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与负数概念

别妄想泡我
64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4: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



正数与负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p>


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使学 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 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 包括哪些数。


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关键是 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 p>




正、负数的引入, 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教材


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


与海拔高度引入的。



0

℃高


5


摄氏度记作


5


℃,



0


℃低

< p>
5


摄氏度,


记作-


5


℃;


比海平面高


8848

< br>米,记作


8848


米,比海平面低


155


米记作-


155


米。由这两个


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


0


的数叫做正数 ,把加





号的数叫做负数;


0


既不是正


数也不是 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



基准



。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


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


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


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


0


的数。


教材


中,没有出现



具 有相反意义的




的概念。这是有意回 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


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 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


分类 标准不同,


分类结果也不同,


分类结果


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知识结构





1


.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正数








负数




< /p>


0


叫做零,


0


既 不是


正数也不是负数




1



2.5





48



-1



-2.5


< p>


-48


等大于零的数叫正


等小于零的数叫负数








2


.有理数的分类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 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


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


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 合可接受性原则。例


如,


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



理 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


(


即算术数

< p>
)


.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


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 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


数学


思想和方法,


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


可以有意


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理解分类的标准、


分类的结果,


以及它们的相互


联系。


通过正数、


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


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 证思想的逐步树立


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四、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


﹒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 单的理解为:带





号的数是正数,带





号的数是负数。例如:



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



可以


表示任意的数,若



表示正数时,



是负数;当



表示


0


时,



就在


0


的前


面 加一个负号,仍是


0



0


不分正负;当



表示负数时,



就不是负数了,它


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2


﹒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 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


大为整数,


整数也可以分 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能被


2


整除的数是 偶数,





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