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
131102
中国人年均读书本,日本的
40
p>
本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
,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读后令人惊悚。全文
如下: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
p>
机舱已熄灯,
我吃惊地发现,
不睡
觉玩
iPad
的,
基本
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
没见有
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
场候机时,
我就注意到,
德国乘客大
部
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
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
格。
现在的
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
p>
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
“
< br>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
人看书?
”
p>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
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
书本,
与韩国的人均
7
本
,
日本的
40
本,
俄罗斯的
55
本相比,
中国人的阅
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
馆和网吧了,
一个万多人的小镇,
有几十个麻
< br>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
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
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
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
我们可以
看到,
大多数都在玩游戏,
少部分在聊天。
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
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
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
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
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
习惯;三是
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
管
理大师大前研一的着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
在中
国旅行时发现,
城市遍街都是按摩
店,
而书店却寥寥无几,
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
15
分钟,
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
典型的
低智商国家
,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
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
一个是以色列,
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
每年
读书
64
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
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
慧,
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
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
文盲的民族,
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在
犹太人眼里,
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
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
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
“
安息日
”
,所有的犹太人都
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
、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
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
们只能待在家中
“
安息
”
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
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
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
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
书。
另一个国家匈牙利,
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
中国的百分之一,
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
书馆,平均每
500
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
世
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
500
万以上,占人口的
1/4
还多。知识就是
力量,
知识就是财富。
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
家,
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以色列人口稀少,
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
8
个。
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
漠,
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
变成了绿洲,
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
还源源不断地出口<
/p>
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
14
< br>位,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
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
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
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
“
大国
”
。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
< br>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
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就看
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
在看书,看哪些书,
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
响
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
泽谕吉的
1875
年【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精辟地指出,日
本必须脱离
支、
韩两国所深陷的儒佛文化圈,
< br>跳脱出愚昧与落后的亚洲,
以西方先进文明的准则为最高
准则,实现彻底西化,脱亚入欧,否则:
< br>调
查
称
中
国
年
人
均
读
书
本
约
p>
为
日
本
人
1/10
原标题:
“
中国年人均读书本
”
,真的吗?
p>
“2011
年,中国人均读书本,比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日本的
40
本、犹太人的
64
本少得多。
”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论断被各种媒体反复引用,
说它令我们感到振聋发聩甚
至痛心疾首,并不为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国当真已经
成为
“
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
少的国家
之一
”
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
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
国。
“
本<
/p>
”
是怎么得出来的?
< br>“2011
年,我国
18
—
p>
70
周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本,这是我院组织的第九次全<
/p>
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
”
徐升国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新闻出版总署,第九次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去年年底进行,今
年
4
月
23
日
“
世界读书日
”
前夕发布调查结果。
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开始于
1999
年,现在每年进行一次,是一项对国民文
化消费的长期跟踪调查,
有央视市场研究和零点调查公司等专业公司参与,<
/p>
采用国际上社会
调查的标准体系,在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50
个左
右城市对居民进行入户调查,
获得
2
万
个左右的样本,调查问卷的设置涵盖图书、期刊、音像、网络、手机等载体和途径
以及公
共阅读服务、读书节、农家书屋等项目,已经被视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风向标。
与这个数字在各类媒体上被用来
“
警醒世人
p>
”
不同,
专业人士眼里,
< br>“
本
”
的结果无惊无喜,
“
去年的调查结果是本,前年是本,
2008
年是本,所以总的趋势是在徘徊波动中趋稳,但也
不值得乐观。
”
徐升国说。他表示,阅读量下降是全球性的趋势,对此的担忧
并非国人所独
有。
但是,
从全球横向比
较来看,
我们确实偏低,
跟传统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的地位不相符。
当下的读书风气和氛围还不如上世纪
80
年代,
“
知识无用论
”
似乎愈演愈烈,阅读少尤其年
轻人不读书是我们
切实的所见、所感。
我国何时能有全国性的阅读工程?
