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语文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作文题评析
-
内容选点准确,情境设置丰富
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评析
四、写作<
/p>
(60
分
)
2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
之不相称的是
:
中小学体育课,经常
被
占用
;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
被移出了
校运会
;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
续多年下
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
办“体育强国
:
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
己见。
应邀嘉宾有
:
朱
女士
(
女排队员
)
,
林先生
(
体育专栏记者
)
,
方
女士
(
学生家长
)
,王老师
(
高中班主任
)
,康同学
(
高三学生
)
。观众
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
:
结合材料,切合
身份,
贴合情境
;
自拟标题
;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
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
;
不少于
800
字。
从“作文题解读”“如何把握这道作
文题”“如何评价这道作文题”
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这道作文题。
一、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
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题干、材料、写作任务
与写作要求三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解读
材料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给出作文内容主题的背景。
中国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
与之不相称的是:
p>
中小
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
;中
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
力量、
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
下滑……
< br>(
1
)中国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
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是表述了我国在竞技体育上是属于强国之
列的信息,
“早已”是指达到竞技强国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不是刚<
/p>
刚达到的;
“当之无愧”是指我们国家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绩,
是
实实在在的,不会心虚。这句话给考生提供的信息,最主要是提出了
< br>“竞技体育”这个概念。什么是“竞技体育”?考生需要有一定的了
解,需要把这
个概念和“全民体育”
“学校体育”等等概念联系起来
理解,才
能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意。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
体,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
方面潜力的基础上,
p>
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
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
过程。
竞技体育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
追求运动
成绩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优异成绩,
其表现形式
主要是在运动竞赛中分出胜负。
竞技体育不同于
“全民体
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排他性、功利性、不确定
性
和娱乐性。
我们要重点理解好
“竞技体育”
与
“学校体育”
的关系。
(
2
)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
被占用;强度稍高
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
/p>
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
读好这个句子,
我们要特别关注
几个
标点符号的运用。
首先是冒号,提示表明后面陈述的情况跟前面的判断不相称。
接着是分号,三个句子之间用两个分号隔开,表明这三种情况属
于“不相称”的具体现象,三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
“中小学体育
课,经常被占用”
,传递出的信息是学校教育不被重视,往往会被文
化课取代。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
被移出了校运会”
,
3000
米,
1500
米跑有些学校都取消,更别谈
5000
米,
10000
米跑了。是因为学生
耐力不济。铁饼、标枪这些项目,会因为怕危险,也就取消了。
“中
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
力量、
速度以及耐
力等多项指标全面
下滑”
。
从
1985
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
健康调查,调
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具体表现
在:学生肥胖率迅
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
/p>
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这里强调力量、速
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最后是省略号,
表明还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
只是不能一一列出
来而已。考生可以略有补充。
(
3<
/p>
)这也导致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
“这”
是个指示代词,
指前面的
“中小学体育课,
经常被占用;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
被移出了校运会;
中国青少
年的体质连续多年
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
“导致”形成的结果: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
不足。
这句话涉及两个词语,一个是“阴柔
”,一个是“刚健”。“阴
柔”,指十分柔媚。是指男性或女性貌美而柔和或性格温和,
与阳刚
相对。“刚健”,是指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是刚强、雄伟
的风格形态。
阴柔和刚健,是个人的特点,本来没
有好坏、优劣之分。这句话
针对的是青少年这个特定的人群来说的,
认为两种个人特点的分布极
端不平衡,
阴柔之风日盛,刚健
之气不足
。
材料第二自然段,是对写作情境的创设。
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电视台举办“体育强国:少年
何以强”主题论坛,
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于先生(前国
家男足队员),林女士(体育专栏记者)
,
王老师(高中班主任)
,
方女士(学生家长),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
和其他
感兴趣的市民。
(
1
)
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电视台举办
“体育强国:
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这句话交代了活动的出发点,
是
“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
视”
,
“这一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就是
“中小学体育课,<
/p>
经常被占用;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
被移
出了校运会;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
下降,力量、速度以及
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导
致了“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
之气不足”的问题。
这句话交代了举办单位,这个活动是“电
视台”举办的,是有可
能向社会播放出去的,公开的活动。
<
/p>
这句话交代了活动的形式和主题,是论坛活动,主题是“体育强
国
:
少年何以强”
。
对这个主题语的理解
,
“体育强国”
这个
“体育”
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
,还应该包括“全民
p>
体育”
“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等等,是
一个宽泛的体育范畴。
“少
年何以强”
,就是青少年凭什么强大起来的意思。按照题目的环境设
置,这里的“强”更强调的是身
体的强壮,精神的刚健。
(
2
)应邀嘉宾有:有
:
朱女士
< br>(
女排队员
)
,林先生
(
体育专栏记
者
) <
/p>
,
方女士
(
学生
家长
)
,
王老师
(
高中班主任
)
,
康同学
(
高三学生
)
。
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这两句话,是传递了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