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面积专题
-
中考数学面积专题
如图
1
,
在矩
形
MNPQ
中,
动点
< br>R
从点
N
出发,
沿
N
→
P
→
Q
→
M
方向运动至点
M
处停止.设点
R
运动的路程为
x
,
△
MNR
的面积为
y
,如果
y
关于
x
< br>的函数图象如图
2
Q
P
R
M
(图
1
)
<
/p>
所示,则当
x
9
时,点
R
应运动到(
)
A
.<
/p>
N
处
B
.
p>
P
处
N
O
4
9
(图
2
)
x
C
.<
/p>
Q
处
D
.
M
p>
处
y
OAB
90
p>
,
OA
AB
p>
6
,
(
2009
年株洲市)
(
本题满分
10
分)
如图,
在
Rt
OAB
中,
将
OAB
绕点
O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得到
OA
1
B
1
.
(
1
)线
段
OA
1
的长是
,
p>
AOB
1
的度数
是
;
p>
B
1
A
1
B
(
2
)连结
AA
1
,求证:四边形
OAA
1
B
1
是平行四边形;
(
3
)求四边形
OAA
1
B
1
的面积.
O
p>
A
矩形内有一点
P
到各边的距离分别为
1
、
3
、
5
、
7
,则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
平方单位.
(
2011
湖南湘潭市,
24
,
8
分)
(本题满分
8
分)
两个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重叠放在直线
l
上,如图⑴,
AB=6cm
,
BC=8cm
,
∠
ABC=90
< br>°,将
Rt
△
ABC
在直线
l
上左右平移,如图⑵所示
.
⑴
求证:四边形
ACFD
是平行四边形
;
⑵
怎样移动
Rt
△
ABC
,使得四边形
ACFD
为菱形
;
⑶
将
Rt<
/p>
△
ABC
向左平移
4
cm
,求四边形
DHCF
的面积
.
A(D)
A
D
H
B(E)
图
(1)
C(F)
l
B
E
图
(2)
C
F
l
【答案】
(
1
)证明:∵△
ABC
≌△
DEF
,∴
AC=DF
,
∠
ACB=
∠
DFE
,∴
AC
∥
< br>DF
,
∴四边形
ACFD
是平行四边形;
(
2
)在
Rt
△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AC=10
cm
,要使四边形
ACFD
为菱形,则
AC=CF
,
∴可将
Rt
△
ABC
向左平移
10cm
或向右平移
10cm
;
(
3
)在
Rt
△
ABC
中,
tan
ACB
AB
6
3
.
< br>
BC
8
4
3
3
.
4
∴当
Rt
△
ABC
向左平移
4
cm
时,
EC=BC-BE=8-4=4
< br>(
cm
)
,
在
Rt
△
HEC
中,
HE
< br>EC
tan
ACB
4
∴四边形
DHCF
的面积为:
(2011
江苏南京,
12
,
2
分
)
如图,菱形
ABCD
的连长是
2
㎝,
E
是
A
B
中点,且
DE
⊥
AB
,
则菱形
ABCD
的面积为
_________
㎝
< br>2
.
D
A
E
B
(
第
12
题
)
如图
,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10
cm
,
DE
⊥
AB
,
sin
A
=
cm
2
.
C
1
1
<
/p>
8
6
4
3
18
cm
2
.
2
2
3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
5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
对角
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证明这个结论。
C
B
D
已知:四边形
ABCD
中,对角线
A
于
E
,如图
1
。
1
S
A
C
<
/p>
B
D
四
边
形
A
B
C
D
2
求证:
图
1
(
2011
山东聊城,
7
,
3
分)已知一个菱形的周长是
20cm
,两条对角线的比是<
/p>
4
∶
3
,则
p>
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
A
.
12c
m
2
B
.
24cm
2
C
.
48cm
2
D
.
96cm
2
3
p>
,
A
B
C
6
0
A
O
B
< br>
例
1.
