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文档

巡山小妖精
864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6: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专升本的大学)


高二数学必修⑤第二章《等比数列前


n


项和》教 学案例








在教学设计时,虽然我把教学等比 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作为重点来处理,但着墨并不多,

< p>
因为我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练习的设计与安排上,


期望在课堂教学中,


能够在练习这一环节


上绽放精彩。没想到,到头来却成了有心栽花花 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








那天上 课时,一开始先进行常规复习,接着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用故事 激趣导入新课(为表述方便,以下片断中的教师即指称笔者自己)




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比数 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判 断等比数列的方法有哪几种?……。


听说有些同学喜欢国际象棋,


关于国际象棋有一个很


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谁知道有多少粒麦子呢?




学生:


(学生 议论纷纷,大多认为不会太多吧)




我:


这个问题就归结为今天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等比 数列的前


n


项怎么表示?如


何求出结果 ?




学生:


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有的由于预习了教材而脱口说出了求解思路,


教师投以赞许的目


光。




我:请一名学生板书出公式的推导过程:





1






2




由(


1


)-(


2< /p>


)得





*




我:这种方法叫做



错位相减法

< p>


,并解释为什么称之为



错位相减法



。问:公式涉及到等比


数列的哪几个基本量?大家对公式有什么要补充吗?





学生:公式(


*

)中



,此公式还可写成



;当



时,是常数列,




我: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式,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大家对于它还有什么问题吗?



< /p>


不问不打紧,一问还真问出了问题。这时,只见坐在前排的一个学生抛出了一句:



老师,


这个



错位相减法



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呢?





我愣了一愣:< /p>


是呀,


这个方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呢?在以往的教学中,


并没有学生问起这个


问题,


自己也没有留意过这 个问题,


当然更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


面对着全班学生,在众目


睽睽之下,我真的心虚。




风暴乍起,晴天霹雳,躲又没处躲,退也没法退,进又进不得,怎么办?索性与之较量一番


吧!置之死地而后生。嘿!这样一想,心情反而平静了下来。




我:


这位同学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是呀,


这个方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我们能不能自己来


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呢?




1



于是我要求每前后两桌的


4


个学生组成一组,


进行探究活动,


一旦有了想法就推举一名代表


发言,陈述想法。




大约


6


、< /p>


7


分钟后,就有个小组报告说,他们利用倒序相加法来求,


但无论怎么试都不可行。


(评注: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是利用倒序相加法求得的,


他们 想用这个办法来试试,


他们的这


种想法,于情于理都很自然)< /p>




接着又有一个小组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学生:


我们发现…中的每项都有…,


所以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提取…,即…,


但是我们无法求


出…。后来我们又发现除第一项外,也可以提取…,也就是……




**





但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


(以 上内容均予以板书出来)




我眼睛一 亮,嘿!还真有戏了,不露声色地微微一笑:大家再仔细观察(


**


,还能发现什


么?




有学生说:括号内是数列的前


n-1


项求和,也就是…,这样…




(评注:这离真正的求和公式仅一步之遥了)




我:请学生继续思考,希望他们能发现





之间的关系。果然几分钟后就有下文了。




学生:…,…,这样代入上式就可以求出…。




我:很好!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方法与错位相减法有什么关 系呢?




一经提醒,大家可开心了, 每张脸上都写满了兴奋:是呀,他们自己发现了错位相减法,这


能不欢呼雀跃吗!




一看时钟,课已经进行了


30


多分钟,显然原先的例题教学与练习安排不可能按照原计划完


成了,于是我对例题教学进行了压缩,对练习也重新做了调整。




……



< /p>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似乎还意犹未尽,我带着些许的不安离开了教室。



这是一堂没有上完的课,


这是 一堂令我难忘的课。


这堂课没有在预计的练习中出彩,


原本没< /p>


想要它出彩的公式教学却绽放出光彩。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教学案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只有参与教 学实践,


参与问题探究,


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



2


师讲、


学生听,

< br>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


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 求。


改进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的变革刻不容缓。中学数学教学中 ,在过去的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


,到现在


部分教师的


“满堂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p>


(爱因斯坦)




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


学生答,


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 相互提问。


下面就以我的一堂


“等差数列的前

< br>n


项和”



,进行教学反思。< /p>




一、



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p>


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


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 的认知结构。


在新知识教


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 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



在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


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


性质,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下列问题:

< p>


问题


1



1



2


< br>3





100


=?这是学生小学就已具备的高斯求和知识,学生可以解决。

< br>


问题


2


能否用上述方法解决等差数列的


Sn?


