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第八课古诗二首教案

玛丽莲梦兔
778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17: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齐桓公读音是什么)


8


古诗二首(


2


课时 )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1.


认识“楼、依”等


6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


5


个字。



2.

< p>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 /p>


体会《登鹳雀楼》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


感。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1.


师:


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

“旅


游”


,参观名胜古迹,


(播放 幻灯片,展示鹳雀


楼的图片)


大家知道图片上的景色是哪里吗?


(学生自由讨论)



2.


揭题: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笔下的《登鹳


雀楼》


一 诗中的鹳雀楼。


(板书:


登鹳雀楼)



读课题。



3.


简介作者、鹳雀楼。



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


分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从这首诗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



懂?数一数这首诗有多少句。



1.< /p>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



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

< p>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


< br>更上


/


一层楼。




2.


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



初读课文


< /p>



1



“尽”是 前鼻音,


“层、黄、穷”是后鼻


音,


“ 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出示“尽、


学习字词



层、黄、穷、依、欲”的生字卡片)



(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5


分钟)




2


)难读字音:千。



3


)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


的生字卡片)




3.


领读、齐读。



4.


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生字。





1


)交流 识记生字。



①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


“楼、依”



“木、亻”



表义,右半部分表音。





②组词扩展法识记:


“欲”


,可组词为“欲望、


食欲”


< br>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


“谷”



“欠”



“欲”

< br>。





2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习书写。



5.


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1


)你看 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





2< /p>


)前两句诗说的就是这幅画,指名读第


1



2


句诗。




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理解“依、尽”等字的意思。



初读课文



依:挨着,靠着。尽:完。 这里指太阳依着群


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学习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6.


同学们的理解能力真不错,都能自己说出诗



25


分钟)



句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后两句诗。




1


)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欣赏美景,他会想些

< br>什么呢?


(学生看图,试说)




2


)后两句诗写的就是诗人想到的,大家一

< br>起读一读。



出示: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尽。更:再。





3


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只


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一


种精神?


(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 p>



7.


学生再读诗,脑 海中联想古诗的画面,体会


登高望远的意境。要读出气势来。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6


分钟)




1.


总结:今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 王之涣,登


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


去,看 到了黄河水滚滚地奔流向大海,想到了


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


诗《登鹳雀楼》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同时,

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又学会了一种读懂


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2.


拓展: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鹳雀楼、 黄鹤


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同学们可以搜集描写其


他名楼的古诗 读一读。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


分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