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
BD
相交于
O
,
的周长为
3
,
求菱形
ABCD
的面积。
(如图
2
)
图
2
例
2.
等腰梯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
直,垂足为
O
,梯形的高为
a
,求梯形
ABCD
的
面
积。
图
3 <
/p>
A
B
C
中
,
BD
和
CE
分
别
是
两
边
上
的
中
线
,
并
且
例
3.
如
图
4
,
已
知
:
在
B<
/p>
D
C
E
,
B
DC
8
,
E
1
2
A
B
< br>C
,求
的面积。
图
4
D
/
/
B
C
,
A
D
1
,
B
C<
/p>
4
,
A<
/p>
C
3
,
B
D
4
例
5.
已知梯形
ABCD
中,
A
,
如图
6
,
求
< br>S
梯
形
A
B
C
D
。
图
6
(
2011
山东泰安,
14
,
3
分)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径为
2
的半圆,则该圆锥
的全面
积是(
)
A.5
π
B. 4
π
C.3
π
D.2
π
【答案】
C
(
2011
湖南常德,
14
,
3
分)已知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
6
厘米,高为
8
厘米,
p>
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_______
厘米
.
A
.
48
B.
48π
C. 120π
D.
60π
【答案】
D
< br>20
.
(
2011
湖北黄冈,
12
,
3
分)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其中主视图都是腰
长为
4
、底边为
2
的等腰三角形,
则这个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
)
p>
A
.
2
B
.
<
/p>
2
1
2
C
.
4
4
D
.
8<
/p>
4
2
左视图
2
右视图
第
12
题图
俯视图
【答案】
C
8.
(
2
011
宁波市,
10
,
3
分)如图,
Rt
ABC
中,∠
ACB
=
90°
,
AC
=
BC
=
2
2
,
若把
Rt
ABC
绕边
AB
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则所得的几何体得表面积为
A
.
4
B
.
4
2
C
.
8
D
.
8
2
p>
【答案】
D
(
20
11
福建泉州,
17
,
4
分)如图,有一直径为
4
的
圆形铁皮,要从中剪出一个
最大圆心角为
60°
的扇形
ABC.
那么剪下的扇形
ABC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用此剪下的扇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
,该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
r=
.
(第
17
题)
【答案】
2
;
3
3
p>
如图
7
,在⊙
O<
/p>
中,弦
BC
垂直于半径
< br>OA
,垂足为
E
,
D
是优弧
BC
⌒
上一点,连接
BD
,<
/p>
AD
,
OC
,∠
ADB
=
30°
.
(
1
)求∠
AOC
的度数;
(
2
)若弦
BC
=
6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D
O
B
E
< br>A
图
7
阴影面积问题
转化——
化不规则为规则:扇形、三角形、四边形、梯形的分解或组合图形
一、等积转化
例
1.
如图
1
,半圆的直径
AB
10
,
P
为
< br>AB
上一点,点
C
,
D
为半圆的三等分点,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p>
_______
.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
相等”
,
将原图形转化为扇形面积
问题
)
D
C
A
B
P
O
图
2
图
1
图
3
C
例
5
、如图
,梯形
ABCD
中,
AD
∥
BC
,∠
D=90°
p>
,以
AB
为直径的⊙
O
切
CD
于
E
,交
BC
于
F
,若
AB=4cm
,
AD=1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
注意寻找最简便的方法
例
p>
6
、如图所示,扇形
OAB
的圆心角为
60°
,半径为
6
,
C
、
D
p>
分别是
■
的三等分点,则阴影
部分的面积等于
___
二、平移转化
例
2.
如图
2
,两个半圆中,小圆的
圆心
O
′在大⊙
O
的直径
CD
上,长为
4
的弦
AB
与直
径
CD
平行且与小半圆相切,那么圆中阴影部分面积等于
< br>
.
(通过平移将不
p>
规则图形转化为半个圆环的面积)
3
(
09
福州)如图
4
,在反比例函数
y
2
(
x
>
0
)的图象上,有点<
/p>
P
1
、
P
2
、
P
3
、
x
P
4
,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
1
,
2
,
3
,
p>
4.