在
国外,阅读被当做
“
总统工程
”
,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由元首、王室出面
倡导阅读。
p>
英国政府拨款数千万英镑资助
“
阅读起跑线
”
项目,
给每一位妈妈和低幼儿童发放
内含绘本、
笔、
贴纸等的大礼包,
p>
这一项目已经被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借
鉴,
中国香港、
台湾地区都已引进。英国还有
< br>“1
英镑购书计划
”
,每个孩子
都可以领到
1
英镑,去书店购买
指定的
、定价为
1
英镑的图书。
而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政府支持的全国性此类活动,
往往仅限于某一地区。
比如北京阅
读季、上海读书月、深圳读书月、读书节、读书节、
陕西三秦读书月、湖南三湘读书节、广
州岭南读书节、
新疆天山
读书月、
内蒙古草原读书节等。
也有部分社会资金开始以慈善的
方
式进入阅读领域,如段永平的
“
心平
基金
”
在学校建的书屋等。
“
三叶草读书会
”
等民间读书组
< br>织也纷纷成立。还有一些商业机构以产业方式进入阅读领域,如
“
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
”
、
“
亲近母语阅读中心
”
的成立等。此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和
21
世纪出版社
等出版机构也纷纷以新的业态和方式促进阅读,
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创
办的青少年阅读
体验大世界等。
但这
些还远远不够。
“
我们上至政府官员、
领导、
出版社、
文化部门,
下至妈妈、
宝宝、
儿童、
学生,都应该重塑对阅读
的认知,
而国家应该把阅读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早日设立国
家读
书节和国家阅读基金
”
。徐升国透露,聂振宁、冯骥才等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已经多次
提议,希望尽快得到批准。
数字阅读势如猛虎,为什么却不被计算在内?
近年来,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令专业人士也始料未及。
1999
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
果显示,当时国人的上网率才
3%
,数字阅读无从考察;
2011
年
,上网率增加到
%
,数字阅
读率达到<
/p>
40%
,手机阅读率达
%
。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1
年,
国民数
字阅读人均读书仅本。
徐升国
说,
数字阅读之所以没有与传统阅读合并计算,
首先因为数字阅
读的统计是不能
以
“
本
”
为单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节、段落;此外,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形
式有较
大差异,比如,手机阅读的可能是书,更大的可能是报纸、刊物。也不能以传统纸
质阅读的
监测手段,监测数字阅读的阅读量。
“
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检测,但是目前全世界对数
字阅读
的关注结果都认为,
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或者坏;
数字阅读目前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
因为其还有明显缺憾,
p>
比如可能损害儿童的视力;
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
< br>不断分散读者注意
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
阅读。
”
徐升国的观点是谨
慎的。几年
前,
iPad
刚刚出现时,有人曾经说:
iPad
是阅读的杀手。在某种意义上,也许
这并非危言耸听
。
莫言获诺奖对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据悉,出版机构
“
精典博维
”
获得了莫言作品
3
年的版权,将在
p>
3
年内出版约包括
20
本
书的《莫言文集》,定价七八百元人民币,希望卖出
10
0
万套。徐升国算了一笔账:
“
虽然<
/p>
文集主要用于收藏,
但假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
/p>
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
阅读率上升,就是说,如果要将人均读
书数量从本提升至本,约需要
10
个莫言。
”
当然,此
结果没有把重读旧书、购买单行本以及通过数字
方式阅读的莫言小说计算在内。
从世界出版界来看,
一个新的超级巨星的产生,
对阅读的拉动作用屡见不鲜,
比如英国
女作家
J·
K·
p>
罗琳的《哈利
·
波特》系列小说共
7
部,已被译成
70
多
种语言,在
200
多个国家
销售数亿册
,
其中每一部的出版,
都会让全球出版界震动一下,
而这一年如果没有一部新书
诞生,全球出版界的产值都要下降一点。
