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绝世美人儿
556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7: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霸王别姬剧情)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



——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



纵观整 个文学艺术史,悲剧以恐怖的形式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呈现出来,但


这仅是表层意义上的 悲剧,


深层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透过这种痛苦和毁灭看到隐藏于其后的

一种精神自由,


此时悲剧就已经被克服了,


透射出来的就是 一种没有悲哀的美。


法国著名


作家司汤达的

《红与黑》


就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


讲述的是于连这样一 个出身卑微的人


坎坷不平的个人奋斗历程,


虽然最后走向的是死 亡,


但却通过这个死亡净化了自我,


获得


了解脱。所以,无论是从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上,还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上,抑或是在人类


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上来看,


于连的悲剧命运在展尽它的痛苦和毁灭后,


呈现出


来的就是一种不悲之美。



关键词


:



于连



悲剧



超越



精神自由



不悲之美





一、何为悲剧



究竟何为悲剧呢?西方 的黑格尔将悲剧界定为“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




1




国的鲁迅认 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是


对有生命东西的一 种毁灭,


并以恐怖的形式将这种毁灭展示在人的面前。


因此提到 悲剧时,


人们不得不想到苦难和死亡,


无论这种苦难和死亡是否 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


就已经使人


感到了它的可怕。的确,悲剧 是可怕的,在悲剧的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然而,


假如我们仅仅将悲剧理解为


“对 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



那我们就会陷入

“唯


悲剧”





的荒原上。如果 把悲剧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悲剧实际上是分两个层次的,它表面


上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 毁灭,


而更深层次上展现的则是超越这个悲剧后折射出来的一种


精神自由,


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


一种深刻的美。


因此悲剧简单的看就是不




















































1



悲——悲——不悲,

< p>
经过第二次的转折,


它最终又回到了不悲的境地上,


但是这种


“回归”


不是通常所说的“返回”

< br>,而是更高一个台阶上的升华。所以如欲真正地理解悲剧,我们


就要看到隐藏在悲 剧之后的“精神自由”


,就要剥掉“悲”的外壳,去探究它“不悲的美

< br>学秘密”




二、剖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为追求飞


黄 腾达,而命运升降沉浮的一生。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但从小性格高傲。


18

< p>
岁到市长


家做家庭教师,却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夫人发生恋爱关系。恋 情被揭穿之际,于连被


谢朗神甫推荐到了贝藏松神学院,后因教会内部教派纷争,彼拉尔 神甫被排挤出神学院,


他则随彼拉尔神甫来到巴黎,


给德·


拉摩尔侯爵作私人秘书。


他的聪明才干得到了侯爵的


赏识和信任。他则通过征服侯爵小姐,玛蒂尔德,让侯爵让步,致使侯爵给了他勋章、头


衔、地产和骑士中尉的称号。正值人生辉煌时期,


德·雷纳夫人给侯爵的一封信 件毁了他


美好的前程。


情急之下,


他向 自己的老情人德雷纳夫人开了两枪,


由此走向了通向死亡的


道路 上。




< br>于连短暂的一生,


是兴衰与荣辱共存的。


他的奋斗历程既 有身份和地位的一步步提高,


又有不幸、


痛苦和死亡轮番袭击。


一路走来,


他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


队员,从神学院一名普通的学员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


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这一切都是他与命运抗争得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生


命的个体与外界力量斗争的结果。


其间虽有一些昧良心的卑鄙手段,


但也有他辛酸的付出,


他在一步一步地向上流社会挤进,

< p>
但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与他们平等


的生活的,


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最终于连在命运辉煌的顶峰跌到了毁灭的深渊,


正是


在这个毁灭的边缘,


其悲剧性便体 现了出来。


所以在浅层次上理解,


于连的悲剧命运就是


一个顽强、鲜活生命的毁灭。





若深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我们就要从他对不幸、苦难和生 命毁灭所持的态度进行


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通过这种审美的判断 和评价,


隐藏于悲剧现象之后的某种不再是悲剧


的东西便向我们 呈现出来了。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来解释其为何悲而不 悲,


来剖


析内在隐藏的“精神自由”






















