分别过这些点作
x
轴与
y
轴的垂线,
图中所构成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
S
1
p>
、
S
2
、
S
3
,则
S
1
+
S
2
+
S
3
=
p>
(
把
S
1
、
S
3
向左平移
)
例
5.
如图
6
,在一块长为
a
、宽为
b
的矩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
方的水平宽都是
c
个单位)
,求阴影
部分草地的面积。
三、旋转转化
例
3.
如图
4
,将△
ABC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到△
A
′
BC
′使
A
、
B
、
p>
C
′在同一直线上,若∠
2
BCA=90
°,∠
BAC=30
°,
AB=4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线条的)面积为
p>
cm
.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推得两个三角形中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
所以可将阴影部分面积转化
为两个扇形面积的差)
D
′
D
(
20
11
山东烟台,
17,4
分)如图,三
个边长均为
2
的正方形重
叠在一起,<
/p>
O
1
、
O
2
是其中两个正方形的中心,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O
2
O
1
2
(<
/p>
09
贵阳)如图,已知面积为
1
的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O
,过点
O
任作一条直
线分别交
AD
,
BC
< br>于
E
,
F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D
A
E
(
将△
OCF
绕点
O
旋转
180
°
< br>
O
(
2009
年广西桂林)
10
.如图
,
□
ABCD
中,
AC
、
BD
为对角线,
BC
=6
,
BC
边上的高为
4
,则阴
影部分的面积为(
)
.
A
.
3
B
.
6
C
.
12
D
.
24
B
F
A
图
3
C
D
例
1
3
.
(
2009
年四川绵阳)
12
.如图,△
ABC
是直角边长为
a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直
角边
AB
是半圆
O
1
的直径,半圆
O
2
过
C
点且与半圆
O
1
相切,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B
5
2
7<
/p>
2
5
2
7
2
a
B
.
a
C
.
a
D
p>
.
a
第
A
.
3
题图
36
36
36
36
四、对称转化
C
O
2
P
A
O
1
B
C
折叠法
1
(
08
贵阳)如图,正方形
ABCD<
/p>
的边长为
4cm
,则图中阴影
部分的面积为
cm
2
.<
/p>
(利用图形变换中的轴对称)
p>
(
2009
年湖南娄底)
< br>15
.如图
7
,⊙
O
的半径为
2
,
C
1
是函数
1
1
y
=
x
2
的图象,
C
2
是函数
y
=-
x
2
的图象,则阴影部分的面积
2
< br>2
是
.
五、和差转化
A
D
B
1
题
C <
/p>
(
2011
浙江台州,
< br>16,5
分)如图,
CD
是⊙<
/p>
O
的直径,弦
AB
⊥
CD
,垂足为点
M
,
AB=20
,
分别以
DM
,
CM
为直径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
O
1
和⊙
O
2
,则图中所示的阴影部分面积为
(结果保留
)
【答案】
50
(
2011
安徽芜湖,
16
,
5
分)
如图,
在正方形
ABCD
内有一折线段,
其中
AE
⊥
EF
,
EF
⊥
FC
,
并且
AE
=6
,
EF
=8
,
FC=
10
,
则正方
形与其外接圆之间形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
图
6
【答案】
80
160
(
2011
内蒙古乌兰察布,
15<
/p>
,
4
分)
如图,
在
Rt
△
AB
C
中,
∠
ABC =
90
, AB = 8cm , BC = 6cm ,
分别
以
A,C
为圆心,以
0
AC
的长为半径作圆
,
将
Rt
△<
/p>
ABC
截去两个扇形,则剩余(阴
2
p>
2
影)部分的面积为
cm
(结
果保留
π
)
A
B
C
第
15
题图
【答
案】
(24
(
2011
贵州安顺,
18
,
4
分)如图,在
Rt
△
ABC
中,∠
C
=90°
,
CA
< br>=
CB
=4
,分别以
A
、
B
、
C
为
圆心,以
25
)
4
1
AC
为半径画弧,三条弧与边
AB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2
p>
第
18
题图
p>
【答案】
8
2<
/p>
例
6.
