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别妄想泡我
89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6: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静观其变)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邢台一中



【教学内容及内容分析】



等比数列是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5


)第二章第四节的


内容。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 仅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储蓄、分


期付款的有关计算会用到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一些知识,而且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


——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前面学到的函数思想密不可

< br>分,另外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在数列的学习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最重要的数列模型,并


且等差数列与等 比数列在内容上是完全平行的


,


包括定义、性质、通项公


式、前


n


项和的公式、两个数的等差(比)中 项、两种数列在函数角度


下的解释等,因此在教学时可用对比方法,以便于弄清它们之间 的联系


与区别。



【学情分析】教学对 象是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 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


思维尽管活跃,敏捷,但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 严谨。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的 学习过程作对


比,这是一种积极因素,应充分利用。但相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中要


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说:等比数列的公比不能为零,等比数列的各项


都不能为零等,这些细节学生容易忽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


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改 革纲要》提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


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


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针对这一目标,



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1



通过一个



折纸游戏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比数列,借助丰富的


实例,使得学生 加深对等比数列的认识。最终,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


探讨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并且 借助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总结归纳这一过 程,促使学生形成善


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 p>


2



学生相互探讨,积 极思考,


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为参照


物,探索等比数列 的通项公式;通过与指数函数的图像类比,探索等比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像特征及指数函 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一过程锻炼


学生的类比能力。




3



让学生通过具体 练习进一步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模


型,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还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


比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一般到


特殊的思想等。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通过实例


,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


式、等比中项、图像



特点


,


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


,


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


,


提高数学建摸能力


.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 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


数列是反映现实生



活的模型


,


体会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


达到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的目的


.


情感 、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


,


进一步培养学生 严


密的思维习惯


,


以及



实事求是的精神


,


严谨的科 学态度


.


体会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及探究

问题的方法


,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一:做折纸游戏



首先教师提出问 题:一张普通的


A4


纸,有人说至多只能折九次,你

< p>
信吗?学生准备一张纸,动手实践,结果发现折不到九次就折不动了。


这时 ,教师鼓励学生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教师作补充,共同分析 厚度


的变化,得出一个数列。教师提问:如果你能够对折


50< /p>


次,猜它的高度


将是多少?学生纷纷猜测。最后揭示答案:可以在 地球和月球之间建一


座桥!师生结合刚才的数列得出高度为


2h


,并且发现数列的规律为:后


项是前项的


2


倍。



【设计意图】以小游戏开头 ,且此结果出乎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二:阅读书本上给出的四个实际情景下的数列。



教师引入:很有规律的数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数列吗?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提炼模型。



【设 计意图】培养学生重视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的实际。体 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



预计用时:


5


分钟



二、推进新课



(一)归纳上述几个数 列共同的特点,类比等差数列给出等比数列的


定义。



问题一:观察上述数列,你能发现它们存在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能用


语言 来描述它吗?



学生相互讨论,必要时教师启发学生类比等差数 列概


括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公比的定义。教师板书定义,共同讨论并修正学


生给出定义中的不足。



【设计意图】


由几个具体数列提炼出定义,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类比等差数列下定义,增强学生的类比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发表 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课件展示: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原因:





3



3



3



3



3





2


< br>2



0



2



0





1



2



4



8



24



7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


)(


2


),结合学 生回答,在定


义的相应部位用彩笔标注需要注意的地方:(


1< /p>


)比为同一个常数;(


2



项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