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经典故事三篇给三年级

余年寄山水
905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7: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续雪)


关于数学的经典故事三篇给三年级




(*)






剪草奶牛





冉有放学回到家里,


一进门,


就看到他的爸爸正在柜台后面专心


致志地用一个精致的小秤称着一堆碎 银子,


不用问也知道,


这是他家


的冉氏 土产公司一天的营业收入。


要说冉氏土产公司,


那可是鲁国第< /p>


二大的奶牛饲养生产基地,


受到国君嘉奖的冉有爸爸干脆连自己的 名


字也改了,叫做冉牛,端的是冉冉升起,牛气冲天。





难得看到爸爸,冉有兴趣勃勃地凑 上去和爸爸聊天。他说:“爸


爸,


你知道吗?孔老师不光数学很 棒,


语文也很强。


他修订了一本


《诗< /p>


经》



前几天出版了,

< br>还登上了咱们鲁国新鲁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呢。






冉牛一边调整着秤星,一边漫不经心地问说:“什么经?”





“诗经!”





“湿巾?那有什么了不起的,


咱们巷 子口那个百货铺里一个铜贝


币就可以买一大包呢。”





“你说的那是什么呀,不是毛巾的 巾,是经典的经。诗经,有好


多好多诗歌的诗经。”





“哦,是这个经呀,那也没什么。 我敢说有一种经,你的孔老师


肯定比不过我!”




1



/


13






“啊?真的吗?是什么经?”





“哈哈,生意经!”





“吹牛,我们孔老师说了,做生意也要有知识才行的。”





“谁说的,


你老爸我的生意本领,


那可是祖传的!


人家说了,

< p>
‘龙


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儿子会打洞’,从你爷 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


起,咱们冉家的人就会做生意。想当年……”




冉有知道,


爸爸要是开始痛说家史,


那没有几个小时是结束不了


的 ,连忙说:“那好,爸爸,我先去做作业了……”说着连忙溜回自


己房间去了。





看着自己书桌上 的“铺地锦”,


冉有心想:


“要不是懂得计算中


的数学道理,


我能发明得出‘铺地锦’吗?对了,


上次 齐国来的那个


文具公司的老板,


还说要用高价钱买我的专利呢,


也不知道是卖给他,


还是让爸爸来帮我生产……”





正琢磨着,


他的爸爸又进来了,


看着冉有,


一副欲言又止的 样子。


冉有奇怪地问:“爸爸,你有什么事吗?”





冉牛不好意思地说:“嗯,是这样 的,你也知道,前阵子那个三


无牛奶公司往奶里乱加坏东西,


被 官府给整治了。


现在咱们冉氏的牛


奶卖得很火呀,


这可是咱们家的奶牛产业抢占全国第一的机会,


所以


我打算要养更多的奶牛,生产出更多的好牛奶,造福天下百姓。”





冉有一伸大拇指,说:“造福天下 百姓,同时还能装满咱家的钱


箱,好,我支持!”





“可是,


这奶牛可不是随便就能多养的,


要考虑到咱们家的牧场



2



/


13




禁不 禁得起,要是来一大群牛,那不象蝗虫一样,转眼就把牧场给啃


成泥滩了?”

< p>




“这倒也是,爸爸 ,你想得真长远,这就是你说的生意经吧?”


冉有对爸爸的生意头脑还是很佩服的。





“那可不? 所以爸爸我来找你算算,一片草地能够让


10


头牛吃

< p>
20


天,如果放


15


头牛 ,能吃几天呢?”





冉有在沙盘上列起算式来:“20÷10×15=


30


天!”





冉牛刚一看,就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一样,说:“你还以为牛头数


越多,吃的天数也越多 吗?怎么可能?!”




< p>
冉有也发现了不对,他连忙说:“应该是牛头数越多,吃的天数


就越少,对 了,我猜是反比例关系!”于是他又列起算式来:


“20×10÷15≈13

< p>
天!”




< p>
可是冉牛还是摇头:“不对不对,我试过了,只能吃


10

< br>天!问


题没那么简单,牛吃的草,有的是原来的,有的是这些天里新长的,


又不是只吃原来草场上的那些草。我虽然不懂数学,但是牛多了,新


长 的草还不够牛吃的,肯定吃的天数就少多了。”





冉有一听可傻了眼,


叫起来:


“这么复杂呀?那你还是另请高明


吧。”





冉牛连忙说:“对呀,就是要让你 另请高明呀,你的孔老师不是


数学很厉害吗?你帮我问问他好不好?就问这样的一片草地 养


25



牛,能吃几天?”