如图
6
,
Rt
△
ABC
p>
中,
AC=8
,
B
C=6
,∠
C=90
°,分别以
AB
、
BC
、
AC
为直径作三个
半圆,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
为
(平方单位)
解析:阴影部分面积可
以看成是以
AC
、
BC
为直径的两个半圆的面积加上一个直角三
角形
ABC<
/p>
的面积减去一个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的面
积
(
2009
年山东青岛市)如图.边长为
1
的两个正方形互相重合,按住
其中一个不动,将
另一个绕顶点
A
顺时
针旋转
45
°
,则这两个正方形重叠部
分的面积是
.
D
A
B
D
C
E
B
C
如图
11
,正方形的边长为
1
,以
CD
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再以点
C
为圆心、
1
为半
径画弧<
/p>
BD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
_______
。
⌒
1
例
2.
如图
3
是一个商标的设计图案,
AB=2BC=8
,
DE
为
圆,求阴影部分面积。
4
p>
用重叠法寻找面积的和差:
看阴影是由哪几个图形叠加而成的。
p>
要准确认清其结构,
理顺图
形间的大小关系
。
例
3.
如
图
4
,
正方形的边长为
a
,
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作半圆,
求所围成阴影部分
图形的面积。
解:
因为
4
个半圆覆盖了正方形,
而且阴影部分重叠了两次,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4
个半圆的面积和与正方形
面积的差。
补形法:将不规则图形补成特殊图
形,利用特殊图形的面积求出原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
4.
如图
5
,在四边形
ABCD
中,
AB=2
,
CD=1
,<
/p>
A
6
0
,
B
D
9
0
,求
四边形
ABCD
所在阴影部分的面积。
(
2011
浙江衢州,
10,3<
/p>
分)如图,一张半径为
1
的圆形纸片在边
长为
a
(
a
3)
的正方形内
任意移动,则在该正方
形内,这张圆形纸片
“
不能接触到的部分
”
的面积是()
A.
a
B.
(4
)
a
2<
/p>
C.
2
D.
4
【答案】
D
(第
10
题)
(
2011
福建泉州,
7
,
3
分)如图,直径
AB
为
6
的半圆,绕
A
点逆时针旋转
60°
,此时点
B
到了点
B’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
A. 3
B. 6
C. 5
D. 4
【答案】
B
相似法
(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等比法
(找等底或找等高:两个等
底的三角形
的面积比等于对应的高之比;两个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的边之比;
)
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E
是
AB
的中点,
CE
和
BD
交于点
O
,设△
OCD
的面积为
m
,
△
p>
OEB
的面积为
5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p>
m
5
B
.
m
4
5
C
.
m
3
5
D
.
m
10
例
4
如图
6
,在矩形
ABCD
< br>中,
E
、
F
分别是边
AD
、
BC
的
< br>中点,点
G
、
H
在边
DC
上,且
GH=
p>
1
DC.
若
AB=
10
,
BC=12
,则图中阴影部分面
积
2
A
E
D<
/p>
G
H
B
A
为
.
p>
解析:
如图
7
,<
/p>
连接
EF
,
可知
EF//GH
,
△
GOH
∽△
EOF
,
1
且相似比为
.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比等于相似
2
O
N
1
;由于
MN=6
,所以
ON=2
,
OM=4
比,可知
OM
2
1
于是△
GOH
的面积为:
×
5
×
2=5
;△
EOF
的面积为:
2
1
×
p>
10
×
4=20
,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
=
矩形
EFCD
p>
面积
-25
2
=60-25=35.
