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由《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哈
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纪实文
学。该书作者在成功地以西方人
的独特视角来完美再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故事而叹服的同
时,也
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记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位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在《西行<
/p>
漫游》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
征
的全部史诗。”在他说这番话不到五十年后,他的一位同胞,
也就是本书作者,实现了这
个目标,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九八四年四五六月,在短
短的三个月
里,作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译
员张援远的陪同下,进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几乎完全沿着
了第一方面军
的长征路线进行,他感慨到: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
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今天任然如此,只
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
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辛困苦——特别
是过雪上和草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
命的长征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
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从我的角度看
长征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事件,但是在红军的演绎下,华丽地变成
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
军”,不是
战役,也不是什么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
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
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
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可以说,二十世纪
没有
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首次接触关于长征的故事,一是初中语文里学着毛泽东在长
征胜
利结束后写的七言律诗《长征》,一是初中历史课上对长征
有所了解!然而此次通过哈里
森-索尔兹所著的《长征,前所未
有的故事》,让我对长征故事的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很深
刻的了解!
虽然一开始看这本书是有点被动,不过从书中详细
描述的故
事细节,我开始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里面的那首伟大的人类史诗——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
史上一段华丽的
史诗,壮美的乐章,作者成功的把它改写为一部
纪实文学。该书写于一九八四年,距离事
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半
个多世纪,但是我们从该书中,却感觉并无历史隔膜,彷佛一切<
/p>
皆发生在昨天。长征中人物的音容笑
貌,似乎就浮现在我们的眼
前。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长征:真实,没有歌
功
颂德,就好像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有工作,也要吃饭
睡觉。但这样的真实不会降低我们的敬畏,这样的真实照样带给
我们感动。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通过该书的叙事,对大量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
感受到在那
个艰苦的特定时期,我们的先烈们前仆后继,实事求
是,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人格。
p>
长征的胜利,其实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自己本身实力
的正确认识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通往胜利的尝试的过程中,我们
的革命家们审时度势,多次在关键时刻度过难关,最终完成了这
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
军,并将革命的星星之火燎亮了中原大
地。
< br>在该书中,长征的开始是如何发起的,作者写出来就像是
一个谜一般的故事,因为
长征事前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进行很
明显的准备工作,相关的工作都做了严格的保密工
作,而在部队
转移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将要面对一场艰苦的生存危机。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
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
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
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
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
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
8
万余人已经锐
减
至
3
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
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
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
一
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
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
州前进。
12
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
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
以南地
区,于
1
月
7
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
了新的生命,他们重
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
p>
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
折穿
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
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
援。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
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
< br>5
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