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勃诗词鉴赏

温柔似野鬼°
711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邪恶少女漫画里番)


王勃诗词鉴赏



一、王勃简介



王勃,(


649



650



675



676


)唐代 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


(



山西河津


)


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


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


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


向朝廷表荐


,


对策高第


,


授朝散郎。

乾封初


(666)


为沛


王李贤征为 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


,


被高宗怒逐出


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


(672)


补虢 州参军


,


因擅杀官奴当诛


,

< p>
遇赦


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


(6 75)


或三年


(676),


王勃南下< /p>


探亲


,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p>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王勃的诗今存


80< /p>


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


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



,


以“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 阔,一扫惜别伤离


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 /p>


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


《山中》、


《羁春 》、


《春游》、


《临江二首》


等五言绝 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王勃诗词感悟







王勃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1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 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


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 的美德。


炎热未消的初秋,


一阵清风袭来,

给人以快意和凉爽。


你看那


“肃肃”


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


驱散涧上的烟云, 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


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 ,她又不


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 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风不舍昼夜,


努力做到对人 有益。


以风况人,


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

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


地写道:“无路 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 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


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 味”之所在


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 清


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

< br>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


风势之速。风 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


字,


就使 之化为有意的行动,


仿佛风疾驰而来,


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 /p>


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


也是抓住

< br>“驱烟”



“卷雾”




2


“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 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


涛,


本来都是自然现象,

< p>
但诗人用了


“驱”



“卷 ”



“寻”



“出”



“为君”等字眼,


就把这些自 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


大,


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 涧,


驱烟卷雾,


送来清爽,


并吹动万山 松涛,


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 长


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

< br>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


里津、江首津 、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


之地;而“风烟”、“望”,又把 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 意,已摄下文


“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 ,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


宕。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 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


是:


“跟你离别的意绪啊!< /p>


„„”


那意绪怎么样,


没有说;


立刻改口,



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