F
图
p>
6
E
O
C
D
G
N
H
C
M
B
F
< br>图
7
如图,在△
ABC
中,
BD
:
DC=1<
/p>
:
2
,
E
为
AD
中点,若△
A
BC
面积为
120cm
²,求填
色部分面积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面积是
120
平方厘米
,
E
是
AB
的
中点,
F
是
BC
的中点,四边形
BGHF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
添加辅助线,<
/p>
连接
GF
(图略)
。
因为
E
是
AB
的中点,
F
是
BC
的中点,
所以△CBE、
△C
DF、
△DBF
的面积都是正方形
AB
CD
面积的
1/4
,都是120×1/
4=
30
平方厘米。在四边形
GEBF
中,
△GEB
与△GFB
是完全相同的,
又
F
是
p>
BC
的中点,
所以△GE
< br>B
、
△GFB、
△GFC
的面积都是30÷3
=
10
< br>平方厘米。于是,△GDF
面积=△DBF
面积-△GF
B
面积=
30
-
10
=
20
平方厘米。
在四边形
DGFC
中,△GFH
与△CFH
的底都是
FH
,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GDF
与△CDF
p>
的底都是
DF
,
面
积的比等于高的比,
并且△GDF
的高等于△GFH
的高,
△CDF
的高等于△CFH
的高,所以,△GFH
面
积∶△CFH
面积=△GDF
面积∶△CDF
< br>面积=20∶30=2∶3。而△GFH
面积+△CFH
面积=△GFC
面积=
10
平方厘米,
所以△GFH
面积是10÷(2+
3
)
×2=
4
平方厘
米,四边形
BGHF
的面积=△GFB
面积+△GFH
面积=
10
+
4
p>
=
14
平方厘米
代数法
将图形按形状、
< br>大小分类,
并设其面积为未知数,
通过建立方程或方程组
来解出阴影部
分面积的方法。
例
7.
如图
10
,正方形的边长为
a
,分别以两个
对角顶点为圆心、以
a
为半径画弧,求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设阴影
部分的面积为
x
,剩下的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每块面积为
p>
y
,则图中正方
形的面积是
x
2
y
,而
x
y
是以半径为
a
的圆面积的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合理选择、简捷第一
1
4
函数与面积
一次函数
y=2x+4
的图像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若一次函数
y=kx+3
的图像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
积为
6
,则
k=____
一次函数
y=2x+b
的图像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
角形的面积是
4
,求解析式
一个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A
(
-3
,
0
)
,且和
y
轴相交与点
B
。当函数图像与坐
标轴围成的三角形
的面积为
6
时,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已知一次函数
y=kx+b
与正比
例函数
y=2x
交与点
p(m,4)<
/p>
,
与
y
轴交点的
坐标为
3
,
求一次函数图象与两坐标所
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四
条直线
y=kx-3
,
y=-1
,
y=3
和
x=1<
/p>
所围成的四边形面积是
12
,则
k
的值
是
______
____
分析:此题中四条直线围成四边形,其中有三条直线是已知直线,而
y=kx-3
则
是动直线,
因为
k
值不确定,
所以在考虑这个
问题的时候,
四边形的面积一定与
k
值
有关,所以解题的思路是用含
k
的式子表示出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利用
面积为
12
列方程求解,与
动点类问题异曲同工。
如上图所示,①
当
A
、
B
在直线
CD
左侧时,直线
AB
:
y=kx-3<
/p>
经过点(
0
,
-
3
)
为动直线,而图中点
C
(
1
,
3
)
,
D
(
1
,
-1
)为已知定点,这四条直
线所围成的
四边形是一个梯形,其中点
A
、
B
均可由含
k
的式子表示其坐标:
A
(
2/k<
/p>
,
-1
)
,
p>
B
(
6/k
,
p>
3
)
,梯形
ABC
D
面积
=[(1-2/k)+(1-6/k)]×
4÷
2=12
,解得
k=-
2
;
②
当
A
p>
、
B
在直线
CD<
/p>
右侧时,梯形面积
==[(2/k-1)+(6/k-1)]×<
/p>
4÷
2=12
,解得
k=1
。
反比例函数与面积问题
秦振
反比
例函数内容丰富、
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
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
下面讨论几个反
比例函数与图象的面积问题,供同学们学习时
参考。
一
.
