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文化名山之“泰山”主题专练

萌到你眼炸
998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7: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路不同不相为谋)


2020


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文化名山之“泰山”主题专练

< p>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 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


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 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


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


在崇山峻岭之中,


怎么 会出现一片


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


?

泰山石为花岗岩,


多为青色,


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



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


很奇怪。


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


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


《金刚经》呢


?


经字大径一尺年。摩崖大字, 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


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



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 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经石峪保存较多教书笔意,但无蚕 头雁尾,笔圈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


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 瘗鹤铭》


(



y


ì


)


都是王義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

< br>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朴人,说这近似二王书,


还有几分道理


(


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

< br>)


。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


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学领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病,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


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



:


稳。


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


这不是废话么,


《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


?


这样 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


觉得两 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


即使 没有别的东西,


没有碧霞元君祠,


没有南天门,


只有一个经石峪,


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 p>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


(


得用好 多张纸拼起来


)


,在北京陈列起来,即


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 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现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


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 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


(


这是山东话

)


也选得好。石岩壁


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 ,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


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

< p>
摩崖字多是真书,


休兼颜柳,


是得这样,


才压得住。


蔡襄平日写行草,


泰山的石刻题名却 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


但写大字却是颜体。


看大字碑刻上的 题名,很


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


是当代人手笔。


较 之前人,不逮也,


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


成圆珠笔写 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


?


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 复榘写的碑。这位老见在山东,


呆了那么久,


为什么不想


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


?


看来他有点自知之 明。


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


竣工


后,电令泰山各处


:


“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 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


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


)



1


)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r>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 p>
B.


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p>



C.


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 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


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


:


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2


)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3


)结合文本, 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 /p>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 赏析能力。




3

)本题考查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情感态度。



【解答】




1



C


项,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 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


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 刻字“压得住”


,即和这个环


境相称。




2


)作答时注意是“从描写手法的角 度”进行赏析,句子“经石峪字颇肥重,


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滯 ”


,这句话在原文第


4


段,

< p>
“肥


重”是用来形容经石峪的字的外观,


“骨”是 字的形,


“肉”是字的神,


“骨在肉


中 ”


,是指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就好比骨与肉的契合,这在手法上是运

< p>
用了比喻修辞,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形神合一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出来。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作答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 感态度的词句,如文本第


1


段“第


一次 看见经石峪字”


“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


不能忘。


”第


4


段“这是一 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


,第


5

段“我在


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



“泰山即使


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 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


来看看的。




6



“在北京陈列 起来,


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


也不为过。

< br>”



8


段“有些摩崖石刻,是当 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


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成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 的。这哪里可以呢?”第


9


段“随便


刻 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然后再据此分析这些词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即

< p>
可,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类。



【答案】




1



C < /p>



2



这里运用 了比喻的手法,


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


直曲丰润合度,


笔法到位流畅。


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 的喜爱


之情。



3



①热爱:


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 是拓本,


也是字字神气俱足,


使人不能忘记。

< br>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值得远道来看。认为如果把拓的字,在北京即


使专 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②尊重。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


是糟蹋了泰山。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杨辛的泰山情怀



< /p>


作为绘画系出身的关学教授,


杨辛没有料到自己会与泰山结下不解 之缘。


1979


年,



时他在济南参加美学研讨会,


会后与友人同游泰山。


从 书中的泰山到真实的泰山,


这让他兴


奋不已。泰山的奇山云海、 古松怪石、深溪瀑流,还有摩崖石刻,极大地震撼了他。从此,


他每年都要登临泰山两到 三次,而且每次都力争徒步。



80


年代中期,泰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请北大帮助考察论证其科学、美学与历


史价值,杨辛参与了这一工作。这次,他踏遍泰山群峰,博览泰山古今,进一步深入到泰山


的历史文化,深深为之折服。回去后,他负责撰写了《申报书》中的泰山的美学价值部分。

< p>



他的研究,

< br>注重事实材料与文献资料的搜集,


还亲自访问了很多泰山人,

包括挑山工,


从他们那里获得最直接、最朴素,但也最能体现泰山精神的资料。


“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


人”,泰山人的坚初、朴实、勤劳和智慧, 挑山工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泰山的事迹,常


常让杨辛感动得掉泪,

< br>让他陷入思索。


正是这种真实的体验和思索,


使他写出了 严谨优美的


《泰山的美学考察》。




在这部专著中,杨辛对泰山美学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高


度赞扬了泰山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价值。


他认为历史上对泰山的审美经 历了


“自然崇拜”



“比


德”和“畅神”三个阶段,体现了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表明

< p>
美育代替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最终的畅神阶段,


审美达到了不粘不滞的自由境界,


人们优游于山水松石之间,在自然中陶然忘机 。




每次登临泰山, 杨辛都要挥毫赋诗,以言心志。至今他已创作了泰山诗稿三十余首,


其中最令人称赏的是 那首《泰山颂》。创作《泰山颂》时,他先后


13


次来到泰山, 亲身感


受到泰山的雄浑、壮丽,因而意兴飞扬,成就了这首气象宏伟的诗篇。

< p>
“高而可攀,雄而可


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 之怀,华夏之魂”,既有感性形象,


也有哲学深度。如今,《泰山颂》已刻石于泰山,成 为泰山一景。




杨辛 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书法得益于泰山的精神与灵


气,既讲 究形式的美,又注重意蕴关,自然天成,韵同万物。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师岱


堂”, 还以《师岱堂集墨》的名字出版了书法集。除了做诗、书法,他还爱好绘画、建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