 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


生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


3


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


书写时,


注意“簸”是上下结构;


教学“涯”的 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


“莺”中间是“冖”

< br>,不



要写成“宀”




2.


阅读理解



本课


3


首古诗都是七言诗,描写的都是自然美景。学习古诗时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


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 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


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本课


3

< p>
首古诗要求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默写《江南春》


< br>


3.


表达运用



古诗中有许多精妙的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 br>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法。


《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 护田将


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便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 感受许


多古诗词的这一特点。




1.


预习提纲




1


)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


(其一)




(< /p>


2


)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 p>


3


)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4


)查找对偶的 诗句。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


课时。




1


课时



《浪淘沙》


(其一)



课时目标



1.


会写“涯”这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


( 其一)


,背诵《浪淘沙》


(其一)


,默 写《浪淘


沙》


(其一)




3.


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 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一、导入解题



1.

< br>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 br>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浪淘沙,是唐代的


曲名。



3.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p>



4.


了解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


772



842< /p>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


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涉猎广泛,尤其以咏史诗为人称道。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 》


《竹枝词》


《杨柳枝词》


《乌衣巷》 等。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

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


读准读通。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读准多音字及 生字:曲(qū)




2.


读好诗句的停顿。




1


)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


)教师范读。



3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好古诗的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



1.


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


)指名读,齐读。




2


)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


的?


(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3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①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 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


“万里沙”




②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 的气


势。



③指名读、师范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4


)指导书写“涯”这个字。




5


)小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 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表达了诗人


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6


)找学生说 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并说说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 br>①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边。



②“九曲”


“万里”


“浪淘风簸”等用词精妙,一动 一静,动静结合,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


势。



2.


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


)齐读诗句。


< br>(


2


)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①直上——浪大、浪高。



②牵牛织女家——在天上,让人感觉静谧美好、温馨甜蜜。



③指名概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3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读出黄河直上云 霄的非凡及牛郎织女家的宁静温馨。





4


)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通过借用典故的


方法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全班齐读。



3.


出示黄河图片,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







2


课时



《江南春》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


,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2.


了解古诗通过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 天的特点,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



《春晓》


《村居》


《咏柳》


《惠崇春江晚景》等。



2 .


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春天万物复苏,生


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江南春。



4.


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


(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5.


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


803



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 /p>


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 /p>


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

《阿房宫赋》


《山行》


《清明》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


读准读通。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正音。读准生 字“郭”的读音。“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


读好诗句的停顿。




1


)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


)教师范读。



3


)指名读,齐读。



3.


把握古诗大意。




1


)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


八十寺”。




2


)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


课件出示古诗。



2.


指名读,齐读。



3.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莺啼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4.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 br>



1


)第一、二句:千里江南 ,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


在空中飘扬。




2


)第三、四句:好一派 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


苍茫的烟雨之中。



5.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


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


“楼台”


“烟雨”的描


写,


让人感受到 作者的哀愁,


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


作者不禁 心生感慨:


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 根据图片配诗句。



3.


指名背诵,男 生背、女生背,齐背。








3


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


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 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导入解题



1.

< br>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墙

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林升的《题临安邸 》


,今


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是一 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4 .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了解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


1021


< br>1086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 厚的政治色彩。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主要作品有《梅花 》


《元日》


《泊船


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


读准读通。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正音。读准生 字“畦、闼”的读音。



2.


读好诗句的停顿。




1


)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


)指名读。




3


)齐读。



3.


把握古诗大意。




1


)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 p>
2


)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 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



1.


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


)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


)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


(“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


种”的意思 。





3< /p>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



结合注释说 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


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 生活。


(简


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 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的。




5


)指导朗读。



2.


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


)交流:茅屋外面的风景如何?< /p>




3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湖阴先生对山水的喜爱。


(一条河环绕着碧绿的稻田,


守护着稻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 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4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


(运用拟人的手法,从


“护”“送”二字可看出。




5


)齐读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课件出示: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6


)回忆一下学过的古诗里还有哪些 这样的诗句。



预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


)填空小结:



课件出示:



从第一、二句诗可以看出 湖阴先生


____________


;第三、四句诗用的是


__________



修辞手法,写出湖 阴先生对山水的


__________


之情;整首诗的景物描写 由


________



_______ _____


,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


___________ __




四、背诵古诗



1.


