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拼音版原文译文赏析
-
李白诗词《独坐敬亭山》拼音版原文译文赏
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
zh
ò
ng
ni
ǎ
o
g
ā
o
f
ē
i
j
ì
n
众
鸟
高
飞
尽
,
g
ū
y
ú
n d
ù
q
ù
xi
á
n
孤
云
独
去
闲
。
xi
ā
ng
k
à
n
li
ǎ
ng
b
ù
y
à
n
相
看
两
不
厌
,
zh
ǐ
y
ǒ
u
j
ì
ng
t
í
ng
sh
ā
n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
: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
“
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
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p>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p>
《元和郡县志》记载:
“在宣
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
“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
南俯城
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
【译文】
p>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
慢向远处
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
注视着我,
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
只有这
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此诗前
两句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p>
看似写眼前之景,
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
去,直至无影无
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
却也不愿停留,
慢慢地越飘越远,
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
弃诗人。
“尽”
、
“闲”两个字,把读
者引入一
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
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
/p>
尽既有消失的
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
表达闲适的
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
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
很符合李白本
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
意象,加上“飞
”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
鸟”原可以让
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
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
,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
远,
“高”
字
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
抬头仰望,
空阔的蓝天上,
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
现力度,
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
“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
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
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
闲”
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
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因此,
这两句是写
< br>“动”
见
“静”
,
以
“动”
衬
“静”
。
这种
“静”
,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
者以联
想,
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
勾画出他
“独
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
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
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
没有回去,也不想
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
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
上的交
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
”
、
“两”
二字同义重复,
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
“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
“我”
的孤
寂情景与
“两”
字相重,
山与人的相依
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
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鸟飞云去对诗人来
说不足挂齿。这两
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
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
p>
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
/p>
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
、
“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
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
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