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荒谬的苦难哲学范文

温柔似野鬼°
627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6: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好笑的短信)


2019


年荒谬的苦难哲学范文




篇一: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







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苦难拒绝承认承认接受美德







摘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一定会是


苦难。可以预料的,







不能预料的,我们都不能避免 苦难的发生。苦难的存在已经违背


了我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


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


意和不公平,


以至于我们 不能按照平常普通的逻辑思维理解它。


然而,


很不幸的是,这不 可预测的苦难却要一直伴随我们,因此,我们必须


要知道该如何最恰当的去理解它,


如何去与它安然共处,


如何不让自


己在它来 临之际陷入崩溃边缘。







正文: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东西 是一定存在的,那一定会是苦难。


可以预料的,不能预料的,


我 们都不能避免苦难的发生。可怕的事情


甚至会在一个人还没真正“知道”苦痛是怎么回事 之前就发生了,例


如早产儿的死亡;有时候,即使让人们已经失去感受痛苦的能力了,< /p>


他们还是要继续遭受苦难的折磨,


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


里根在他


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里所受尽的痛苦。


苦难的存在已经违背了我们对


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


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意和不公


平,以至于我们不能按照平常普通的逻辑思维理解它 。然而,很不幸


的是,这不可预测的苦难却要一直伴随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


该如何最恰当的去理解它,


如何去与它安然共处,

< br>如何不让自己在它


来临之际陷入崩溃边缘。


我所了解得到 的关于苦难的一些观点可以粗


略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否认苦难 存在的所谓的乐观主义者。


另一种


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承认苦难存 在并接受它,


与其共进的。


我这里第一


种指的否认苦难存在,


并非指那些不能承受苦难之重的懦夫,


而 是指


拒绝承认他们正在承受的苦难是一种苦难的那一类人,


简单 点说,



是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苦难这个词,

< p>
他们根本不认为这世上有


东西能糟糕到要被称为苦难。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例子,


关于古罗马思


想家塞内卡的。他是 几朝元老,还曾是尼禄的导师,但尼禄后来下







令 让他自杀。


由于被指控和修女通奸,


他被驱逐并流放科西嘉岛。


虽然被流放,他却不感觉是什么苦难,他还请求其他人,特别是他的

母亲不要为他哭泣。


他不仅想要安慰自己的母亲,


还想要安 慰整个世


界的人类。在他看来,所有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东西,或者外界施加的

< p>
东西,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无关紧要


的”, 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开心的好生活无关。他说道:


“我现在所处


的 情境中没有任何东西让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不开心。”还说:


“我


甚至不会被弄的不开心。”


对塞内卡来说,被放逐表面上看来是苦难

< br>的,实际并非如此。在他觉得,流放仅仅是换个地方罢了。同理,贫


穷在他看来,


只要我们还没有陷入贪婪和奢侈的疯狂,


也不是什么不


可忍受的。


只要我们不再自大并且承认人活着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就可


以生存和发展,


贫穷和苦难根本就不是什么我们需要担心的东西。< /p>



这里,我们看到了塞内卡是怎么阐述苦难是多么虚无的这一观点 。







第二种是承认接受苦难,并始终坚信他们能从苦难中得到 成长的


人。有这样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 。这些话语实质


上都是反映出苦难是好运的前奏这层含义。


我不 能说明苦难与好运之


间是否真的有这样一种因果关系,


但是,< /p>


有一种说法是


“否极泰来”


< p>
这是否能说明苦难与好运之间确实有着某种不明概率的关系。


不可否


认的是,


这种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不少 经受苦难的人们努力经


历过苦难向往美好。而这本身,就不是件坏事。人们在经受苦难时 ,


总能得到一定的成长。


苦难为受害者提供了在忍受、


度过和战胜苦难


时展示美德的机会。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又有这样的观点:


