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关于中国梦的故事
-
8
个关于
中国梦
的故事
袁隆平—易中天
易中天:您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您自己挨过饿吗
? <
/p>
袁隆平:挨过。
1960
年前后,全国由
于自然灾害和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了三年困难
时期,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半饥饿状态
,我本人也尝到了没有吃饱的苦头。
易中天:那时好像有一个科学发明叫双蒸饭。
袁隆平:对,双蒸饭就是蒸两次,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很大。但是食物就那么多,
吃下去就消化掉了,更饿一些。
易中天:我们知道吃饭是
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但是怎么种粮食的人老被
人瞧不起
?
我记得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
一个省有两个学院,
一个叫农学院,
一个叫林学院,
后来并校变成
农林大学。
结果这个学校的人就很有意见,
你叫我们农林大学,
眼睛不好的一
看就成农村大学,耳朵不好的听成农民大学,好像
沾着农字不怎么地,为什么
?
袁隆平:
为什么他们瞧不起农业呢
?
因为原来中国的农村很落后很贫穷
,所以他们瞧不
起农民。
但是现在要刮目相看,
现代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一辈的农民了。
现代
农民很多东西都是机械化、电气化、
电脑化,非常先进,像水稻现在可以一亩地
p>
900
公斤以
上,再隔几年可以上
1000
公斤,这是现代农民。比如说病虫害,过去都是趴在田里找,现
在那个装置在田里面,
我们在电脑里看虫子活动,
很先进的。
那个施肥,
营养仪备好在那里,
都是现代的,
与过去原始的农民有天壤之别,
所
以说现在应该刮目相看现代的农民,
不是过
去古老的农民,现在
学农的也开始多了些。
易中天:您觉得有什么办法能让农民富起来呢
?
袁隆平:单纯种水稻粮食是富不起来的,但是我有一个曲线致富的建议,就是我们通
< br>过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让
3
亩地产现有
4
亩地的粮,
我们叫种
三产四丰产工程,
种
三亩地产四亩地粮食,我们就省出一块地来
搞其他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蔬菜、水果,养鱼、
养螃蟹等等。
易中天:您自认为是精神首富,精神富翁的感觉是什么
?
p>
袁隆平:精神很满足啊,比物质首富还好些,钱多了没用的,穿衣服就那么几件,你
吃饭就那么多,钱多有什么用呢
?
易中天:钱多了可以捐出去嘛。
袁隆
平:钱能捐出去,做好事。但是精神上的安慰是比物质上的安慰更值得我们追求
的幸福。
易中天:您的中国梦叫禾下乘凉梦,禾下怎么乘凉
?
袁隆平:对,我真做过这样的中国梦,还做过两次。我梦见四年前研究的水稻长得比
高粱还高,
穗子比扫帚还长,穗粒有花生籽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稻穗下
乘凉,叫禾下
乘凉梦,我现在愿意让我这个美梦早日成真。
<
/p>
易中天:您的美梦要是成真了,我们的粮食都吃不完了,全体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了,
那时候干吗呢
?
袁隆平:搞文化娱乐,搞精神文明。
白岩松—易中天
易中天:你刚才不是
说欢迎全民都成为记者嘛
?
我先来问个问题,全民都成为记者,
新
闻真实性怎么保证
?
白岩松:我觉
得正是在全民都成为记者的前提下,真实性才在做完加减乘除之后被更
大范围地体现出来
,
所以今年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是:
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里,<
/p>
记者该怎么
当记者。
易中天:那谁来做这个加减乘除
?
白
岩松:我觉得,永远要相信群体的力量,也许看某个个体在网络上、微博、生活中
都有可
能犯错误,
甚至没有带来真相,
但是当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要相
信最后的得分是真相。
易中天:群体的一定是正确的
?
白岩
松:最后加减乘除之后,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过去我们试验了很多不把权利交
给群体的
时候,不也没有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
易中天:你说过,要
说出真话来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是需要忍受委屈的,你有忍无
可忍的时候吗
?
白岩松:我首先必须承认,在所有被致敬者里边,我是惟一必须感到不
好意思和脸红
的。
别人都在推动某一个事情不断向前进步,
p>
但作为一个媒体人来说,
我不觉得我多做了一
些什么。
我不过是在做二十多年前老师教给我的底线。
有人说
你被致敬了,
我说为什么把致
敬杯给我,
他说因为你说真话。
后来我意识到不对,就像生活中你夸奖一个人,你这个人真
好,为什么
?
因为你从来不偷东西。对于一个
新闻记者来说,说真话是底线,不是上限。现
在我们生活中不由自主的有很多底线变成上
限了,
比如食品现在没有人追究是不是好吃,
而
是说没放其他东西。我也不希望拥有这样忍无可忍的机会。我觉得人都是为希望向前走的,
我觉得希望还在。
易中天:那你认为这个高标重要还是底线重要
?
