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34篇翻译与解析汇报

绝世美人儿
851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四年级下册英语书)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高考背诵:初











词(


34


篇)




译文:



关 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3




《观沧海》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p>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 来覆去难睡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 p>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译文



解析: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 关雎》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得之的喜悦。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2




《蒹葭》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赏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从诗的 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碣石,以观沧海



这两句话点明

< p>


观沧海



的位置:诗人 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




译文



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 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字起到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


统领全 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


,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 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br>”




水何澹澹



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 br>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竦峙

< br>”


写的是静景。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 她(他)就在河


4




《饮酒》



水对岸。

< br>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他)



那道 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仿佛在水中小洲。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 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


译文


< p>


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


,那道 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地自静偏。采摘菊


她(他) 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花在东篱之下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


< br>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




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




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

茫茫秋水,


上下求索,


忘记了语言。



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



伊人



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




解析




即。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开头四句,


以具体的生活体验,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 意义的、







解析




很有 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






全诗共三章,< /p>


每章八句。


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


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


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 南山傍晚时出现的




三、四句展示诗 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



伊人



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




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 ,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



伊人


”< /p>


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


远;再加上





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


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


衬托作用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


咏叹,层层推进, 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译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海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 驰南山,全篇主旨总


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 此。所谓“真


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 ,就是


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


理趣的!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次北固山下》



7




《使至塞上》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花落尽子规啼,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天。





闻道龙标过五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寄愁心与明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乡书何处达?归雁边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 /p>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br>


四海之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p>


夜幕还没有褪尽,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p>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去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承之, 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


度地概括了“友 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


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 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


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解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


“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


地高挂着的样子。



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 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


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 和”的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


神。但还不仅如此,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 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


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 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


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 本处于黑暗之中,但


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这一“入”字很不 客气,它几乎


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解析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 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


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


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 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


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 精神为之一振,似乎


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 地了。烽烟


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 碧


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 br>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 一座山头上,俯


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 样美妙


的时刻啊


!


诗人只标举一个“圆 ”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


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 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


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译文





树上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解析






开头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 ,


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烘托出一种哀


伤愁恻的气氛。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


所化, 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


中的一种风气。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容,起到多方面


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 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 写了诗人此时


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 什么


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


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9





《行路难》




10




《望岳》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译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 /p>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


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做梦, 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 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解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 情别意。


《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



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


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


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


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 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 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


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 、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忽然得


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 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


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 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


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


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


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


“望岳”



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

< p>
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 br>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


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


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 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 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11




《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 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


元至德。


杜甫


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 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 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 p>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 br>露,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12




《茅屋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卧踏


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 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 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


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


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 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


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 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


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 ,


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


蹬乱踢 ,


把被子蹬破了。


(因为)


屋顶漏雨,


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


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怎么 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


(读书人)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 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


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 受冻而死也甘心!





解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5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


中军置酒饮归客, 琴琵琶与羌笛。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


纷纷暮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


轮台东 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 起的茅草没有落




13.



译文



在屋旁,


却随风“飞”走,


“飞”过江 去,


然后分散地、


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高者挂罥 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飞”、 “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 笔渲染出暗淡愁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惨的氛围, 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 验的作者是写不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的






< br>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



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到冷。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


帐,


通过人的感受,


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p>




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 ,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


别的特定环境。


最 后写送出军门,


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


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 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


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 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 br>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


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都在风雨 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


14.


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 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水到渠成,


译文

< p>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


< p>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

< br>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间用 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


这是一年中 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间”、“大庇”、“天 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


解析




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




首句点出初 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准确地捕捉到了它 的特点。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 种


造句清新优美。与


杜甫


的“好雨知时 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

< p>
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

< br>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漓尽致。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


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过雨丝遥望 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


北风卷地白草折, 天八月即飞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滋润,那草色自 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最是一年春好处,



皇都。”这两句意 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 衣冷难着。



绝胜烟柳满皇都。



了烟柳满城的衰落 的晚春景色。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 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 得又惊又喜。因为,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烘烤。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 回、万象更新的欣欣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 罕了。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15.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译文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 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 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 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


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 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解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


到惆怅,却 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


白诗中翻出这二句 ,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


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 达的襟怀。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


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 情。颈联是全诗


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意思


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 点


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16




《观刈麦》




17





《钱塘湖春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p>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p>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p>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阴里白沙堤。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8




《雁门太守行》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9




《赤壁》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想到这些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解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 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 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


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br>“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一派丰收景象,


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 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男人天


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 ;小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


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 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


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 他们用尽一切


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 ”,时


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


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


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17.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 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


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只早出的黄莺 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


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 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


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 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


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解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 是白诗描写春光


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 意思。用


“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 的


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的“暖树”,


生怕一会儿就会 赶不上了。


一个“争”


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 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


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 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


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 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