2



(一)主人公于连的自我认同





1


、自我选择






作 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


当其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不为外界 东西所束缚的时候,


他便超越了任何悲哀,


获得了自由。


书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 br>原本是有生的希望的,因为在狱中,他得到了教会的照顾,


如果多动动脑筋,越狱 是很简


单的事情。即使不越狱,而选择上诉,德·雷纳夫人肯定会帮他翻案,也可以向侯 爵澄清


那封信件中对于连的诬陷,这样,于连是可以继续活着的,继续做德·拉摩尔德的 乘龙快


婿的。但是在生与死之间,于连选择了死,且选择得如此坦然,所以面对多次审讯 ,他都


会不加辩解地说



“是谋杀,< /p>


蓄意谋杀”



于连的这种自愿选择透露了 他对死亡的看法:


“死


亡本身他并不可怕。

”这样,超越死亡的恐怖感,而慷慨就死的时候,一个自由人便诞生


了。

< p>
只有自由才能让一个人摆脱生活的困苦潦倒,


而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快乐和幸 福。


正如


中国古代的庄子,


抛却了唾手 可得的楚国相位的官职,


而选择了饥寒交迫的垂钓生活。



以说。若是精神上的自由感战胜了物质上的饥苦,那么一切的苦难将不再是苦难。

< p>



2


、情感的回归



< p>
真正的爱情来自于灵魂深处狂热的情感,


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了另一个性别 不同的个


体,


同时也在这个个体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


同时也只有在这个个体身上才能享受到爱


情的无限性,


因而围绕爱情的关系创造出的世界里的一切,


都因与爱情的关系而获得了价


值。


《红与黑》中于连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贯穿了全书。在维里业 时,他真心地喜欢上


比他大好多,但却纯真、善良、温柔的德·雷纳夫人,因而离别之际 ,他才会冒生命危险


偷偷爬进情人的房间里,和情人告别。但他和德·雷纳夫人的爱情里 也充斥着他对德·



纳市长的嘲讽和报复,

充斥着他占有和征服的自豪感,


所以,


此时的爱情算不上是 完全意


义上的爱情。后来,他与玛蒂尔德爱情,仅仅是他向上爬的一种手段,是他战胜贵 族的一


种象征,通过这个手段,他“战胜了德·克罗兹瓦侯爵”,并获得了拥有地产、头 衔的骑


士中尉的官职,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感到真心的快乐和 幸福。


最后入狱后,


他才自己真


正需要 的使什么。


老情人德·


雷纳夫人来到狱中探望自己,

< p>
这给生命最后时刻的他带来了


最大的恩惠和安慰,所以他说:“我从未感到 像现在这样幸福!”





















































3




从书中主人公的角度来说,


他自我的选择,


使他战胜了恐怖,


同时又在追求功利困倦


后得到的情感回归得以以舒畅的心情去直 接享受真是的快乐。


他虽然走向的是毁灭却在这


种毁灭中净化了 自我、


完善了自我重获一种自由的快感。


那么在于连心中,


死亡将不再是


一件悲哀的事。




(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



悲剧虽然描写的是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经历,但是“悲”的感觉却是通过读者表现出

< p>
来的,


只有读者感觉到它的悲它才称得上是悲剧。


悲剧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也是美学


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p>


人们很容易由漂亮的、


可爱的东西或快乐的、

幸福的事情产生美感。


而悲剧却恰恰背离了这些所谓的“漂亮”、“可爱”、“快乐 ”、“幸福”等字眼,它以


人物的苦难、不幸、和死亡作为题材内容,常给人带来悲痛、 伤心、恐惧等精神感受,这


种精神感受表面上看来虽然与美是毫无关系的,


甚至是背其道而行的,


但实际上,


这些精

< p>
神感受却能和人的接受心理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形成更为强烈的、


更为特殊的美感,


由此,


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来分 析悲剧本身带有的美感。



1


、悲剧形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形式的,悲剧也不例外,不管悲剧故事情节带给人的震撼