特殊到一般


Sn




a1



an



< p>


a2



an-1





< p>
问题


3



a1

< p>


an



a2



an-1


< br>…


是否成立?



问题

< p>
4


、按上述匹配法,可分多少组?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后,注意结合


n


的特值,容易得


出:取决于


n


的奇、偶性。



即:


n


为偶数


,an


=< /p>


(a1



an)n




n


为奇数,

n



1


为偶数,则


an



(a1



an)(n



1)




问题


5


、与


a1,an


有何联系?联想性质可得:=


( a1



an),


综上

< br>Sn



(a1



an)n


问题


6


,从上述结 论


Sn



n



a1



an


) 类似于哪个公式?


S


梯形如何求得?引例中的钢管数

< p>
如何求得?类似地能否求


Sn


< br>──


归纳出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倒序相加。



二、



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


画龙点睛的作用,< /p>


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


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如果教师直接小结,


哪怕



字 字珠玑




其结果往往是



平平淡淡



< p>
因此,


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


有助于学生主动认 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


使知


识系统化,


同时,


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


本节 课在小结时,


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小于


1000


的正整数中被


7


除余


2


的数之和为多少?以一种悬念性,有助于学生课后主


动探讨。有时,


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


为 了下节课的教学,


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


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 题,


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另一方面让学生 感到似


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另外,


也可以在小结时,将问题引向更深入的问题,


有助于优 生课后的自主学习。


还有,


传统教学


的 课堂小结由教师当堂完成的唯一办法也应该有其它方法来补充,


比如,

< br>我们可以考虑让一


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 后由教师点评,甚至于还可


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


而将 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


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


立完成小 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数学问题 包含数学习题,


但数学问题绝不等于数学习题。


问题的目的不是



灌水



,而 是为学


生的思维



点火



。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



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


燃的火把。


”< /p>


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和能力、


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


数学教材中的数 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


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



现实真理性



< br>“


模式真理性



的双重价值,< /p>


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




智慧火种




从而为学生的 自己学习提供生存环境。


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


主 要途径,


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但也是各种教改都须重视的 重要环节。


将精心设问贯


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 p>
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


探索、


论证、


小结、


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 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



3


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

< p>
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

< br>“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



< br>说明:因为编写“自主学习”专题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的需要,


7



13


日开始,我通读了


获奖 的作品,也对那些文章做了一些修改。本来,


今年


6

< p>
月的时候,我曾经委托学校高一语


文备课组的几位年轻教师做校对工作,但 是他们的工作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把读稿时的想法记录下来,也算是工作留痕吧。




我修改了论文的标题。原来的标题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自 主活动探索——



“椭圆及其


标准方程 ”


教学的案例分析》



修改之后的为< /p>


《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的探索——


“椭


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



对于原先的标题


“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来说,


它是不明确的,


或者说搭配是不恰当的。


该文讨论的对象是一次 教学活动,


这次活动是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活 动。当然“自主学习”的对象就是学生,也就不需要说


明了。再则,

“自主活动探索”说的是一次活动(


“探索”的意义等同于“活动”


)呢,还是


说作者要思考一次“自主活动”呢,是有不同理解的。从行文内容来 看,作者是在思考。



原先的副标题“教学的案例分析”也是存 在赘余的问题,


“案例”包含了“分析”


,因为本文

< p>
不是讨论案例撰写方面的问题的。




语言表达方面的修改例子。



例子


1



< /p>


原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 /p>


对一些数学知识及应用问题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来完成,让学生 能有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



改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


对一些数学知 识及应用问题


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来完成,让学生能有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 会自主学习。



分析:


“过程”是探究 的重要内容,也许“过程”比“方法”更重要。当然修改为“方法和


过程”


,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例子


2



< /p>


原文: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心理上看,


学生 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


但并没有上升为


“概念”的水 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


?


