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怀人诗
-
送别怀人诗
古代由
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
每有行旅,
动辄经年累月,<
/p>
别易
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
柳相送,还要作诗
话别,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
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
宋人好
词,
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
而不伤,形象
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
咏叹的永恒主题。
p>
一、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
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
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
××”
/
“赠××”
p>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
雪歌送友人》等。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
、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
、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
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
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
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
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
/p>
名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
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此送别朋友
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
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
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
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
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
p>
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
别诗的意象。
2
、时间
: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
表达浓浓的离情,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
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
< br>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
、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
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
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
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
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 br>(《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
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
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
、意象:酒、斑马
、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
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
《诗法家
数》
)
,
故许多离别诗,
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
友情、故园
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
满怀愁绪。寄托了送
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
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
的也不少。
三.送别诗中的情感
1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白话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
,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你像一只飞鸟不
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
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苹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
/p>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
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
面上鸟在飞
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
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
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
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
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
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
颖,不落俗套。
2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罟
(
ɡǔ)
师:渔夫。诗中借
指船工。
临圻
(qí
)
: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
指江东岸。
翻译: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江东。我的相思就像春色
一样,弥漫在江南江北,送你回家。
p>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
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
衬出送别
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
“
归江
东
”
题意。罟(
gǔ
< br>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
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
漾,
桃红柳绿,
芳草萋萋。
这时,
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
惜别之情,
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
/p>
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
p>
惟有相思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