苦难 的经历对于展示美德是一个必要的机会。


首先,


经受苦难对于珍


惜美德和荣耀的人来说,


是一种优待和必需,

< br>因为苦难可以作为他们


力量和性格的一种考验。


引用塞内 卡的话


“没有人比从来没遭遇过逆


境的人更难过了,因为他失去 了检验自己的特权。”你会“很不幸,


如果你从来没有不幸过”。


如果没有苦难,有些简单的美德我们无法


解释。但是理论必要性是一回事,道德需要又 是另一回事。现实中,


我们需要的是美德而不是逆境和苦难。


我 们需要美德来面对苦难是对


的,


但我们绝对不可以需要逆境来使 得美德成为可能。


虽然苦难作为


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在真实世界所看到的大多数


的苦难——那些人为的造成 的、不公平的、过分的、非自觉遭受的苦


难——根本是不必要的。


没有人会想要进行这种残忍的计算,


来看多


少的好事和美德能 够使一定程度的残害和一定形式的苦难有道理。







纵 观这以上的观点,我觉的,苦难可以产生意义,但是苦难本身


还不足以有意义。毫无疑问 ,这听起来不是很令人鼓舞,而且容易产


生生命对于苦难如此脆弱的想法。


但是,


笼罩在理性的悲观阴影之下


的生命也比基于妄 想、唏嘘的希望、自欺和盲目乐观的生命好。如果


这个世界不完美充满苦难,

< p>
对于生活的唯一积极立场就是充满勇气地


面对它,而且了解我们的脆弱和不 完美。无论如何,这和假装苦难不


存在或是认为苦难能带来美德要积极的多。

< p>






篇二:从《活着》看余华的苦难哲学







从《活着》看余华的苦难哲学







摘 要:本文通过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里主人公福贵一次次的经


受亲人、朋友的死亡的打击 ,最后一个人无依无靠、孤独而平静的活


着,


来展示人在极端的 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力,


并由此浅析余华的


苦难哲学和苦难带 给人的反思。关键词:活着;余华;死亡;苦难哲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很多关于苦难与生命的经典事迹。无论是普


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崇高的牺牲


,


耶稣基督为了坚持信仰 忍受


酷刑,还是睿智的俄底修斯返回故里途中的艰难险阻


,


无论是屈原为


黎民百姓九死不悔的求索


,< /p>


越王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倍受凌辱的


痛楚,还是年迈的杜甫拖 着病体绝望的在孤舟上吟哦


,


无不体现出人

在艰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


而这些伟人最终或是使命


还未完成就驾鹤西去,或是惨死他乡,或是孤独终老。苦难与死亡就


像如影随形 的孪生兄弟,随时伴在人的左右。






2000

< br>多年前,西方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通过不断


的思考,提出了“人死 后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


很多人哑口无言,一时间问倒了很多人。在 柏拉图看来,死亡并不可


怕,


它并非是一件苦事反而是一件乐事 ,


因为死亡正是代表灵魂可以


从肉体的枷锁之中释放出来,


虽然灵魂的可朽部分会跟肉体一同死亡,


但是不朽的、纯洁的部份却 会重获自由。正如柏拉图在《斐多篇》


(Phaedo)


中说:


“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吗?死亡


无非就是肉 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是灵魂从身体中


解脱出 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对吗?除此之外,


死亡还能是别的什< /p>


么吗?”


1






中 国人虽然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必然的归宿。但是向


来对死亡充满了不安感,< /p>


认为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


给人威胁的力量,

故而在日常生活中极


1[


古希腊


]


柏拉图:《斐多篇》王晓朝译,人民


出版社,

< br>2002


年版,第


64








力避免谈论与死亡相关的事。死亡主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 中的禁


忌,甚少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但是,余华生活在医生家庭,年幼时父


母工作繁忙,


他便经常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荡,


看到 过各种鲜血淋漓


的场面。


在小学阶段全家搬至医院居住,


家对面的太平间给了他更多


见识死亡的机会。所以,他用稚嫩的双眼目 睹了很多幕死亡的场景,


耳中也听到了各种凄惨的哭声,


对于死 亡他已熟悉到淡漠的地步。



洛伊德曾指出

:


“现实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早年的经验


(


通常是童年


时代的经验记忆


),

现在


,


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


,


这个愿望又


在作品中得到实现。”


2


所以,童年的特殊记忆使余华对待死亡、苦


难有着常人无法企 及的独特视角和冷静的态度。


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


反映在他的作 品中就是死亡和苦难。他的代表作《活着》就探讨了以


死亡为载体的人生苦难。


小说


《活着》


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不务正业,< /p>


整日花天酒地又懒惰嗜赌,


终将巨额家产全部被人一点点骗光。< /p>


父亲


得悉这一晴天霹雳一气之下从茅坑下意外摔死。


接着,


妻子被接回娘


家,母亲重病,


自己去县城给母亲找医生治病时被抓去参战。他在残


酷的战场上目睹了友人老全 和无数战士的死亡。


幸运回到家中,


母亲


早已病死。


女儿也因病无钱医治也成了哑巴。


一家人好不容易 省吃俭


用供儿子有庆上了学,在医院给人献血时被医生活活抽干血而惨死。


女儿终于觅得如意郎君并有了孩子,


婚后一年却因难产死在产房。

< p>


福贵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友人春生幸运逃离战场又当上了县长,


谁知


在文化大革命中忍受不了迫害和折磨,无奈自杀。接着,任劳任怨的


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多年,


受不了儿女双亡的打击含泪而死。


人世间仅


剩的亲人,女婿和外孙与福贵相依为命。刚过上几年安稳日 子,勤劳


踏实的女婿二喜在工地意外的活生生的被砸死。


唯一的 外孙苦根大病


后,福贵好心为他煮平时舍不得吃的豆子,却导致他被活活撑死。最


后,周围的亲朋好友全都永远的离他而去,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


在 福贵漫长的人生路上处处充满的苦难和纷至沓来的变故,


在面对这


些苦难和打击时他没有选择以死来逃避,


而是在最终孑然一身时依然

< br>孤独而又坚强的活了下来。







福 贵在讲述自己承受的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时,没有声嘶力


竭的呐喊,没有怨天尤人,


更没有哭到不能自已。但他绝不是麻木不


仁,也不是贪生怕死之 徒。


他用淡淡的、平静的语调诉说着发生在他


身上的一切。


可正是这种轻描淡写


2[



]S.