如何“定性”

“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


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


改文: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


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


但并没有上升为


“概


念”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


“定量”地描述 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


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



分析:句子不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有问题。



例子


3



< /p>


原文: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首先开门见山地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演椭圆的曲线,


再结合图形


逐字逐句地抠 定义。



改文:去掉“以前”



分析:重复了。



例子


4



< /p>


原文:


为了突破重点,我在教学中决定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 用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


方法。




4


改文:


“最近发展区”上面加双引号



分析: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特定称谓。



例子


5




原文: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观察、思维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维,使新知识与旧知识 尽


可能产生自然的联系,而不是人为的告诉其正确的结果,把经验强加给学生。



改文:


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


观察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维,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尽可能产


生自然的联系,而 不是人为的告诉其正确的结果,把经验强加给学生。



分析:< /p>


“在思维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维”好像是废话。



例子


6



< /p>


原文:


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有两种形式,


以后在遇到求椭圆标准方程时,



个自然的想法 就是“椭圆焦点在哪个轴上?,需要讨论吗?”



改文:


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有两种形式,


以后在遇到求椭圆标 准方程问题时,


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椭圆焦点在哪个轴上,需要讨论吗”




分析:标点符号使用出了问题。



例子


7



< /p>


原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涉及几种情况?(相等、和为常数、


差为常数等)



改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考虑:


“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涉及几种情况?”一般情况 下,学


生会提出相等、和为常数、差为常数等看法。



分析:


此处不能够使用括号,


因为括号中的内容 是文章的重要部分,


不是可有可无的。


同时,

< br>使用括号造成了上下句不连贯。



例子


8



< /p>


原文:


从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数学课 堂教学,


怎样才能让学生


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获得不错 的教学效果?



改文:把“?”改为“。





分析:句子虽然包含疑问代词,但是并不是疑问句。



直线与椭圆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与椭圆的各种位置关系,


能利用方程根的判别 式来研究直线与椭圆的各种位置关


系;



2.


掌握和运用直线被椭圆所截得的弦长公式;


< p>
3.


初步掌握与椭圆有关的弦长、中点、垂直等问题的一些重要解题技巧;



4.


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函数方程 、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数学思想


.


二、重点难点



利用“数”与“形”的 结合,利用方程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和有关弦长等问题


.


三、教学方法







导学< /p>


——


讨论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在初中已经研究过直线与圆 的各种位置关系,


通常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变化来判断直线与


圆的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


但这种方法能用于直线与椭圆的位置 关系的讨论吗?不能!那么


怎么办?将两个方程联立,转化为一个关于

< br>x


(


有时也可以转化为关于


y )


的一元二次方程来


研究、讨论


.


而我们对一元二次方程是比较熟悉的,那么今天就是用熟悉的“武器”来研究、


讨论、解决陌生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有关问题


.



5


(二)探索研究



问题


1



< /p>


当实数


m


分别取何值时,直线

< p>
l



y=x+m


与椭圆< /p>


9x2+16y2=144


相交、相切、相


离?






分析: 将直线和椭圆的方程联立,得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 p>
25x2+32mx+16m2-144=0




∵△


=576(25- m2)




∴当


(1)



>0


,即

< br>


-5


时,直线


l


与椭圆相交;



(2)


=0


,即


m=5


,或


m= -5


时,直线


l< /p>


与椭圆相切;



(3)

< br>△


<0


,即


m< -5


,或


m>5


,时,直线


l


与椭圆相离


.


将曲线位置关系的研 究的问题转化为方程根的讨论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


在不 同的范


围内取值时,决定了直线与椭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



x


2


y< /p>


2




1


4


问题


2





过椭圆


16


内一点


M(2



1)


作椭圆的弦,点


M


恰为该弦的中点,求 该弦


y


l


所在直线


l


的方程


(


如图


)




A


分析一:设


l



y-1=k( x-2)


交椭圆于点


A(x1



y1)



B(x2



y2)




M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化为




x2-8(2k2-k)x+4(2k-1)-16=0.



·



x


则由韦达定理得……,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x+2y-4=0.


O


B


这个方法是最基本、最常规、最通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 /p>


必须熟练掌握


.


韦达定理在这里发挥出很 大的作用,以后我们还可以发现它的更大的作用


.


< p>
识就是要做到前后连贯,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分析二:同上所设,因为点


A



B< /p>


都在椭圆上,则得



x

< br>1


2



4


y


1


2



1 6
















































2


2


x


2



4


y


2



16

< p>















































经观察知这两个式子除了字母的下 标不同外,


其余都相同,


将两式相减,


看能得到什么结果:



(x1+x2) (x1-x2)+4(y1+y2) (y1-y2)=0


可以知道式中的




x1+ x2=4



y1+y2=2< /p>


,那么得


4 (x1-x2)+8 (y1-y2)=0.


