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
名词解释(
4
个)
<
/p>
1.
古文运动:
唐贞元元和年间,
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
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
史称古文运动。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
质上是一
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
传述奇闻异事,故称。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
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
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
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
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
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
讲的意思,
“文”
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
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
《伍
子胥变文
》
。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
相当,诗风相
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
。郊、岛之诗风格
清奇悲凄
,
幽峭枯寂
,
格局狭隘窄小
,
破碎迫促
,<
/p>
且讲究
苦吟推敲
,
锤字炼句
,
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最具
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
,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
< br>沉苍凉;所谓“顿挫”
,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
变幻等。
“沉郁顿
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
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
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
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
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
立结合在一起。
7.
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
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
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
仿,称上官体。
8.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
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
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
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
9.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
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
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
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
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
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
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
10.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
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
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
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
,不如辛词蕴藉。
11.
小李杜:晚
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李商
隐以爱情诗为代表。
12.
盛唐气象
: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
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
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p>
13.
韩孟诗派:唐贞元年间,韩愈和孟郊在丽都高踞盛唐巅峰,后
代诗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艰险、
力矫大力诗风的平庸,勇于创新,开创了以新奇横放
为特色的新诗派,代表诗人孟郊、韩愈、李贺、
贾岛、姚合。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这一
诗派不重视客观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形式上创新出其,
创作上讲究苦吟。他们创作各有
所失,但都为诗歌做出了贡献。
14.
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
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
p>
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
逋等
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宋初三体内
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15.
王安石体:王安石体称半世体或半山绝句,王安石的晚年
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
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
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
炼。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
既有深婉不迫,也有生硬奇绝之处,成为江南诗派的先驱。
1
6.
大厉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
《极玄集》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
韩翊、钱起、司空曙、苗
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
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
p>
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上:讲究格律辞藻
,追
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1
7.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
情景。文章
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
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
解脱的旷达胸襟。
18.
山谷体: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他的诗歌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一
以学杜诗为宗旨,
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三好奇尚硬,造语洗
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软绵的一面。
1
9.
江西诗派:是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北宋年末,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p>
,将黄庭坚、陈师
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元代人方回提出一祖
三宗之谈,认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
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标榜学习杜甫
的艺术技巧,模仿七律形式,但忽视杜甫的情感特征,以黄
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
习和模仿的关键,作诗强调“无一字无一处”
。
20.
“大晟词”派: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
1102
—
1107
)创立大
晟府,并以周帮彦为
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
/p>
;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
;
在“
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
。他们的词格律严密善铺叙,章法
细密曲
折,回环往复,描绘工巧,语言典雅精致,善于炼字,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21.
中兴四大指南宋诗人尤袤、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因宋室南渡在度中兴,故名。他们早年都有
学习江西诗派的经历
但后来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
‘师法自然,
面向现实生活,<
/p>
抒写感时忧世之情,
自承一格打开宋诗新局面’
< br>。
22.
以诗为词
:
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及把诗的手法移植到诗中,
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
缚
,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23.
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
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
因其声望相当,
故世称
“沈宋”
。
< br>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
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
p>
有定字”
,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
24.
梦窗词:是宋代词人吴文英
,号梦窗,他彻底改变了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
幻,通过奇特的艺术
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词远承周清真,近承姜白石,讲
究音律,追
求典雅,意境深远含蓄,以密丽取胜,注重练字炼句。代表作《风人松》等。
25.
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且字中
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合称“四灵”
< br>,曾有《四灵诗选》
。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
“
永嘉
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他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
后来,他启动
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
26.
格律派词:是南宋的一个严守格律的词派。此派以姜夔为首,其它代表作家有
史达祖、吴文英、
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此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
、柔婉和“清空”
,是南宋后
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p>
27.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
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28.
三吏三别:
三吏: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
/p>
名篇”的新乐府诗。
29.
柳永:北宋词人
.
原名三变
,
字景庄
.
后改名永
< br>,
崇安人
.
景佑元年进士
.
官屯田员外郎
.
世称柳七、
柳屯田
.
为人放荡不羁
,
终身潦倒
.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
创
作慢词独多
.
铺叙刻画
,
情景交融
,
语言通俗
,
音律谐婉
,
在当时流传很广
,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
响
.
代表作《雨霖铃》
、
《八声甘州》
、
《望海潮》等。
30.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
,其特点
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
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
< br>“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具有凄婉悲怆的格
调其三,
“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1.
诚斋体:南宋词人杨万,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
为
‘杨诚斋体’
。
诚斋体的风格是活泼
自然,饶有谐趣,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作《小
池》
,
《晓行望云山》
。
32.
珠玉词:晏殊的词名叫珠玉词,指晏殊的词集。主要表现
优渥生活,具有珠圆玉润,丰腴雍容的
特点,词作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领悟
,努力表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
浓厚的士大夫气,语言自然清新,音律婉
转和谐。
33.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
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
适之作,又有
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
迫处
,也有生硬奇绝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 br>诗歌鉴赏(
2
个)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
p>
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
联为
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
点出“送”的主题,而
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
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
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
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
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p>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
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
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
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
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
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
样的啊
!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
然而然地流露
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
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
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
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
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
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
,浣女归
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
诗以一“空”字领
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
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
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
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
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
诗描绘了秋雨初晴
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
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
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
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
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
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
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
耐人寻味。
3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
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
“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
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
浑深远,耐人寻味。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
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
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
p>
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
有才
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
着,就不会让
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
,
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
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
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
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
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
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
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
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
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
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
《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
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
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
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
;
时而充满希
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
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
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
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是会
“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
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
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
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
负
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
撵出了长安,
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
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
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
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
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
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
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p>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
大气盘旋、
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
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
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
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
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
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
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
< p>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 /p>
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
楚辞》
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