霍尔:


《弗洛伊德心理学》

[M]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版







让人感受到他心中满满的无奈和苦楚,不禁让人动容。这 种淡然


和超脱是历经世事的摧残之后的顿悟。正如黑格尔所说,


“人格的伟


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环境的互相冲


突愈多,愈艰巨,也就愈现出主体性格深厚和坚强。”

< br>3






在面对死亡与生存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主人公福贵身 上表现


得不是西方古典主义带有英雄色彩的悲壮之美,


恰恰是具 有中国农民


特色的坚韧之美。如果说前者是在挑战命运之神中宣扬人的能动性,


那么福贵则是在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的基础上忍辱负重的执着抗争。


福贵 并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抗争,


只是在他身上这种抵抗表现得更加隐


秘。他虽然不得不承认命运和死亡都早已注定,不可改变,所有的抵


抗都可能只是徒劳, 但是这也没有让他消极颓废。相反,他用顽强的


“活着”


的方式 来反抗死亡和命运。


这种抗争不是在力量上与死亡搏


斗,


而是在时间上与之抗衡,


而且他所面对的除了的死亡还有那浓重


的孤独感和绵绵不绝的悔恨:


年轻时自己对家人的漠不关心,


甚至大


不敬,丝毫没有承担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对于忠心耿 耿


的仆人的侮辱和不尊重;


对于丈人的一次次无情的讽刺


??


这些足够福


贵用一生的时间来悔恨!


这种抗衡这是对生命存在和延续的认可,



一种生命内在韧性的展现。


正是这种生命的韧性,


福贵才能安然 挺过


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和命运反反复复的摧残。


余华曾这样阐述 过他眼中


的苦难: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


展示高尚。写《活着》,就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


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 /p>


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4


福贵就是 这样一个单纯为活着而活着


的人。


他尊重生命本来的面目,


并不因自己亲人好友的死去而怀疑生


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理解的生命 注定是要承受苦难,是要经历打击,


是要体会苦涩。







但是福贵这样默默的活下去绝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包含了一种强


烈的责任意识,


所以他才会有信念冲破重重阻碍从战场上回来。


他心


中深深的爱着这个被他一手破坏又一点点凝聚起来的家庭,


这个处于


风雨飘摇中、


破败的的家也需要他继续支撑下去;


包含了一种坚定的


力量,


所以他才会送走一 位位挚爱的亲人、


朋友之后仍然有毅力顽强


的活下去。我们为之 钦佩的不仅仅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


3


金路杰:


《余华〈活着〉死亡悲剧的崇高美》,《九州文坛》,


20XX







4


叶立文:

< br>《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


《小说评论》,


2 002


年第


2








对家人、对朋友的爱的力量,更是那股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力


量,那种顽强活下去的力量。在送走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之后,他也可


以用死亡来解脱。< /p>


可是福贵已经看清苦难在他的生命中的价值,


他对


生命仍存在期许。于是,他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买了一头老牛,与牛


为伴使他的 心里美滋滋的,


像是又找到了家人在侧的感觉。


对于福贵


这样一个在与命运的抗衡中处于极端劣势的人,


为活着而活着所经历< /p>


的痛苦远比死亡的解脱来得更为沉重和辛苦,


但是他却顽强的活了 下


来,这需要一种超人的意志,更是一种奇迹。当生命变得不能承受之

< br>重时,


活着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福贵的人生经历不正验 证了美国著


名作家海明威在


《老人与海》


中所说


: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


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5


吗?







福贵人生的苦难历程不是特例 ,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


这部小说社会背景十分宽广,


“做了手脚”



“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


6


的赌场;枪林弹雨


,


死尸满地


,


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


进炼 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人性扭曲的文革


日子。

< br>在各种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余华通过福贵之口轻描淡

写的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要承受的无


尽的苦难。


福贵的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的死和春生战乱之后当上县长又


在文革中被迫 害至自杀身亡都是时代演进的消极后果。


福贵的苦难也


是那个动 荡混乱的时代的苦难,


是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同 时,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漫漫人生路上处处充满的


苦难,


在面对这些苦难和打击时我们应该反思,


是默默承受还是选择

< br>以死来逃避?我想,


福贵已经用自身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