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学设计
-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吴村学校
孙红涛
教学内容:
< br>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冀教版)
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
82--85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初步学会
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
、
.
经历尝试、
失败、
成功等过程,
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
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面积的含义。
2
、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
、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橘红色纸(长
5
厘
米、宽
3
厘米),一张绿色纸(长
7<
/p>
厘米、宽
3
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
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
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什么是面。
同学们,咱们教室都
有哪些图形呢?(生:黑板是长方形;电视是长方形;桌
面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有
利于在具体情
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
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
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面积。
(
1
)(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
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
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
到。
(学生缓
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
2
)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
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
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
3
)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
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
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
4
)(师
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
面的大小就是„„能摸
摸,
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电
视机的
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
p>
5
)(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
就是课
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
反过来,
可以怎么说?
(数学书封面
的面积比课桌面的
面积小得多。)
(
6
)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
积并
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
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
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
< br>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
p>
体表面的面积。】
2
、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
1
)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
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
2<
/p>
)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
3
)长方形是平面图形的一种(板书:平面图形),它的大小
也叫做面积。
(
4
< br>)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
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
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
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
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
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
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
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
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
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
从而获
得全面、准
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
“导”在疑惑
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
板表面小”改说
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
悟规范的数学语言
,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用同一单位比较面积大小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
、(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
1
)号长方形:长
5
厘米,
宽
3
厘米;(
2
)号长方
形:长
7
厘米,宽
2
< br>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