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
《大学》
2000
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
,待人处事
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下面是
WTT
为你们整
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
大学读后感
1
悠久漫
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
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
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
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
笔
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
书。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
余,游弋其间,细细品
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
/p>
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
老
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
好的锤炼。《大学》为“四
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
“经”和
“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
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三
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
实现“三纲目”的途
第
1
页
共
16
页
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深
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
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p>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
深。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
不知所
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
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
,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
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
美
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
;
诚意是焰
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
;
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
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
;
一颗
冰冷的
心需要友谊的温暖
;
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
;
一颗苍
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
;
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
钥匙打开呀
p>
!
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
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
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业,做
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
p>
经济发展到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
们这
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
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
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
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
,持续一
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
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由于每个人的社会主角、素
第
2
页
共
16
页
质潜力、生活际遇不同,决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不同
的好处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需要“适可
而止”和“知足”的心态
去调整。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成
功的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主角
,持之以恒地
付出应有的努力。在充分认清自我和权衡得失进退之后,一旦目
标确定,就要“作之不止”,决不能半途而废。越是在困难的时
候,越要持
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倘若
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格
和精神,试问成功离我们还
会远吗
?
看到那句话想到了事业,但是我有反思了一些东西。
事业对一个
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
生的全部。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
就是婚姻家庭。随着现代生
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之剧增,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出现了
越
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
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
下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这一切都需要我
们静静的思考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
俗话:家和万事
兴。简朴之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
宁,才可能专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家庭
和睦于事
业是何等的重要,能够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
《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所表达的哲理。因此,不论
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
先
齐家”。
第
3
页
共
16
页
齐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
这样
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
是透过实践来获得真知。格物
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
一番好处。我理解为,透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
真理后利
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
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
性才能到达必须
的境界,一种状态。
读完《大学》
后,我在
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
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
的。我们也许不
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够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
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
们此刻还不能治国平天
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p>
大学读后感
2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个性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
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学就
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
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
,我看了
《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
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仅对古代的学者
影响深远,而且
在我们这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
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
< br>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的命题就深受《红
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
第
4
页
共
16
页
知”、“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p>
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
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
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
者,正
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能够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
《大学》的感想
p>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
期,写定
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夜寮经典的组成部分,指
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
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
“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
理
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
(
三纲<
/p>
)
和八个方法步骤
(
八目
)
。“三
纲”是“明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
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
“明德”被掩,需
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到达道
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
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目中,“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
;
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
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
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透过探索了解道理,
丰富知
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
< br>第
5
页
共
16
页
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能够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
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
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
中我们都就应做到的是:“孝子事亲
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
其衰,祭则
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
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
祭拜父母时要
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
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
德、端正的态度,那家
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
/p>
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完美,期望我们的明天更完美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
诗文《大学》
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
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
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到
达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
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
怕此刻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
真思考过仁是什么含义<
/p>
;
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
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
学之道,强调的不仅仅
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
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
过程。亲民,说
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
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
第
6
页
共
16
页
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
谐社会,
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意思是所强调说
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
端正自己的心思
(
思想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意思是
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
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
理好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
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
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
/p>
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进
而才有潜力去治理一个国家,到达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
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
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
将会给他
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明白怎样做人,不
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
如古人所说的:
“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
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
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
;
p>
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
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
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
品德,在于使
第
7
页
共
16
页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整
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
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
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
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
大学短短的
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
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
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
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
p>
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
法,
言而世为天下则”。
大学读后感
3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
《大
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能够说它影响着千
万古人,也构成了他们独特的
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
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
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
止
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
而言之,即三纲
(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 br>八条
(
格物,致知,正
心,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七证
(
知,止,定,静,
安,虑,得
)
。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
问。众人皆知,人
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
的环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
道德,修养,品行的
第
8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