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_和平年代的呼唤_战斗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
(
此文档为
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
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败仗
血性,和平年代的呼唤——战斗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儿子,你们当兵的现在敢不敢打仗?”“娘,敢!”
“那你们能不能打赢?”
“娘,能!”
蛇年春节,一位大校军
官回四川老家看望母亲,这是他们母子俩的一次对话。这
位军官对记者说,当时母亲听完
他的回答舒心地笑了,母亲的笑容让他难以忘怀。
习主席主持
军委工作以来,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
武之师还得威武,军
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
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
志。
三军统帅的告诫,普通百姓的关切,指向同一个时代课题:革命军人要有血性,
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
败仗,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警告,我们不可不察!
■时代背景
和平年代
近
30
年无战事,人民军队是否还保持当年那股虎狼之气
6
月
20
日,一批专
家学者汇集“硬骨头六连”,探讨如何培育战斗精神。从
“硬六连”的辉煌战绩中,与会
者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硬六连”的“硬骨头精
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
面前都决不低头,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
夺取胜利。用一句话来概括:“硬六连”硬
在有血性!
提起血性,人民军队创造了无上荣光的历史,人民
解放军谱写了无可匹敌的传
奇。
这是
一组血肉之躯凝成的数字,读后让我辈肝肠回旋,令敌人胆寒畏惧:
< br>红军长征四路大军牺牲
16
万多人。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
营以上干部就达
432
人,其中师以上干部
80
多人。
8
年抗战,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武装伤亡
60
多万人。
解放战争我军共牺牲
26
万人,负伤
104
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共有
18
万名中国人民
志愿军官兵英勇牺牲。
血性是什么?红军、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
血告诉我们——
p>
是不怕死,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血战湘江时,红
14
团团长、副团长、参谋
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
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
亡的消息。长征途中,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总司
令朱德冲在前沿阵地。他
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
,
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1938<
/p>
年
10
月,以冷云为代表的
东北抗日联军
8
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
战斗中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
江水,为国捐躯。日军指挥官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
中国灭亡不了!”
是靠一股劲
,
p>
一股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南昌起义,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天
堑腊子口,首战平型关……哪一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
虏,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哪一个英雄
不是气吞
山河笑傲死神?是天大的困难不言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杨靖宇牺牲后
,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
粮食!侵略军无不
为之震惊。是大爱无言,不计个人名利,只为民族国家。
1937
年
12
月初,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省洪洞县给母亲写了
一封信:“我全军将士,
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
仍然是没有一个铜
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
血性赢得了尊
严,血性换来了和平。我军近
30
年没打过仗,绝大多数官兵没
有
参战经历,缺少对战火硝烟的亲身感受。和平的环境对国家的发展异常珍贵,却容易<
/p>
滋长军队的和平积习。“年年喊狼来了,狼在哪儿呢?”“准备打仗,不等于真要打
仗,打仗也不一定能轮上我。”“不是我怕死,我死了家里人怎么办?”
……
和平是军人所盼,和平又成了军人最大的敌人。一个时代之问令人警醒:今天
,
我
们是否依然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军人应有的虎狼之气?
< br>
■时代背景
军事变革
“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
行渐远,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永不过时
拿破仑说过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
剑。但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起潮落,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
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发
出了这样的疑问:信息化战争是否还需要刺刀见红、贴身肉
搏?黄沙滚滚的塞外某演兵场
,实兵对抗演练还未结束,“现代战争还需不需要军人
血性”的辩论已经展开。有人认为
:信息化战争“发现即摧毁”,战斗精神再强也强
不过飞机导弹。
果真如此吗?军事专家总爱引用北洋水师惨败的教训警告世人,当时北洋水师号
p>
称“亚洲第一”“世界八强”,但训练时“打死靶”,当然“百发百中”,自己作秀
自己喝彩。黄海大战呈胶着状态时,管带方伯谦、吴敬荣带舰临阵脱逃,慌乱中又撞
坏了己方一舰,胜负天平马上倾向日方。贪生怕死,一触即溃,一败涂地,北洋水师
< br>留下千古骂名。
2011
年,
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决定继续保留刺刀,他们认为,刺刀仍
是军人最后一种作战
手段。事实上,刺刀对于军人的意义早已不止作战手段这样简
单。战争年代,我军就是以
敢于“刺刀见红”威震敌胆。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面拼
刺刀的胆量和勇气,让刺杀从技
术上升为一种精神。
同样是在北洋水师曾经练兵的古战场,记
者见识了某海防团一连官兵习练刺杀的
虎胆虎威。今年年初,副连长张茂春走马上任,这
位曾在国际特种兵比武中勇夺桂冠
的一等功臣,根据多年参加特种兵集训的经验体会,提
议恢复刺杀操训练。第一堂
课,他首先让一名虎背熊腰的排长出列:“不管你用什么办法
,上来刺倒我。”只用
一个回合,他就把排长挑翻在地,让官兵瞠目结舌。如今,这样的
捉对厮杀,几乎每
天都在一连上演,在战士逼视对方的眼神里,你能看到一团跳跃的火焰
。
“夫战,勇气也”。
战斗力从来都是以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为支撑的。
信息化战场的
真正英雄应该是“信息精英
+
钢铁硬汉”。
铸剑先铸气,练兵先练胆,练胆先强心。某海域,空军
航空兵某团团长刘允强带
队进行海上超低空训练。大纲对飞行最低高度有一个上下限的区
间段,刘允强直接取
下限,飞机像箭头一样直扑海面。有的飞行员不敢降低太多高度,刘
允强就一次次飞
在最前头,让大家咬着他的“尾巴”飞。有人担心“太危险了”,
刘允强的回答是:
“没见过血的狼不咬人,
越危险的地方越能锤炼血性胆气。”
济南军区扎实抓好我军根
本职能教育,深入开展“战功、战将、战例、战斗故
事”和“战友情、战斗力”教育活动
,引导官兵用“明天走向战场,你准备好了吗”
反思自己,让打仗观念融入血液。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
■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
值观多元的一代需要补“钙
”,战斗精神培育要突出练勇气、强血性
2013
年盛夏,征兵工作在全国各地火热展开。一些地区征兵办的同志反映,近
年
来应征青年选择服役地区和兵种部队的“个性化”要求增多,“挑选去向”的现象
比较突
出,有的甚至提出如果不是“理想的去向”,宁愿选择放弃。
“升官发财请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是对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
心里只有
“个人设计”的人,是难以为国家、为民族自觉牺牲奉献的。正因如此,练
勇气、强血性
的战斗精神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南京军区第十二集团军
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他们结合
学党史、学军史、学部队战斗史
,广泛开展“读王杰日记、讲王杰故事、记王杰格
言、做王杰传人”活动,大力培育“四
股劲”,炼就阳刚之气。一是生死面前豁得出
去的拼劲,二是强敌面前硬得起来的狠劲,
三是困难面前挺得过来的韧劲,四是任务
面前拿得下来的犟劲。
血性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美援朝战争,
18
万“最可爱的人”长眠在异国的
土地上,换来的是西方国家军队“不要在陆地上
与中国军队作战”的原则。美军始终
不明白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
前,他们认为志愿军官兵是“用
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
特殊药物”。他们无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