对照板书试背。



2.


配乐朗诵。


(诵读要读出节奏)

< br>





本课三首古诗皆是写景诗。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一)是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古诗< /p>


借助夸张和想象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


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 的壮观景象。


杜牧的


《江


南春》着眼于 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和独特的地形,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


区的风貌,描 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仅一首七言绝句却展现出了一幅广阔的画卷。


王安石的《书 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院落和自然环境之美,也赞扬湖阴先生勤劳、


爱干净、


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全诗营造了悠然、


美妙的意境。



1.

< br>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


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


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 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悟黄河


汹涌澎湃的气势,读中体会江南春天 的美好和烟雨蒙蒙的景象,读中感受湖阴先生的勤劳


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


读中想象。


通过圈画诗 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文中插图,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


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 出来,在读中想象,能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18


只有一个地球




1.


会写“莹、裹”等


12


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


20


个词 语。



2.


默读课文,


抓住关键句,


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 道理,


增强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的意识。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p>



重点



1.< /p>


默读课文,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


道理。



2.


引导 学生学习“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的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的意识。



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1.


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


12


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和分类识字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识字和理解。


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在天际遨游”“在群星璀璨的宇宙 中”理解“遨游”和


“璀璨”的意思,注意提醒“莹”是后鼻音,“璀”“璨”和“赐” 都是平舌音。



本课词语可分成两大类别进行学习、理解。一类 是形容地球的词语,如“晶莹、摇篮、


和蔼、无私、慷慨、破碎”等;一类是与资源相关 的词语,如“有限、地质、节制、开采、


资源、枯竭、毁坏”等。



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


“篮”要与“蓝”区 别,


“资”要与“姿”区别。



2.


阅读理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通过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只有一个


地 球。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可以概括出课文从“地球的渺小”


“自然资源有限”


“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通过训练找关键 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方


法,让学生能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提高效率。

< p>


3.


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

< p>
文用词的准确性,


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以增强语感。


同时,


本文还采用了


“ 列


数字”


“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学生在体会的同时,应学


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


预习提纲




1


)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搜集生活中人们毁坏 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以及火星和月球的


相关知识。




3


)默读课文,找关键句 ,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莹、裹”等


11


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


20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象形文字:母。



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母亲”的“母”

< p>


看到这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


(妈


妈)


除了自己的妈妈,你们还会把什么也称作母亲呢?


(祖国、地球)


我们还可以把地球


称作什么?


(水球、生命的摇篮、家园……)



2.


课件出示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图片。



这个在浩瀚宇宙中美丽的星球,就是地球。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所有生物的


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地球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3.


齐读课题。



4.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宇宙那么大,地球真的只有一个吗?



【设计意图】



课题质疑作为阅读教学 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


阅读期待,使学生更快融入 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了解科学小品文。



课件出示:



科学小品文:

< p>
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


表达 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


2.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读完课文,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

< p>
的地球?



3.


检查自读情况。




1


)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



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目睹



子孙



多种形式读记生词,正音。




2


)课件出示关键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1.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板书 :美丽


壮观)



2.

< br>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板书:渺小)



3.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 板书:资源有限)



4.


科学家已经证 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 类居住的


第二个星球。


(板书:无法移居)


指名读,正音。试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关键语句是文中能揭示 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把握了关键语


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 、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三、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


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 .


小组讨论:为什么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



3.


指名交流。


4.


小结:


课文到底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呢?等 读完全文,


我们应该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解读课题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把握中心和主要内容。


有效地解读课题,能使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懂、读透、读出感情来。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能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2.

< br>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一、复习导入



1.

< br>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8


课《只有一个地球》


。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读以下词


语。



课件出示:



第一组:遥望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第二组:渺小



茫茫宇宙



第三组:有限



资源



枯竭



不加节制



毁坏



滥用



威胁



生态灾难



第四组:指望



移居



设想



别无去处



2.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关于地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深入解读,明确中心



同学们,文 中提到在宇航员心中: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


感悟地球的渺小。




1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




2


)地球的半径约为


6400


千米,为什么还说 它是“渺小”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它是


与宇宙相比较而言的 ,而且它只有那么大,不会再长大。因此说它是渺小的。



< /p>



3


)课件出示练习,体会说明方法。< /p>



课件出示:



选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比



较列数字



打比方



1.


