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
课题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2
课时
古诗二首
时间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晓、慈”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本
课“湖、莲”
等
8
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课
文。
教学
目标
3.
能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想象中感受祖国
的自然景观,背诵古诗,积累优美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认识“晓、慈”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本课“湖、莲”
教学
重点
等
8
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教学素
材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
作者介绍
导入
1.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
(
)
分钟
“人间天堂”你知道杭州西湖这
个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
课件
2
:西湖美景图片)
通过杭州美景的图
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无论是谁,
片以及老师的描述
,引发
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都
学生对美景的向往,激发
用佳句来赞美它。
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
/p>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作者介绍
(出示课件
4
)
杨万里(
1127
~
1206
)
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
诚斋先生,吉水(今属
江西)人。诗初学江西诗派,后
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
/p>
以构思新巧,
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
在当时称为杨
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亦能
< br>文。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深切。诗与
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
,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
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
/p>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
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
不懂的词、
难写的字等)
朗读
指导
(出示课件
5
):
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毕竟
/
西湖
/
六月中,风光
/
不与
p>
/
四时同。
<
/p>
图文结合,
适时渗透
学习方法的指导,<
/p>
化难
为简,
帮助学生理解诗
新课
接天
/
莲叶
/
无穷碧,映日
/
p>
荷花
/
别样红。
中的关键词语,
在朗读
教学
提示:“慈”的读音是“
ci
< br>”,不要念成了“
zi
”。
<
/p>
中、
欣赏中感受诗歌所
(
)分钟
“映
”是的韵母是“
in
g
”,不是“
p>
in
”。
描绘的美。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按照
划分的节奏来读,语速稍
慢,读出对西湖的夏天的赞美之情。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2.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
6
)
例:
湖
=
氵
+
湖
莲
=
艹
+
连
荷
=
艹
+
何
3.
师针对难写字进行指导。
4.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词语解释。
(出示课件
7
)
晓:天刚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
字面意思的理解
,
潜移
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
净慈寺:全
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
方法,
让学生轻松
理解
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诗的含义,
p>
体会诗的意
境。
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
绿。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品悟古诗
1.
有同
学说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大
意讲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
/p>
8
)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
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
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
通过朗
读,
加深对
诗歌的理解
;
通过剖析
诗歌中重点词语,
深化
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板书:毕竟西湖
对诗歌的理解。
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出示课件
< br>9
)
师:
这句
诗是不是很突兀?这句描写了什么?(首
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我们还不曾从诗中
领略到西
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
1
p>
)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
2
)学生
自由读诗。
(
3
)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
4
)
p>
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诗。
重点引导学生通
过“中”“同”等字眼体会夏季西湖
的美景。
(
5
)
这一句寓情于景,反映
作者什么心理?
作者借风景说明自己对林子方的情感也不相同。
(
6
)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
吗?
3.
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板书: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出示课件
10
)
(
1
)
承接上一句,西湖美景和别处不一样,有什么
不一样的?(这句诗是具体说明)
既巩固了这节课
< br>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
所学的知识,
又能锻炼
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这莲叶与荷
学生的想象力,同时,
花一样美好。
(
2
)
诗句描绘的画面有哪
些色彩?
(出示课件
11
)
蓝色的天空,碧绿的荷叶,红红的荷花。
p>
(
3
)
读了这一句
,
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出示课件
12
)
< br>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
人林
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
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
对友人的眷恋。
(
板
书:寓情于景
p>
)
还积累了课外内容。
四、
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
13
)
< br>1.
六月的西湖,碧绿的荷叶上面,点点荷花显得格外
课
堂小
的红艳。这样的美景你一定也想看到吧。背诵这首诗了解
既
巩固了这节课所学
结及拓
这首诗的意境。
的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
展延伸
同时,
还积
(
)
p>
2.
描写荷花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大家课下搜集至少两
的想象力,
分钟
首描写荷
花的古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还可以给诗
累了课外内容。
句配上自己的画!
毕竟西湖六月中,
虚写
板书设
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寓情于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
实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慈(
cí
zī
)
毕(
bì
bǐ
)
映(
yìng
yāng
)
湖
(
hú
hù
)
穷(
qí
ng
qióng
)
2.
选一选。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中“毕竟”的意思是(
)
A.
了结
B.
到底
C.
必定
②“晓出”指的是(
)
A.
太阳
刚升起
B.
太阳刚落下
C.
正午的太阳。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穷”指(
)
A.
贫穷
B.
破旧
C.
极
尽
3.
填一填,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
/p>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是详写西湖美景。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í
bì
yì
ng
hú
qióng
2.
①
B
②
A
③
C
3.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教学反思
诗,同学们从小就会接触到。同学们会被很多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同
学们会比较感兴
趣。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
/p>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导入本课学习时,
< br>我出示了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
那美丽的风景,
靓丽的颜
色很快激起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他们纷纷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气氛非常热烈。趁着这个
机会,
我
赶紧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
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情绪,
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这
节课的教学中。
二、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注重对同学们对读的引导。
我让大家用多种方式读,
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
首先,
我对生
字的读法和写法加以指导,提醒他们解决生字词。
三、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
只要能解决重点词语就可以了。
因此,
我注重对诗
句重点词语的理解。
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理<
/p>
解诗句的意思。
四、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
p>
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方。
通过想象,
我们会
获得更好的体
验。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又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
,
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
我对让同学们搜集荷花的诗句
这一环节把握不够,
指导不够,
让作业流为形式,
没有真正起到课内向课外延
伸的作用。
第二课时
1.
学习古诗《绝句》。
教学
目标
2.
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绝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
欢快
的心情。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题意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仙”
“诗
师: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
位享
圣”的描述,引发学生
有
“诗仙”
的美称,
是李白;
另一位则被称为
p>
“诗圣”
,
兴趣。
他就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
誉,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绝
句)
(出示课件
14
)
1.
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出示课件
15
)
杜甫(
712
~
770
)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
新课
教学
野老
。祖籍
襄阳
(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
(
)
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展示
分钟
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
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均产生巨大影
响。《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
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2.
题目“绝句”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