有 多大,


它都离不开形式这个依托。


其内在一波又一波情节的加深 ,


矛盾和冲突的安排都


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一种形式。

< p>
形式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就《红与黑》这部作品而言,其悲剧性都集中在于连这个人物上,于连的一 生是跌宕


的。


他出身贫寒,


从身份低微 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


从神学院的一名普通的


学生 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


士中 尉,


他这一路走来的辉煌同样伴随着多次命运的转折。


从乡村到 维里业,


从维里业到


神学院、


从神学院 到侯爵府,


每一次的转折在他的人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并给他 提供了


向上爬的机会,给了他走向辉煌顶峰的可能。最后在他人生刚踏上顶峰的那一刻, 德·



纳夫人的一封信毁了他没好的前程。情急之下,他冲动的 一声枪响,好像是命运的安排,


无情地将他送进了死亡的监牢。


这一突变情节的设置恰如其分,


好像这就是早已铺设下的


运行轨 道、


设定好了的执行程序。


而于连正是在这样的执行程序中一次 又一次的否定和肯


定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4


< /p>


这种悲剧形式符合了我们的接受心理,它不带有突兀的成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都很


到位,


每一个环节的链接都很顺自然,


每一个 冲突的发生都很真实,


这种悲剧形式是完美、


精湛,带有强烈的 节奏,它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美。



2


、悲剧内涵



悲剧之所以能满足人审美上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它形式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它通过


悲 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


这也就是悲剧美感产生的根源。


悲剧内涵是什么?笔者


在这里认为它是透过悲剧所表现出的悲剧现象和所折射出来的精神 思想。




1


)抗争后的愉悦



悲剧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幸、灾难、恐惧, 甚至是死亡,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一


种“抗争”。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人与自 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意识都一直进


行着抗争。


从古至今,< /p>


抗争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艰难困苦随时都在,

< br>抗争也便随时都在,


有了抗争,才能胜利,有了胜利,才能前进。悲剧所展现的正 是世间最普遍的命运遭遇,


同样也是人类最真实的抗争,


也正是 这份真实的抗争,


展现了一幅幅人类自我本质力量实


现的精彩画 面。李小勇说:“人类的生活是一部有声、有色、凝重而又涩滞的历史画卷,


一部艰难而 又充满生机的历史画卷,


我们由此可以看见我们接受者得生活无疑是悲剧与抗

< p>
争的交织。对他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份悲剧与抗争的交织。”





可见,抗争一种普遍的现


象。


在抗争中,


我们看到了与命运进行英勇战斗的主人公,


看到了他身上顽强的毅力 和他


内心执着的追求,同时也看到了他对“理想化的生活”


 


的追求。正是由于对理想化生活


这个人生目标的追求,


我们才会觉得所有的痛苦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每一个人都有对理想


化生活的追求,


当我们欣赏时,


我们发现悲 剧主人公的追求竟与我们的出奇的相似,


出奇


的一致。当剧中情 节走进欣赏者的心中,此剧才能被人抱着“欣赏”的态度来接受,而且


是很容易被人接受 。



为何这种追求能与我们欣赏者内心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一致 的?为何悲剧能如此轻


而易举的被人接受,


就是因为它塑造的主 人公是与现实中的人是相近的,


就算是古希腊以


神为主人公的悲 剧作品,


也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原形的。


后来西方的悲剧作品多以 现实中的


小人物悲剧为主,


《红与黑》就是其中一部不朽的代表 作。这部作品主人公于连,小资产


阶级出身,典型的小人物,就其个性来说,

< p>
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报负,同样他的身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