徐升国透露,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策划如何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和起点,
推动
国民阅读潮流和阅读
时尚。
“
不管在什么程度上,这毕竟是一个机遇。
”
不久前,
徐升国所在单
位与中央文明委联合开展了向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
1
万人赠送一
本书的活动,
这
1
万人最想得到什么书的统计结果令人吃惊:
《百年孤独》
、
《平凡的世界》
和《红楼梦》位列前三。徐升国认为,
国民对文学阅读有这样深刻而广泛的偏好且阅读水准
和品位如此之高,使
人对文学阅读拉动国民整体阅读水准、对国民阅读的前景有了信心。
德国
一个阅读的民族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
任王竞认识的一位德国外交官有些“另类”。这位外交官最大的
快乐是从世界各地飞回家
,
不过,
“别人都是同亲人团聚,
他要
和书团聚。
”
在他的家里,
有一座对他
充满魅力的小型图书馆,
这是在他父亲去
世后,
由家中房屋的二层改造而成的,
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
的书都收藏于此。
他笑着和王竞说,
担心有一天他的房子会突然
坍塌。
据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先生提供的德国书商及出版商
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有
近
1/3
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很多”(很多≥
18
本
/
年),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藏书
200
-
500
本,
14%
的德国家庭甚至有自己“小图书馆”。
所以,有人感叹,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每年入秋,整个德国就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这种状况有时可以持续半年之久,
这带给了德国人沉郁的气质。不过,感伤、孤独、忧郁,正是读书的好动力。在这个疆界
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
却始终延续着绵长的阅读传统,
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德国有“社团之国”的称号,
它的国民对社团活动的热衷举世闻名,即使在阅读上也
不例外。在德国,有一种延续至今
的传统,叫朗读会,它源于教堂中的布道。作家出版了
新书,喜欢到公众场合大声朗读,
而非像其他欧洲国家的作者一样四处签售。这个传统可
以追溯至
18
世纪末的“阅读革命”,那时,文学沙龙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当年
进行沙龙的着名房子还留存至今,屹立在柏林美丽的宪兵广场。如今在柏林,随意翻开一
份报纸,就可以发现柏林每天大大小小的朗读会仍然有
10
个到
20
个。
就这样,阅读在德国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传统——渴望公共的交流,主流却依旧是个体
的默默阅读。当法兰克福书市高调成为世界最为知名的图书交易会时,阅读依旧是无数孤
独者的心灯,强壮着他们的心灵,所以,在德国哪怕最僻角的的小书店里,也可能藏着大
隐于市的哲人。
从宗教中解放了的精神生活
古登堡想必最让德国人引以为豪,
2007
年
8
月的北京国际书展上,
作为主宾国的
德国
特意将几百年前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搬到了展区,表演者身穿羊皮外套,用的是
和几
百年前如出一辙的印刷设备,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兴趣盎然的观赏着这出“西洋景”。
正是这位古登堡先生,让书籍这个最初专属僧侣阶层的“奢侈
品”,开始渐渐传递到
普罗大众。在中世纪,宗教和僧侣的烙印无处不在,人们的宗教生
活和精神生活大致是同
一的。早期的书自然单调得很,《圣经》为其代表。
1455
年,已经
60
多岁
的古登堡,依
旧是个单身汉,因为心思都用在了发明创造上。好在终于得到大主教的许可
,完成了这项
名垂青史的工作:制作出一本《圣经》,每页
42
行。
但《圣经》真正得以广泛传播,
则要拜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赐。这位来自曼斯菲
尓德的“异教徒”认为,“教皇和教
会也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他
到各地激情演说,“信徒和上帝之间
,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再需要有第三者
了。”《圣经》这个至高无上的“法
宝”于是大举传阅,新教地区渐渐发展出和天主教地
区
“音像文
化”
不同的
“阅读文化”
。
就连路德创立的基督教路德宗
(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也被称为“书籍宗教”。
一直到
1
7
世纪,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拉丁文仍是官僚体制、教会事务与学术界的正