求函数解析式
例
1.
如图
1
,
P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上
的一点,且矩形
PEOF
的面积为
3<
/p>
。求
这个反函数的解析式。
图
1
分析
:利用反比例函数
y
k
的特点及矩形
PEOF
的面积为
3
,求
k
的值。
< br>
x
解:设反比例函数为
y
p>
所以
xy
p>
k
。
k
,
x
因为<
/p>
S
矩形
PEOF
|
x
|
<
/p>
y
3
,图象在
第二象限,
所以
k
< br>
3
。
即反函数解析式为
y
二
.
求面积
例
2.
图<
/p>
2
中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
A
、
B
两点,分别以
A
、
B
两点为
圆心,画与
y
轴相切的两个圆,若点
< br>A
的坐标为(
1
,
2
)
,求图中两个阴影面积的和。
< br>
3
。
x
图
2
分析:利用反比例函数和圆的对称性求解。
< br>解:由点
A
的坐标可知,圆的半径是
1
,又由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知,两个阴影的面积
和应为一
个圆的面积,因此图中两个阴影面积的和为
。
例
2
.
(2009
·
牡丹江
)
如图
2
,
点
两点向
轴、
轴作垂线段,若
、
是双曲线
则
上的点,
分别经过
.
、
分析与解:
因为点
< br>、
是
双曲线上的点,由反比例图像的几何性质可知,以点
A
、
B
分别为
顶点的矩形面
积是相等的,从而有:
∵
∴
∴
p>
例
3
(
2009<
/p>
·
莆田)
在
轴的
正半轴上依次截取
,
过点
分别作
轴的垂线与反比例函
数
的
图
象
相
交
于
点
并设其面积分别为
的值为
.
分析与解
:本题采用化归的思想方法
,连接线段
,
得
直
角
三
角
形
则
,构造三角形
,
从而把求
转化成求三角形
的面积,
这样就转化为反比例函数
的面积问
,
与
的高
都是
题了。
因为
,所以
三
.
特殊点组成图形的面积
例
3.
如图
3
,反比例函数
y
< br>
(
1
)求
A
、
B
两点的坐标;
(
2
)求
AOB
的面积。
8
与一次函数
y
x
2
的图象相交于
A
、
B
两点。
x
图
3
分析:将
AOB
的面积转化为
AOD
与
BOD
面积和求解。
8
y
p>
,
解:
(
1
)解方程组
x
<
/p>
y
x
2
x
1
4
,
x
2
2
,
得
y
p>
2
;
y
4
1
2
所以
A
、
B
两点的坐标为
A
(
-2
,
4
)
,
B
(
4
,
-2
)
< br>
(
2
)因为
< br>y
x
2
与
y
轴
交点
D
的坐标是(
0
< br>,
2
)
,
所以
S
AOD
1
2
2
2<
/p>
,
2
S
BOD
1
2
4
4
2
所以
S
AOB
2
4
< br>
6
四
.
探讨面积的变化
(
< br>2009
年·甘肃兰州)如图
1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是
轴正半轴上的一
个定点,点
时,
是双曲线
(
)上的一个动点,当点
的横坐标逐渐增大
的面积
将会(
)
A
.逐渐增大
B
.不变
C
.逐渐减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例
4.
如图
4
,
y
x<
/p>
和
y
mx
p>
(
m
0
)
的图象与
y
k
(
k
0
)
的图象分别交于第一象限内
< br>x
的两点
A
,
< br>C
,过
A
,
C
分别向
x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B
,
D
,若直
角三角形
AOB
与直角
三角形
COD
的面积分别为
S
1
、S
A.
S
1
S
2
2
,则<
/p>
S
1
与
S
2
的关系为(
)
B.
S
1
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