白岩松:从目前的中国来看,如果离开新闻去看,很多行当,很多标准。我们谈梦想,
就像这个大殿堂一样,
太高了,
但是要一步一步去靠近
它。
我觉得首要任务是制止底线不断
下滑。第二步是夯实底线。
第三步,慢慢抬高底线。然后第四步,站在不断提高的底线上,
靠近梦想。
陈道明—白岩松
白岩松
:你说三个职业你都没有选上,最后做了演员,我说你幸亏做了演员,因为别
人齐步走的
时候你在散步。想过没有,在军队里边你怎么样
?
陈道明:在
军队里面我不会,因为我认为任何自由主义都是在一种制约下,成为一种
心愿的时候,才
能达到自由。自由主义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是有底线的,是有秩序的,从
理论上理解的
自由主义往往和现实中传说的自由主义完全是两个概念。
白岩松:以你的性格在军队里可能是个特棒的好兵。
陈道明:也可能是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兵。
< br>白岩松:你说你很大愿望是想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也有人说在这个圈儿里陈道明不那
么正常,不是见到谁都是笑脸,不太好接近,怎么理解别人认为你不正常
?
陈道明:
“正常”为什么是我在这个年代、这个社会里最原始的愿望呢<
/p>
?
正常就是说社
会、国家、家庭以及职业
都在一个有序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吃的、住的、用的都是安全的,
这一点点的正常现在都
有点儿悬。
现在社会缺乏一种安全感,
包括我们这个职业。
p>
其实作为
一个演员,是个戏子,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识
形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说法。
我们一般都是在完成作者、完成导演派给我们的指令。到
了现在,
我不愿意了。所以我在选
剧本的时候,
我会选我能够跟社会对话的一部分的内容和人物。
因为我觉得来这一世,
不能
只取悦别人。
白岩松:得取悦自己。
陈道明:这是
关键,就是说你自己能正常地抒发你自己的愉快和不愉快、看法和对问
题的批判性。我是
一个不太爱说话的人,
这次给我致敬,
我也跟南方周末的人说,
我没有这
么大的作用,我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体系,表达自己对
社会对事情的看法。
说好听了,
我只
是
一个演员。娱乐奖我不太爱参加,但是这个致敬,如果给我,我倒是可以来。因为我觉得
它不同于那些奖。假的成分少。
白岩松:从你这个行当来说,
远了说奥斯卡说金马奖,近了说金鸡百花,但是这个致
敬偏偏是给陈道明,掂量起来的时
候不太一样。
陈道明:有点奇怪,对于我来讲有点重。但是呢
,我刚才跟南方周末的总编在后台说
了一句话:
无论我们说什么
我们做什么,
只要我们的底线,只要是牢记一句话,我们都可以
去做,都可以去说。这句话就是:我们都是爱国者。
贾平凹—张立宪
张立宪:
近
20
年来,
只要贾老师
一出手,
就是各出版社争夺的对象。
您今年的新作
《古
炉》
的责任编辑是我师妹,
她跟我说贾平凹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跟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多年
的感情了,只要出了书,不管有多少家来抢,他不会考虑别的家,是这样吗
?
贾平凹:应该是这样吧。
张立宪:万一别家给的条件,在陕西都够买好几套房子了呢
?
贾平凹:创作吧,严格的来说靠写作赚不了多少钱
;
出版单位吧,我平时也是没有多少
瞧不起的。关系熟了,有感情了。就像串
门一样,到谁家去得多了,就熟了,就经常去。
张立宪:好像是和现代商业社会完全不太合拍的一种观念。
<
/p>
贾平凹:靠写作,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是我自己搞书画作品,
书画可以养活文学。
张立宪:《古炉》有<
/p>
67
万字,您认为现在的读者还能读这么长的文学小说吗
?
贾平凹:现在是娱乐消费时代,但是文学应该是不会消亡的。总有一
部分人要读书,
不管是电脑上阅读也好,用一句老话来说,文学的神圣性依然是存在的。
张立宪:上海有一个“古炉研讨会”,陈思和先生说《古炉》
完成了中国叙述。您怎
么理解中国叙述
?
贾平凹:严格来说,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无法谈,我在上海见过陈思和教授,他是大评
论家,他当时说《古炉》完成了中国叙述,
30
年代以来中国的
小说从翻译开始慢慢过来的。
但是一直对中国叙述„„更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这是我
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
张立宪:《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说:
“对中国农民的遗忘是这个时代做得最彻底的
事情。
”
我看对
“文革”
的遗忘,
也是我们做得最彻底的一件事儿。
您这部小说写了
“文革”<
/p>
和农民。
贾平凹:写“文革”的作品相
当多,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写这个,就像《古炉》的写法,
也是一种写法,以前也有这种写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