式语言。最初的《圣经》都是拉丁文的,而且是天主教的唯一钦定本。如今德国的部分教
堂还保留着拉丁弥撒,波恩市中心贝多芬雕像附近的教堂就是其一。经历了欧洲近代史上
最深刻的两次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语这个看上去不那么“高级”的语言,最
终从拉丁语的垄断中解脱出来。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德语读物之
一,它统一了各种各样的德语方言,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8
世纪末,从
7
年战争
结束到法国大革命,德国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达
25
年<
/p>
的“阅读革命”
(Leserevolution)
。中产阶层间开始兴起读书的热潮,读书会和公共图书
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普通居民家中的藏书量也大幅增加。事实上,当时的德国,不论从
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
,在欧洲都是个后进分子,但是书籍文化却异常发达,出版规模数
一数二,这也显示出德
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逻辑。
“在同一时期,主宰法国的事件是政
治革命,主宰英国的事件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革
命。”在德国,将这场阅读革命以及随后
带来的影响,同法国的政治革命和英国的经济革
命相提并论,重要性可见一斑。“在‘阅
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德国市民中产阶层不但
文化品位在提高
,
而且整个文化氛围都充满着书卷气。”贵族文化开始衰落,新兴的德国
市民阶层,开始通过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社会教育。不
同于英法异常丰富的社交生活,阅读构成了德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
/p>
“阅读革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提供了更多和公众见面
的机会。因为之前印刷昂贵,二流三流作者的书通常很少有机会出版,所以经典被反复阅
读,而那些小众读物只能手抄传阅。一些拥有书籍的修道院或者个人对于出借书籍都异常
谨慎,一方面害怕借的过程中书籍受损,二来也要提防借阅者偷梁换柱。伴随着这场“阅
读革命”的发生,书籍不那么稀缺,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精读”开始转
向
“泛读”
,
告别了
反复摩娑一本书,
尽可以贪婪地猎取新的文章。
那些高高在上的
权威,
也在一定意义上被消解,阅读开始走向多姿多彩的时代。
中世纪以来修道院长期保持的知识系统,也伴随着世俗学者和世俗大学不断涌现而得
p>
以打破,
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从宗教生活解放出来。
文化史家埃贡·
弗里德尔曾经描述说,
“这是一个彻头
彻尾的文学时代。
人人用文学的方式说话、
行动
,
人们以文学的方式来恨、
来爱。生活中一切重要的
言论全都是笔头进行的……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文学的对象:国
家、社会、宗教。一股真
正的读书狂潮席卷了所有等级。”
美因河畔觅书香
2007
年的世界读书日,
从不缺席的德国举办了一项全国性的活动——
“我送给你一个
故事”
。
为了在孩子和书店间搭起一座桥梁,
全德国
< br>万名五年级的学生可凭赠券到任何一
家参加这项活动的书店免费领取一本图书“我
送给你一个故事”。
关于世界读书日的来历,有个浪漫的典故
。
1923
年
4
月
23
日,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
们热
情纪念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唐吉诃德》的创作者塞万提斯。碰巧当天是圣·乔治
节,
男孩子们依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送玫瑰花给女孩,而
2
年以后,
女孩们开始以书回赠
表达爱意。这种习俗随之保留至今。书商们每年总会乐呵呵的期待这
一天的到来,因为一
年的销售收入在这一天便可以实现一半。
和往年不同,
2007
年的法兰克福书
展选择的主宾并非是一个特定国家,
而恰恰是这个
浪漫典故发生
的加泰罗尼亚地区。
漫长的法兰克福书展业构成德国阅读史的另一华丽篇章。
没有人知道,
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究竟什么时
候开始有正式的书展。
但是大家都公认,
这个“书展界的奥林匹
克”
至少已经拥有了
600
年的风华。古登堡活字印刷发明之后,大
量书籍开始以法兰克福为交易中
心,并形成了如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博览会和欧洲图
书集散地——法兰克福书展。现
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思先生介绍说,如果说书展
诞生之初,来参与的都是所谓的