< p>




于是冉有就带着爸爸的重托,第二天一早到了学校……




3



/


13






以上这些,


就是冉有在数学课上对大 家说的昨天他家的情况。



于最近的牛奶事件,孔老师自然也是 相当关心,另外还加暗暗庆幸。


(庆幸的是多亏当初孔师娘没有听他的话,


买三无公司的牛奶给孔鲤


喝,饶是这样,孔老师也被师娘数落了一顿。


)所以,他一看到冉氏


公司的请求,


知识分子 的责任感高度膨胀,


立马带着我们全班同学研


究起来。





言偃先发言说:


“这片草地到底有多大不知道,


那么是不是可以


看成单位


1


?不过草又是不断增长的,看成单位


1


似乎也不合适。”





颜回不以为然地说:


“这倒好解决,


可以把


1


头 牛


1


天吃的草看


成一份,


10



20


天就吃了


200


份,


15


头< /p>


10


天就吃了


150

份。”




言偃听了很受启发:


“好呀,


这样一来,

< br>200



150


得到的


50


份,


不就是那


20



10



10


天里长出来的吗?顺理成章地,


50÷10=

< br>5


份,


每天新长出来的草,就是


5


份啊!”





我一听这两位分析得头头是道,


要不 赶紧开口,


那全让他们说完


了,连忙说:“知道了每天新长出< /p>


5


份草,不就可以求原来牧场上的


草了吗 ?比如说


10


头吃


20


天,那么


200


里减去新长出来的

5×2


0



原来的草是

< p>
100


份。”





在场的同学中,冉有是听得最认真的,他也补充说:“15< /p>



10


天,


15 0


-5×10,也能得到


100


份。”





孔老师 听到大家讨论得很到位,


非常高兴。


他掰着手指数着:


“原



100


份,每天 长


5


份……这两个数据都是很有用处的!那接下来


呢?可以让


25


头牛吃几天?”



4



/


13






颜回计算起来:

< br>“100÷25=


4


天?不对,


那这几天又新长了的草


还没吃呢……”





冉有看着颜回在苦苦思索,叹气说 :“是啊,其实我在家里想的


时候,


虽然没想到这么多,


但也觉得这一直长出来的新草真是讨厌呢,


如果能够不长新草,就容易 了。”





孔老师哈哈大笑起来,说:“冉有的这句话很对,让草不新长出


来,正是这个问题的解决 关键!”













”“< /p>







”“









呢?”“还是不明白……”





看我们纷纷摇头,孔老师用手指蘸 了蘸茶水,在桌子上画起来,


他先画了一个大长方形,说:“这就是原来的


100


份草。”再在边上



5


个小小的正方形,说:“这


5


份就是 每天长出来的草。”




< p>
子路问:“那每天都长


5


份呢,不是要好多个


5


份吗?”





孔老师摇摇头,


说:


“你这样想就不灵活了,


看,


这是

25


头牛。



他指着的是捡来的< /p>


25


颗小石子,接着孔老师动手拿出


5< /p>


颗小石子,


放在旁边的


5


个小正方形上面,说:“如果我派出这


5


头奶牛,专门


吃这


5


份草呢?”




这种说法很新奇,我们一时没反应过来。





宰予思路敏捷,他第一个鼓起掌来 ,叫着:“我明白了!这


5



奶牛,< /p>


就象我们派出去剪草的工人,


它们专门负责对付这些新长出来


的草,每天草一长出来,就进了这些牛的胃。”





我也明白了,接着说:“对啊,这样一来,这个草场上的草,不



5



/


13




就相 当于不长了吗?那么只要把原来的


100


份草吃完,任务就完成


了。”





孔老师对着我和宰予竖起了大拇指,


这可是他最隆重的表扬方式


之一。他说:“宰予的这个比喻很好,我们就是要派出


5


头‘剪草奶


牛’,把这个草不断增长的难题,转变成草的总量是固定的 ,剩下的


步骤就简单了。”他又转向冉有说:“冉有,你知道答案了吗?”





冉有很快地说:


“剩下


20


头牛吃原来的

< br>100


份草,


那么


100÷20 ,


也就是


5


天就吃完了!我这就回家告 诉我爸爸去,而且,我还要跟他


说一个道理!”





“哦?什么道理?”大家都等着他的下文。





“一个人要想念好生意经,语文经 、数学经、科学经,都是必不


可少的!”





“太对了!”





数学链接:英国的数学家牛顿在


17 07


年写的《普遍的算术》一


书中,


也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所以大家都把它叫做“牛顿问题”或是


“牛 吃草问题”。


它的特点是草的数量在牛吃的天数中还是在不断地


增长着的。


解题的关键是先设法求出草地的原有草和每天新生长的草

量,再把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对付新长出来的草,问题就转变


成吃不变的草, 也就容易了。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和它很类


似呢?




(*)



6



/


1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