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 (1)

别妄想泡我
905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6: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五岳寨一日游)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


2016/12/22


开课人:洪来春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 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


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本


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 ,


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


n


项和,


从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 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 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采用以具体题目为切


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 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 例题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


而较好地完成知识 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




1


)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 /p>


2


)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 p>
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 容;


另一个


面,


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 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


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


学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


即把数学中待解决


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 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


化,


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 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


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方法; 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


n


项,本节课重 点复习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通项公式选择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分组求和与 裂项法求数列的前


n


项。



(2)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阶梯性练习和分层能力培养 练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不同

< p>
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 p>


②通过对数列通项和数列求和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 认真分析、


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1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


巩固


:

< br>求下列数列的前


n


项和:











设计意图












学习的能动 性


,


以学生为主体


,

< br>展开课堂教学
































< br>方法的归纳、




< p>
,


简单回忆各方


法的应用背景

.









形< /p>









< p>







学生练习,教师提问




____












1



1



2



3





n




__________



1

< p>
1


2


1


n










__________


_







2





2


2


2



2




2




3



sin


1



sin


2





sin


89



______ ____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


1


1


1




n



n




__________


_






(4)


1



2



3



.






2


4


8


2


< br>1


1


1


1



5















__________

1



2


2



3


3



4< /p>


n



(


n



1


)





6



1



2



2



2


2



3



2

< br>3





n



2


n



__________










(二)总结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Sn



n


(


a

1



a


n


)


n


(


n


< /p>


1


)


d





na


1< /p>



2


2



na


1


,


q



1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


Sn




a


1


(


1



q


n


)


a


1


< br>a


n


q




,


q



1



1



q


1



q



2


、倒序相加法:



3


、分组求和:把一个数列分成几个可以直接求和的数列.



4


、裂项相消:有时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成两项差的形式,


相加过程消去中间项,只剩有限项再求和


.


常见的拆项公式



1

< br>1


1


(1)


< br>-





n



n



1



n


n



1


(2)



1



1


1


1





2




2n



1


2n



1

< br>




(


2


n



1


) (


2


n



1< /p>


)


1


n



n



1


< p>
n



1



n.


(3)


5


、错位相减法 :适用于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


相乘构成的数列求和.




2





学生思 考,讨论后,教


已知等差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满足


s


3



0

< p>
,


s


5



5



师重点讲解对通项的处


理 ,以及消去的项和留




< p>
1


)求


{


a


n


}


的通项公式


下的项的处 理



教师小结:


1


(


2


)


求数列


{


}


的前


n


项和



1、注意点:使用裂项


a


2


n



1


a


2


n



1


相消法求和时,要注意


正负项相消时,消去了


S



0


S



5


3


5


【解题指南】


(Ⅰ)利用



求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哪些项,


保留了 哪些项,


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


a


< /p>


a



(


n



1


)


d

< p>
{


a


}


n


1


n


及公差,利用


求出


的通项公式;



项,未被消去的项有前


后对称的特点.





1




2


、常见的拆项公式


a


a


(Ⅱ)将(Ⅰ)中的通项公 式,代入到



2


n


1


2


n



1



中,利用


1


1





(1)


n


n



k




< /p>



裂项相消法求前


n

项和


.


二、例题选讲:




1



< p>
2013


·新课标Ⅰ高考文科·T


17

< p>



(2)


{

< p>
a


}


d


n





】(

< br>Ⅰ












1




2n



1




2n



1



1



1



1


< br>;



2



2n



1


2n



1




( 3)


(


1


n



n



k



1


k

















项,


能由通项特


点选择方 法

























< br>


























3


S


n< /p>



na


1



n


(


n



1


)


d


2


.



3


a

< br>1



3


d



0



a


1



1



解(< /p>


1


)由已知可得


,


解得




5


a



10


d




5


d




1




1



a


n



2



n

< br>



2





1




n



k


1


1


n).




n



n



k



k


1


1


1


1


1

< br>



(



)


a


2


n



1


a


2


n



1


(


3



2


n


)(

< p>
1



2


n


)


2


2


n


3


2


n



1




< /p>



1


设数列


< /p>



的前


n


项和< /p>


T


n





a


2


n

< p>


1


a


2


n



1


T


n



1


1


1


1


1


1< /p>


1


n


(






< p>





)




2


1


1


1


3


2


n



3< /p>


2


n



1


1



2


n

< p>


2




2016


·北京卷)











a


n








< br>{


b


n


}









b


2



3


,


b


3



9


,


a


1



b

< br>1


,


a


14


b


4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


提问、引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