“文化精英”,如今早已打破了这一疆界。
2007
年的法兰<
/p>
克福,迎来了来自
108
个国家的
7448
位书商,他们带着近
400
,
000
种作品参加了这个占
< br>地
172
,
000
平方米的书展。
在他看来,法兰克福书展早已不仅
是一个重要的图书交易市场,更是一个文化对话、
交流以及传播的平台。“书展已经演变
为一次重要的思想盛会、学术盛会,以及社会文化
盛会——简单的说,各种‘内涵’的集
萃。不夸张的讲,法兰克福书展是整个图书业的方
向标和温度计,而书展——正如同书籍
本身——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德国书业和平奖是
德国出版界最为重要的奖项之一,每年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结束后的
保留节目,是整个书展
的高潮。
2006
年曾获得这一奖项的沃尓夫·莱普尼斯,在获
奖作品
《文化和政治》中,彰显了文化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化优先、以文化对抗政
治、对
抗现代文明”
。
复旦大学哲学系
教授张汝伦在推介这本书时提到,
“在德国谈论文化传统,
德国
的文化认同,
都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
因为一不小心,
可怕的政治帽子就会飞来”
。
长期以来,德国
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政治的冷漠,都显现出在这个国家中,文化某种程度
上对政治角色的
替代。在这个多中心的德国,展览、音乐会、朗读会,每个洲都有自己丰
富的文化生活。
这种对文化的认同和推崇,直接影响到德国人看待问题的视角和逻辑。有
人说,德国长期
无法像英国或者法国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只有在文化中才能
发现他们的统一
,而阅读生活就是塑造文化的关键。
德国拥有为数众多的小型
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图书印数几乎不超过
4
位数。但在书
p>
展上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小出版社看上去船小好掉头,但事实上,一本书的突然成功可
p>
能会给它带来风险,因为加印跟进慢,难以满足需求,印数过多又怕滞销。这些小出版社
p>
拥有各种有趣的名字,如七号桌、罪犯出版社,在市场中的地位有点类似新潮的独立音乐
p>
人。一些不知名的作家的处女作往往就有赖于他们来出版,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一些基金
p>
会的支持。
正如德国布满分裂的历史一样
,书展也有它的“历史遗留问题”——两德分裂期间,
德国不仅每年同时举办两个书展,
东德与西德还在莱比锡与法兰克福拥有各自的图书馆和
书商协会。一些出版社甚至要为不
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出版计划。如今书展的重心虽然回
移到法兰克福,但莱比锡和法兰克
福,俨然已经成了“姐妹花”,共同影响着德国历史上
形成的漫长的阅读文化。
平民哲学家
阅读意
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如是说。没有人比
德国人更清
楚这一点了。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
院副教授杨煦生,曾经在德国留学和
执教多年。在他看来,德国人对于精神和文化生活的
看重,是植根于骨子中的。这一方面
是因为历史原因对民族特征的塑造以及宗教带来的影
响,同时还源于俾斯麦执政以来推行
的社会福利制度,为国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p>
“社会可以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尊严。对于很多德国人来
说,最大的乐趣,除
了度假,就是到大学听最难最有意思的课。有时课上完了,大家一起
去喝啤酒。我经常请
他们喝酒,因为听课不是奢侈的事情,上酒馆才是。哪怕生活无望,
物质上再贫穷,他都
会觉得至少我的精神世界还在,不愿精神生活毁掉。在这一点上,所
有人都是平等的。”
上世纪
90
年代初
,图宾根大学最老的一位学生
85
岁,在读普通的印度学。而杨
曾经教授
过的一对学生夫妇,之前是德国通用集团的工程师,退休以后,专程到大学里学
习汉学。
“他们说我现在没事做,也不用为生计操心。我的精神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p>
那些繁荣的图书跳蚤市场也构成了德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每个大
学的食堂都是个流动
的图书馆。杨煦生很怀念在德国教学的那段日子,饭前饭后,都会在
食堂逛一下,和那些
摊主聊聊天。“每个摊主都有段不寻常的故事,很多甚至是那种在大
学里没拿到学位的学
生,
奋斗过,
也学
习过,
最后放弃了,
有本钱开个店,
没
本钱就摆书摊。
我觉得这些摊主,
有的往往从学识上不比一个普
通教授差,还比教授多很多别的经验。”
这些摊主,有些是地
地道道的平民哲学家。杨煦生任教的图宾根大学旁边,就有个小
书店,经营得非常成功。
店主大概四十多岁,是图宾根大学的“老博士生”,学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