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2.


同茫 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2.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


)默读第


3



4


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不可再生 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

< p>
)指名说说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课件出示:



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可保持增长率再生的资源。



3


)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


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 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


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4


)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呢?请用文中的例子说明。


(从“但是, 因为人们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 系列生态


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可以看出如果人类不节制使用、不保护自 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5


)体 会第


4


自然段中“本来”用词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 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


类作贡献的。

< p>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本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6


)设计保护环 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课件出示: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


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地球?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预设一:


我看到了地球到处都是汽车,尾气让天空布满灰霾。< /p>



预设二:


我看到了地球许多河流的水污 浊,上面漂浮着许多不同颜色的泡泡……



②课件出示地球被污染的图片。



③小组合作设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④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


明确人类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的事实。



课件出示: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 以地球为中心的


40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


的第二个星球。




1


)理解“至少”的意思和用词的精确。


< br>这个词说明了“


40


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 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


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 严谨。




2


)感悟“


40


万亿千米”有多远,体会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 生存和居住的星球。




3

< p>
)指导朗读第


6


自然段第一句话。




4


)了解“移民基地”的 设想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实。



学生交流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 ,


了解


“移民基地”


的设想是遥远、< /p>


难以实现的事情。



< br>5


)课件出示相关知识链接:



课件出示:



月球:

< br>月球没有大气,


再小的尘埃也会直接轰击月面。


月面条件 比地球条件恶劣得多,


白天接近


130


摄氏度,晚上低于零下


170


摄氏度,而且是白天和晚上的时间 各占半个月,


交替进行。



火星:火星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与地球一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最低温度


为零下


125


摄氏度,夏季最高


22

< br>摄氏度。有稀薄的大气,虽然没有看到液态水,但有水


流痕迹,两极有大量的冰存 在。尽管火星与地球最相似,但火星上昼夜温差大、主要气体


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等这些可 怕的问题,还是让移居火星暂时只是梦想。



4.


小结:


由此可见,


宇航员的感叹不无道理:


地球的确是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5.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


小组交流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 球的生态环境”这


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7.


小组代表总结。



课件出示: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无法移居第二个星球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课堂小结,感情升华



同学们,通 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


处!让我们一起 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


境!

< p>


四、作业



设计环保宣传广告牌。







《只有 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


的多方面知 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


的主要特点 。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句,理解 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


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抓住关 键句“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 源也是有限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


中心的四十 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p>
和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


情境激趣。


通过美丽的地球美景照片和入情的导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 习课文的


兴趣。



2.


以读促情。


本文虽是科学小品文,用词严谨的同时,表达却很生动。文中赞美地 球


的语言特别生动,通过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感受地球的可爱,与后面“地球容易 破


碎”的内容相照应,可以使学生更加由衷地热爱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园,更加发自内心 地


要保护地球。



研读“地球的易碎性 ”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观看图片等,


使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 球的种种行为,伤痕累累的家园与前面看到的、感受到的美丽家园


形成了对比,内心形成 冲击的同时,更是希望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3.

< p>
升华情感,内化行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保护 地球的


愿望时,让学生动笔设计宣传语,更具说服力,所写的宣传语更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



19


*



青山不老




1.


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 心。



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


物的 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


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


可以通过形声字归类和形近字区分的方法识记生字。

< p>
注意


“粼”


是前鼻音,


“ 擎、杖”是后鼻音。本课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在学习段落时可重


点理解“肆虐 、盘踞、擎”等字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这些字词。< /p>



2.


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


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本课的学习,要参照阅读提示,独


立阅读、思考、交流。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 径,使学生认识到老


农通过


15


年的艰 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


荡漾的青山。



3.


表达运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


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


预习提纲




1


)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


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 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


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风沙四起、黄沙


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


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 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


(树木茂密、生机勃


勃、绿树成荫)



4.


同学们,


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


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


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


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晋西北环境缺 乏认知的情况下,通过图片的形象感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


入文本的学习。

< p>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

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


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