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根法解不等式的原理
-
创作编号:
GB8878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
p>
穿根法解不等式的原理、
步骤和应用范例
摘要:
本
文通过阐述穿根法解不等式的原理、
步骤和应用范例,
尝试对其
进行系统性的论述。
在原理层面,
提出该方法中不
等式的标准形式为
f(x)=(x-x
1
)(x-x
2
)
……
p>
(x-x
n
)
∨<
/p>
0
,规范了序
轴的概念,
先后由一元一次、
二次到高次不等式,
动态考察
了
f(x)
的符号变化规律,并介绍如何使用
穿根法表达此规
律;
在步骤层面,
对解
高次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和含等号不
等式的操作步骤进行了分类
详述;然后通过
6
个应用范例,
进一步
展现了穿根法解不等式的具体操作细节和若干注意
事项。论文最后概括说明了穿根法的特
征和实用意义。
关键词:
穿根法;解不等式;原理;步骤;应用
p>
穿根法,又称序轴标根法,是解一元整式、分式不等式的
重要通用方
法,
特别在解简单高次不等式时,
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然而,该方法目前尚未进入中学正式教材,在很多资料中,对此
法也往往
是只提应用,而对其来龙去脉,叙述不清,建构模糊。
现结合中学一线教学经验,通过阐
述其原理、步骤和应用范例,
尝试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论述。
一、
原理
穿根法解不等式时,一般先将其化为形如:
< br>f(x)=(x-x
1
)(x-x
2
)
…
(x-x
n
)>0
(或
<0
)
的标准形式,主要考察
f(x)
的符号
规律。
在穿根法中我们引入序轴的概念。序轴是一条有向直线
,
类似于数轴,但上面不必标出原点,也不必考虑长度单位,只要
求在其上标数时,按由左至右,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可。
(一)
一
次不等式
标准形式:
f(x)=x-x
1
>0
(或
<0
)
我们将
x-x
1=
0
的根
x
1
标在序轴上,可以发现:
x
1
右边的
点
都是大于
x
1
的点,即是
x-x
1
>0
的解;而
x
1
左边的点都
是小于
x
1
的点,即是
x-x
1
<0
的
解。所以可以如图标注,图中
+
、
< br>-
用以表
示
f(x)=x-x
1
的符号。
我们还可以以动态的思想来考察该问题。当一点
x=a
从
x
1
右侧向
x
1
左侧移动时,
f
(x)=x-x
1
经历了由正到
0
p>
又到负的符号变
换。由此也可得出
f(x)
的符号可以如图标注的结论。
(二)
二
次不等式
标准形式:
f(x)=(x-x
1
)(
x-x
2
) >0
(或
<0
)
(1) x
1
≠
x
2
时,不妨设
x
< br>1
、
2
将
f(x
)=0
的二根
x
1
x
2
标在序轴上,则可以发现:
处于
(-
∞
,
x
1
)
,
(
x
2
,+
∞
)
内的点满足
f(x)
>0
,处于
(x
1
,x
2
)
内的点满足
f(
x) <0
。
当我们动态考察该问题
时,我们也可
以发现:当点
x=a
在<
/p>
x
2
右方时,
x
-x
1
、
x-x
2
均正,故有
f(x) >0
;
p>
而当点
x=a
从
x
2
右侧移动到左侧时,
x-x
2
变为负值,
而
x-x
1
符号
不变,所以有
< br>f(x)
必然变号,此时由正变负;而再当点
x=a
p>
从
x
1
右侧移动到
左侧时,
x-x
1
由正变负,而
x-x
2
符号不变,所以
f(x)
又一次变号,此时由负变正。
