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余年寄山水
58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5: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建材行业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的


:


使学 生初步掌握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 /p>


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


: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


水和沙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


、圆锥有什么特征


?(


课件出示


)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


:


底面


,


侧面


,


高和顶点。



2


、圆柱 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



指名学生回 答


,


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同时


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 p>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 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


它的体积。板书课题

< p>
:


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


请大家回亿一下


,


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

< br>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使学生明确求圆柱


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


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 求呢


?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



?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


,


然后指出


: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


方法


,


得到计算圆 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 家看


,


这个圆锥和圆


柱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


,

< p>
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


下面我< /p>


们通过实验


,


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 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


,


然后倒入圆 柱。正好


3


次可


以倒满。圆柱里装满沙 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


完。



接着


,


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


:


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


家注意观察


,


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




:


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 次


?




:3


次。




:


这说明了什么

?




:


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


:


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 /p>




:


等于“底 面积×高”。




:

< br>那么


,


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 ”,于


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


: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师


:


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


:V=1/3Sh




:


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 意


?



教学例


1


一个圆锥的零件


,


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


,


高是< /p>


12


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



1/3×19×12=76((立方厘米


))




:< /p>


这个零件体积是


76


立方厘米。



做一做


:


课件出示< /p>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订正。



1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


,


高是


9


分米


,


它的体积是多



?



2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


r


和 高


h,


如何求体积


V?



3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


d


和高


h,


如何求体积

< br>V?



4


、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


C


和高


h,


如 何求体积


V?



5

、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


,


高是


9


厘米


,


它的体积是多少


?




2


在打谷场上


,

< p>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


,


测得底面直径是


4



,


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


,


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

千克


?(


得数保留整千克


)


判断


:


课件出示


,< /p>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订正。



1


、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p>
()



2


、圆锥的体积等 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3


、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4


、等底等高 的圆柱和圆锥


,


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


2 7


立方米


,


那么


圆锥的体积是


9


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 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 br>?



五、作业。课本练习



六、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


V


圆柱=S·h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


V


圆锥=S·h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 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就


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 物体有些困难。


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


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


图画 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


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 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各种能力得到


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


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


因 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 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


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 重点,加深印象。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


会变成什么 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


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 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


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 很容易想


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


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


不断加深 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


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 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


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 就有一种水


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

< p>
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


结论,亲自去验证自 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 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


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 胆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


感性知识中,操作 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


、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


的兴趣;自信心和意 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


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 决


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 br>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


动。

< p>


2


、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良好 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


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 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


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 数学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


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练习设计从基 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


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


以小组合作学习 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


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 份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不


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习,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 的自


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

< br>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圆锥的体积》一课 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


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 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


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 /p>


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


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 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



1

、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


算。

< br>2


、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

< br>能力。



目标解析:



1


、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


的兴趣;自信心和意 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


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 决


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 br>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


动。

< p>


2


、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良好 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


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 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


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 数学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


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


、通过练习,形成技能。



三、教法设计:



1

< br>、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复习有关 圆柱体积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堆煤:将这堆煤倒在地上,


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 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


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 么有关,由


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

< p>
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


对比的方 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 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


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 公式。这样,


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


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2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 /p>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实验、交流得出结


论 ,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


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


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 实


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


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 一些几何知识,了


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


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


中 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


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 和形成。



【教学目标】


< p>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p>



3.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



【重点难点】



1.


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 /p>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


加强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


界中有关空间与 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


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变换”。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实验环节,让学生自 己动


手,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 br>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 /p>


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 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入新知时,我创设了一个


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 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


生的课堂气氛充满了乐趣和活力,在探究圆锥体积 公式时,设计了


两次试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


积才能有


3


倍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 层逼近的过程,进行


深的信息加工。



3.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通 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播放录像。


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


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 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


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 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


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


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


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同学们利用 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


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 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


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 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