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总结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的
:
使学
生初步掌握圆锥
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
/p>
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
: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
水和沙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
、圆锥有什么特征
?(
课件出示
)
p>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
:
底面
,
侧面
,
高和顶点。
2
、圆柱
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
指名学生回
答
,
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
=
p>
底面积×高”。同时
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
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
它的体积。板书课题
:
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p>
师
:
请大家回亿一下
,
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
< br>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
使学生明确求圆柱
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
:
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
求呢
?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
呢
?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
,
然后指出
: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
方法
,
得到计算圆
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
家看
,
这个圆锥和圆
柱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
,
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
下面我<
/p>
们通过实验
,
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
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
,
然后倒入圆
柱。正好
3
次可
以倒满。圆柱里装满沙
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
完。
接着
,
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
:
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
家注意观察
,
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
问
:
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
次
?
生
:3
次。
师
:
这说明了什么
?
生
:
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
:
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
师
:
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
/p>
生
:
等于“底
面积×高”。
师
:
< br>那么
,
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
”,于
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
: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师
:
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
:V=1/3Sh
师
:
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
意
?
教学例
1
一个圆锥的零件
,
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
,
高是<
/p>
12
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
1/3×19×12=76((立方厘米
))
答
:<
/p>
这个零件体积是
76
立方厘米。
做一做
:
课件出示<
/p>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订正。
1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
,
高是
9
分米
,
它的体积是多
少
?
2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
r
和
高
h,
如何求体积
V?
3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
d
和高
h,
如何求体积
< br>V?
4
、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
C
和高
h,
如
何求体积
V?
5
、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
,
高是
9
厘米
,
它的体积是多少
?
例
2
在打谷场上
,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
,
测得底面直径是
p>
4
米
,
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
,
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
千克
?(
得数保留整千克
)
判断
:
课件出示
,<
/p>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订正。
1
、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
、圆锥的体积等
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3
、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4
、等底等高
的圆柱和圆锥
,
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
2
7
立方米
,
那么
圆锥的体积是
9
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
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 br>?
五、作业。课本练习
六、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
V
圆柱=S·h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
V
圆锥=S·h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
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就
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
物体有些困难。
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
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
图画
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
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
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各种能力得到
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
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
因
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
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
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
重点,加深印象。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
会变成什么
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
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
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
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
很容易想
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
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
不断加深
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
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
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
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
就有一种水
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
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
结论,亲自去验证自
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
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
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
胆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
感性知识中,操作
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
、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
的兴趣;自信心和意
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
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
决
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 br>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
动。
2
、思想的发展
p>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良好
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
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
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
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
数学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
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练习设计从基
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
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
以小组合作学习
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
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
份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不
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习,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
的自
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
< br>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圆锥的体积》一课
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
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
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
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
/p>
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
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
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
1
、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
算。
< br>2
、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
< br>能力。
目标解析:
1
、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
的兴趣;自信心和意
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
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
决
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 br>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
动。
2
、思想的发展
p>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良好
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
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
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
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
数学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
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
、通过练习,形成技能。
三、教法设计:
1
< br>、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复习有关
圆柱体积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堆煤:将这堆煤倒在地上,
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
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
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
么有关,由
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
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
对比的方
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
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
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
公式。这样,
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
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2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
/p>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实验、交流得出结
论
,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
【教材解读】
《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
分内容,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
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
实
际问题打下基础,我认为《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
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
一些几何知识,了
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
p>
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
中
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
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
和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p>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p>
3.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
【重点难点】
1.
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p>
2.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
/p>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
加强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
界中有关空间与
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
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变换”。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实验环节,让学生自
己动
手,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 br>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
/p>
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
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入新知时,我创设了一个
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
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
生的课堂气氛充满了乐趣和活力,在探究圆锥体积
公式时,设计了
两次试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
积才能有
3
倍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
层逼近的过程,进行
深的信息加工。
3.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p>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通
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p>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播放录像。
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
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
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
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
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
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
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
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同学们利用
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
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
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
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