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同步练习题
及答案
《芙蓉楼送辛渐》同步练习及答案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字选择正确读音。
芙(
f
ú
f
ū)
蓉(
r
ó
ng
r
é
ng
)
渐(
ji
ā
n
ji
à
n
)
楚(
ch
ǔ
c
ǔ)
洛(
lu
ò
l
ò)
壶(
h
ú
hu
ó
)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芙蓉楼
辛渐
平明
楚山
冰心
三、根据句意,写出古诗。
1.
p>
昨天晚上,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
迷蒙的
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
)
2.
清晨
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
)
3.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
)
4.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仍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
四、精彩回放。
1.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是
_____
的诗人
________
,
这首诗通过送别
______
时
的
_____
,
表明了诗人
______________
,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
____________
,永葆
___________
___
。
2.
全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这是一首
______
诗,
首句从
____
____
写起,
为送别设置了
____
____
。
二句中的
“平明”
点明
__________
;
< br>“楚山孤”
,
既写出了
____
______
,
又暗喻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 br>三、
四句,
写的是
______
____
,仍与
____________
之意相吻合。表明自己不为
______________
。
4.
《芙蓉楼送辛渐》是
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
_____,
地点
______,
友人
将要去的地方
_____________
。
5.
最后一句诗用了
____
_____
修辞手法
,
表现作者
_________________
品格。
【能力提升】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1
、默写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
。
2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句中
p>
______
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后一句
_____________
是这首诗的
______
所在。冰心和玉壶有
_____
___
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
寓意。
5
、联系末句,说
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
f
ú
r
ó
ng
ji
à
n
ch
ǔ
lu
ò
h
ú
二、润州的城楼。作者的
一位朋友。清晨天刚亮。春秋时期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
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比喻心的纯洁。
三、
1
、寒雨连江夜入吴
2
、平明送客楚山孤
3
、洛阳亲友如相问
4
、一
片冰心在玉壶
四、
1
、唐代
王昌龄
友人
表白,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
恶势力屈服,高洁品质的崇高
气节。
2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如<
/p>
果有亲友向你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3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
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
明”点明送客的时间;
“楚山孤”
,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喻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
< br>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4
、清晨
芙蓉楼
洛阳
5
、
比喻,自比冰壶。自己开朗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高风亮节。
【能力提升】
五、
1
、略
2
、寒雨
“秋季”或“冬季”或“秋冬季”
3
、以楚山孤立来衬托内心的孤独
4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眼
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
5
、略。
《塞下曲》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比一比,组词语。
孤(
)
塞(
)
城(
)
遥(
)
狐(
)
赛(
)
诚(
)
摇(
)
二、默写《塞下曲》
。
三、解释下列词。
1
、塞下曲――
2
、惊风――
3
、引弓――
4
、平明――
5
、白羽――
6
、没――
7
、石棱――
四、修改病句。
1
、他飞也似的慢慢走回实验室。
2
、街道静悄悄的,车辆行人来来往往。
3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4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海洋的灯。
5
、我虚心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克服了错误。
五、按一定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
、起跑
冲刺
准备
发令
领奖
2
、盛夏
早春
初夏
寒冬
深秋
3
、挖坑
盖土
放树苗
浇水
管理
六、用自己的话翻译《塞下曲》
。
七、试赏析“林暗草惊风”的“惊”字。
八、
诗人写众人第二天才发现射中的不是老虎,
而是石头,
试问诗人为何要这样安排?
九、在诗人的精心安排下,你能总结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将军形象吗?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
、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
的特点。
2
、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p>
参考答案:
一、孤单
边塞
城市
遥远
狐狸
比赛
诚实
摇摆
二、略。
三、
1
、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2
、突然被风吹动。
3
、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4
、天刚亮的时候。
5
、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6
、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7
、石头的边角。
< br>四、
1
、去掉“慢慢”
。
2
、把“静悄悄的”去掉,改为“十分喧哗
”
。
3
、在
句后加上“之一”
。
4
、
“海洋的灯”改为“灯的海洋”
。
5
、把“克服”改为“改正”
。
五、
1
、准备、发令、起泡、冲刺、领奖。
2
、早春、初夏、盛夏、深秋、寒冬。
3
、挖坑、防树苗、盖土、浇水、管理。
六、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
中。
七、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
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
披。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
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
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
垫。
八、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
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
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
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
让人看得更清楚些,
如果是当夜
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九、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十、
1
、单调、清冷
2
、
“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
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
象,
表现了将
士们心寄战场、
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
苦,
而用
“枕”
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
、①
a<
/p>
、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
、边塞生活
的艰苦;
c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