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清平乐村居
-
诗词欣赏《清平乐
村居》
原文: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
中儿正织⑦鸡笼
;
最喜小儿⑧无赖,
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原为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
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
、
《醉东风》、
《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
,
后片三平韵。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
< br>yuè。
②茅檐:茅屋。
<
/p>
③吴音: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
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
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格律:
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韵)
,
中仄中平中仄(韵)
。
中
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
中平中仄平平(韵)。
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
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
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
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
儿子
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作者介绍:
辛弃疾(
1140
-
1207
)南宋词
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
占。
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
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显示其卓越军
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
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
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
600
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
政治家。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
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
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
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
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
但觉宾主酣畅,谈不
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背景:
<
/p>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
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
写农村和平宁静、
朴素安适的生活,
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
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
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
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的爱国热
忱。就当
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
是
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