根据上式能得到什么呢?得到直线


l


的斜率 ,则……


.


①、②两式被称为同构式,就是除了字母的下标不 同外,其余的结构都相同


.


第一次用同构


式来解题,


觉得非常新颖和奇妙,


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怎么想起来的呢?这是探索尝试的结



.


可是当你掌握了这个方法,并熟练地解决了几道题后,你就会觉得不新鲜了

< br>.


许多技能技


巧都是这样,一个生,二回熟,熟能生巧嘛 !



分析三:设


A(x



y)


,则得







x2+4y2=16






























M(2



1)



AB


的中点,所以


B(4-x


< p>
2-y)


,又点


B


也在椭 圆上,



则得


























(4-x)2+4(2-y)2=16
























③、


④两式当然不是同构式,


怎么办?回顾在研究求相交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时,



过什么方法,那么在这里能不能用呢?大胆尝试!



-


④化得……



没有想到在圆中曾用过的技巧在这里又发挥了它的威力。



分析四:椭圆的上顶点和右顶点分别是


(0



2)



(4



0)



M(2



1)


恰为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中


点 ,故所求直线即为连结这两点的直线……



由巧妙的发现得到巧 妙的解法


.


虽然这里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是一种机遇,解数学 题时若


发现和利用题中的某些隐含条件,充分题目给的机遇,可使解答大大简捷


.


不过,这到底不



6


是一种通用的常规解法


.



问题


3




椭圆


C


的焦点分别为

< br>F1(-2



0)


< p>
F2(2



0)


,椭圆< /p>


E



C


的焦点为 焦点,且过直


线


x+y-9=0


上的一 点


P


,当椭圆


E


的长轴最短时,求椭圆


E


的方程


.


分析一:如图,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


,使


P


到直线< /p>


l


外的两个已知点


A


B


的距离之和最短


.


在初中时解过此题,作点


B


关于直线

< p>
l


的对称的点


C


,连


AC




B


l


于点


P


,则


P


为所求之点,即


P



A



B


两 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


A


l



2


x


2


2


y


2




1


P

< p>
77


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可得椭圆


E


的方程为


85


.



C


贮存在脑中的初中知识在这里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


x


2


y


2



2



1

< br>2


a


a



4


分析二:由已知可设椭圆


E




.


与直线


l< /p>


的方程联立,化得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由△


=0


得解……



当椭圆


E


与直线


l

< p>
相切时,椭圆


E


的长轴最长,故得上述解法


.


问题


4



< /p>


若椭圆


ax2+by2=1(a>0


,< /p>


b>0)


与直线


l



x+y=1


交于


A



B


两点,


M



AB


的中点,


直线


OM


的斜率为


2


,且< /p>


OA



OB(O


为原点


)


,求椭圆的方程


.













分析: 欲求椭圆的方程,只要求出


a



b < /p>


的值,构建关于


a


b


的方程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x


1



x


2


y


1



y


2


,


)


2


2


为此,设


A(x1



y1)



B(x2



y2)


,则


M


.


(


1


2


(


,


)


OM


所 在直线为


y=2x


,与直线


AB


的交点为


3


3


,由椭 圆与直线


l


的方程消去


y




b


1

< br>


(a+b)x2-2bx+b-1=0


,则由韦达定理 得








a



b


3



















再设法 求得关于


a



b


的一个方程,由已知得


OA



OB< /p>



0



x1x2 +y1y2=0.


再由韦达定理得



























a+b=2





















a



解①、②可得


4


2


4


2


2


2


,< /p>


b



x



y



1


3

< p>
3


,则所求椭圆方程为


3


3


.


在《解析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往往有比较麻烦的计 算,不应该被这种“简单的复杂计


算”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也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考验 和锻炼


.


2


问题

4


的变式






将直线


OM


的斜率改变为


2

< br>,


将条件



OA



OB



改为


“弦


AB


的长


|AB|



2


2


< p>
,求椭圆的方程


.


2


2



分析一:由弦长公式得关于


a



b


的一个方程


a< /p>



b



ab



2


2


a



b





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