< br>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f(x)
的符号都可以如图标
注。
(2) x
1
< br>=x
2
时,即形如
f(x)=(
x-x
1
)
2
时
显然,
(-
∞
,x
1
)
与
( x
1
,+
∞
)
都是
f(x)
>0
的解。
而若动态的考察此问题,则有
点
x=a
从
x
1
右侧移
动向左侧移动时,
由于平方项内的
x-x
1
由正到
0
又到负,所以
f(x)
经历了由正到
0
又回到正的过程。故而
f(x)
在
x<
/p>
1
两侧符号同正,只有在
x=x
1
处
为
0
。
(三)
高
次不等式
标准形式:
f(x)=(x-x
1
)(
x-x
2
)
…
(x-x
n
)>0
(或
<0
)
,
x
1
≤
x
2
≤……≤
x
n
< br>
(1)
x
< br>1
…
,故而 <
br>均不变号,所以有 (j <
br>变号,
(i=1,2,…,n) mi <
br>(x-x
<
br>f(x)=
<
br>m
2
<
n
时
动态考察
f(x)
的符号,则有当
点
x=a
在
x
n
右方时,
x-x
i
(i=1,2,…,n)
均大于
0
f(x) >0
;而当点
x
=a
从
x
n
右
侧移动到
左侧时,
x-x
n
符号变化,而其余任一
x-x
i
f(x)
由正变负;类似可得:对任一
i
,当点
x=a
从
x
i
右侧移动到左侧
时,
x-x
i
符号变化,<
/p>
而其余每个
x-x
j
≠
i)
都不变号,所
以有
f(x)
必然变号,或由正变负,或由负
变正。就这样,由于每
过一个
x
i
p>
都恰有一个因式
x-x
i
所以我们可以从最右上方开
始画一条依次穿过各根
的线,这正是穿根法的原理和名称由来。
(2)
x
1
≤
x
2
≤……
≤
x
n
且有等号成立时
其标准形式可写为
f(x
)=(x-x
1
)
m1
(x-x
2
)
m2
…
(x-x
n
)
mn
>0
(
或
<0
)
,
x
1
2<
/p>
<
…
n ,
m
i
∈
N
p>
*
(i=1,2,…,n)
当点
x=a
在
x
n
右方时,所有
x-x
i
均为正,故而
f(x)
为正。
而每当
x=a
从<
/p>
x
i
右侧移动到
x
i
左侧时,
若
m
i
为奇,
则
(x-x
i
)
由正变负,
f(x)
符号改变
;而若
m
i
为偶,则
i
)
mi
符号
不变,
f(x) <
/p>
符号也不变,原正仍为正,原负仍为负。这里值得一
提的是,每当
x=x
i
成立,即有
0
。所以,使用穿根法当遇
到
m
i
为奇,则穿根线在根<
/p>
x
i
穿过序轴;当遇到
i
为偶,则穿根
线与根
x
i
接触即回,
好像
被序轴弹了回去。
此称为
“奇穿偶回”
。
二、
步骤
(一)
一元高次不等式
对于不等式
f(x) >0
,其中
p>
f(x)
为
x
的高
次多项式,用穿根法
解的步骤如下:
(
1
)
整理——原式化为标准型
把
f(x)
进行因
式分解,
并化简为下面的形式:
f(
x)=(x-x
1
)
m1
(x-x
2
)
m2
…
(x-x
n
)
p>
mn
>0
(或
<0
)
,
m
i
∈
N
*
p>
(i=1,2,…,n)
(
2
)
标根——在序轴上标根
将
f(x)=0
的
n
个不同
的根
x
1
,x
2
,
……
x<
/p>
n
按照大小顺序标在序轴上,
将序轴分为
n+1
个区间。
(
3
)
画线——画穿根线
从最大根右上方开
始,按
照大小顺序依次经过每个根画一条连续曲线,作为穿根线。
遇奇次根穿过序轴,遇偶次根弹回,即“奇穿偶回”
。
(
4
)
选解——写出解集
如例图,在序轴上
方的曲
线对应的区间为
f(x)>0
解
集,在序轴下方的曲线对应的区
间为
f(x)<0
解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