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玛丽莲梦兔
549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库乃其)


名词解释(


4


个)


< /p>


1.


古文运动:


唐贞元元和年间,


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


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


史称古文运动。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 质上是一


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 传述奇闻异事,故称。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


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 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


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 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


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 讲的意思,


“文”


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


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


《伍


子胥变文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 相当,诗风相


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


。郊、岛之诗风格 清奇悲凄


,


幽峭枯寂


,


格局狭隘窄小


,


破碎迫促


,< /p>


且讲究


苦吟推敲


,


锤字炼句


,


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最具 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


,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

< br>沉苍凉;所谓“顿挫”


,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 变幻等。


“沉郁顿


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 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 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


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


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


立结合在一起。



7.


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


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 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


仿,称上官体。



8.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 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


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 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




9.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 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


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 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 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


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 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10.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


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 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


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 ,不如辛词蕴藉。



11.


小李杜:晚 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李商 隐以爱情诗为代表。



12.


盛唐气象 :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



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


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3.


韩孟诗派:唐贞元年间,韩愈和孟郊在丽都高踞盛唐巅峰,后 代诗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艰险、


力矫大力诗风的平庸,勇于创新,开创了以新奇横放 为特色的新诗派,代表诗人孟郊、韩愈、李贺、


贾岛、姚合。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这一 诗派不重视客观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形式上创新出其,


创作上讲究苦吟。他们创作各有 所失,但都为诗歌做出了贡献。



14.


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


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


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 逋等


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宋初三体内


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15.


王安石体:王安石体称半世体或半山绝句,王安石的晚年 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


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 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


炼。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 既有深婉不迫,也有生硬奇绝之处,成为江南诗派的先驱。



1 6.


大厉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 《极玄集》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


韩翊、钱起、司空曙、苗 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


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


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上:讲究格律辞藻 ,追


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1 7.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 情景。文章


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 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


解脱的旷达胸襟。



18.


山谷体: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他的诗歌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一 以学杜诗为宗旨,


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三好奇尚硬,造语洗 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软绵的一面。



1 9.


江西诗派:是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北宋年末,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将黄庭坚、陈师


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元代人方回提出一祖 三宗之谈,认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


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标榜学习杜甫 的艺术技巧,模仿七律形式,但忽视杜甫的情感特征,以黄


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 习和模仿的关键,作诗强调“无一字无一处”




20.


“大晟词”派: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


1102



1107


)创立大 晟府,并以周帮彦为


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 /p>


;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



在“ 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


。他们的词格律严密善铺叙,章法 细密曲


折,回环往复,描绘工巧,语言典雅精致,善于炼字,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21.


中兴四大指南宋诗人尤袤、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因宋室南渡在度中兴,故名。他们早年都有


学习江西诗派的经历 但后来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


‘师法自然,


面向现实生活,< /p>


抒写感时忧世之情,


自承一格打开宋诗新局面’

< br>。



22.


以诗为词

< p>
:


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及把诗的手法移植到诗中,


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



,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23.


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 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


因其声望相当,


故世称


“沈宋”



< br>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


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


有定字”


,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



24.


梦窗词:是宋代词人吴文英 ,号梦窗,他彻底改变了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


幻,通过奇特的艺术 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词远承周清真,近承姜白石,讲


究音律,追 求典雅,意境深远含蓄,以密丽取胜,注重练字炼句。代表作《风人松》等。



25.


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且字中


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合称“四灵”

< br>,曾有《四灵诗选》


。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


“ 永嘉


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他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 后来,他启动


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


26.


格律派词:是南宋的一个严守格律的词派。此派以姜夔为首,其它代表作家有 史达祖、吴文英、


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此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 、柔婉和“清空”


,是南宋后


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p>



27.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 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28.


三吏三别:



三吏: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 /p>


名篇”的新乐府诗。



29.


柳永:北宋词人


.


原名三变


,


字景庄


.


后改名永

< br>,


崇安人


.


景佑元年进士


.


官屯田员外郎


.


世称柳七、


柳屯田


.


为人放荡不羁


,


终身潦倒


.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



作慢词独多


.


铺叙刻画


,


情景交融


,


语言通俗


,


音律谐婉


,


在当时流传很广


,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



.


代表作《雨霖铃》



《八声甘州》



《望海潮》等。



30.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


,其特点 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


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

< br>“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具有凄婉悲怆的格 调其三,


“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1.


诚斋体:南宋词人杨万,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 为


‘杨诚斋体’



诚斋体的风格是活泼 自然,饶有谐趣,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作《小


池》



《晓行望云山》




32.


珠玉词:晏殊的词名叫珠玉词,指晏殊的词集。主要表现 优渥生活,具有珠圆玉润,丰腴雍容的


特点,词作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领悟 ,努力表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


浓厚的士大夫气,语言自然清新,音律婉 转和谐。



33.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 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


适之作,又有 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


迫处 ,也有生硬奇绝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 br>诗歌鉴赏(


2


个)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


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 联为


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 点出“送”的主题,而


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 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


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 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


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p>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 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


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


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 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


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


样的啊


!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 然而然地流露


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 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


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


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 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


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 ,浣女归


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 诗以一“空”字领


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


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 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 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


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 诗描绘了秋雨初晴


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 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


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 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


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


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 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


耐人寻味。


3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


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


“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 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


浑深远,耐人寻味。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


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


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


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 有才


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 着,就不会让


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


,


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 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


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 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


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 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


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 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


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 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


《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 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 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

< p>
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


;


时而充满希


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 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 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


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是会 “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


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


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


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 负


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 撵出了长安,


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


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 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 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


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 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 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 大气盘旋、


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 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


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


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 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


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

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

< p>
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 /p>


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 楚辞》


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