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邢台一中
【教学内容及内容分析】
等比数列是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5
)第二章第四节的
内容。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
仅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储蓄、分
期付款的有关计算会用到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一些知识,而且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
——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前面学到的函数思想密不可
< br>分,另外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在数列的学习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最重要的数列模型,并
且等差数列与等
比数列在内容上是完全平行的
,
包括定义、性质、通项公
式、前
n
项和的公式、两个数的等差(比)中
项、两种数列在函数角度
下的解释等,因此在教学时可用对比方法,以便于弄清它们之间
的联系
与区别。
【学情分析】教学对
象是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
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
思维尽管活跃,敏捷,但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
严谨。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的
学习过程作对
比,这是一种积极因素,应充分利用。但相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中要
p>
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说:等比数列的公比不能为零,等比数列的各项
都不能为零等,这些细节学生容易忽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
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改
革纲要》提出:
“
要改变课程实施
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
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
针对这一目标,
这
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
1
)
p>
通过一个
“
折纸游戏
”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比数列,借助丰富的
实例,使得学生
加深对等比数列的认识。最终,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
探讨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并且
借助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总结归纳这一过
程,促使学生形成善
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
2
)
学生相互探讨,积
极思考,
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为参照
物,探索等比数列
的通项公式;通过与指数函数的图像类比,探索等比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像特征及指数函
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一过程锻炼
学生的类比能力。
(
3
)
让学生通过具体
练习进一步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模
型,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还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
比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一般到
特殊的思想等。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通过实例
,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
式、等比中项、图像
特点
,
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
,
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
,
提高数学建摸能力
.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
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
,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
数列是反映现实生
活的模型
,
p>
体会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
达到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的目的
.
情感
、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
,
进一步培养学生
严
密的思维习惯
,
以及
实事求是的精神
,
严谨的科
学态度
.
体会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及探究
问题的方法
,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一:做折纸游戏
首先教师提出问
题:一张普通的
A4
纸,有人说至多只能折九次,你
信吗?学生准备一张纸,动手实践,结果发现折不到九次就折不动了。
这时
,教师鼓励学生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教师作补充,共同分析
厚度
的变化,得出一个数列。教师提问:如果你能够对折
50<
/p>
次,猜它的高度
将是多少?学生纷纷猜测。最后揭示答案:可以在
地球和月球之间建一
座桥!师生结合刚才的数列得出高度为
2h
,并且发现数列的规律为:后
项是前项的
2
倍。
【设计意图】以小游戏开头
,且此结果出乎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二:阅读书本上给出的四个实际情景下的数列。
教师引入:很有规律的数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数列吗?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提炼模型。
【设
计意图】培养学生重视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的实际。体
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
预计用时:
5
分钟
二、推进新课
(一)归纳上述几个数
列共同的特点,类比等差数列给出等比数列的
定义。
问题一:观察上述数列,你能发现它们存在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能用
语言
来描述它吗?
学生相互讨论,必要时教师启发学生类比等差数
列概
括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公比的定义。教师板书定义,共同讨论并修正学
生给出定义中的不足。
【设计意图】
由几个具体数列提炼出定义,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类比等差数列下定义,增强学生的类比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发表
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课件展示: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原因:
(
3
)
p>
3
,
3
,
3
,
3
,
(
2
)
< br>2
,
0
,
2
,
0
,
(
1
)
2
p>
,
4
,
8
,
24
,
72
,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
)(
2
),结合学
生回答,在定
义的相应部位用彩笔标注需要注意的地方:(
1<
/p>
)比为同一个常数;(
2
)
项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