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余年寄山水
564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0: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邓紫棋龙卷风)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 /p>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3



< /p>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 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1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 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


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




二、



1




2




三、



1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1


2




四、



1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


、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



老师点拨:


“闲”


是悠闲的意思,


在说句意时,


要作词序 的调整。



“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


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 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


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



《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 达诗人如


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


、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


、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 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2


1



< /p>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1




2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点拨理解“ 两相和”


,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 br>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 独坐敬亭山》



《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3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 致,怎样


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 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 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 听别人说,还


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 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 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


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 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


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 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


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4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


“日出”句声调高昂,


“春来”句声调柔合


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 是问他人,


“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 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


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 ,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


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 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


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5


3


、感 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 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品味词句 ,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从中学


习作者的 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 p>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 /p>


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 /p>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 和作者


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 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p>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

,找出概括漓江水的


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6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 br>)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 “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


江水的“绿”和 “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 读议中让学生体


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 p>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 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


、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 比句的感性认识)


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


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 “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 br>2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


、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 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7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


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 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 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


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 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 /p>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通过图像,


让学生感受到


“秀”


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 br>。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 峰


兀立”


,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

< p>
,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


样,教给方法后,再 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


“真


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 br>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


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p>
2


、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 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


)引导理解字面意思,

< p>
“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

< br>,接连不断。


“连绵不


断的画卷”


,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


)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


83


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说桂林山 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



8


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 p>


3


、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


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 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 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


格式要 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

< br>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 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读完全文,学生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




2




的壮观。



3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 p>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



9


二、教学重点


< br>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 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 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

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 /p>


、读一读生字表中的


13


个生字,要求读 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


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


、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 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


、质 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 br>)



三、初读课文


< p>
1


、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 p>
3


、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


成。




四、交流



指名出 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10


六、



抄写词语。




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



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




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 p>
2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 br>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 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


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 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 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 br>2


、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 /p>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11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 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


、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2


、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


、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 /p>


2


、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


)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




2


)登 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4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2


1


、认识


8


个 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 br>


3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 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 /p>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 br>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 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


请 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13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


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 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


浏 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


“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 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 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八、作业:复习词语卡






语言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


、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



3


、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 达作用。



4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


、学习浏览 ,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 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去年


我们去了哪里?今 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14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


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 p>
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 /p>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 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


坛,有哪些花 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 /p>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 察,我


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

< p>
30


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 景物来写,具


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 ,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



15


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 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


点评。< /p>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 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


议 ,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


说用这样的句 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



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 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


得多,背得快 。



四、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16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二单元




5


、中彩那天



一、



1




2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


6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


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 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




二、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 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体 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


这一意思的理 解。



三、



四、



五、



学习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 ,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



初步感知:




17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


轻声 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


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整体感知:





1


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 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


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一、



二、



复习导入:朗读课文。



讨论交流:






1


默读 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


“我”


“爸爸”


“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


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






2


小组讨论汇报。



三、



学生读


3


——


8


自然段






1


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 < /p>


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


“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


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



学习第十自然段






1


齐读 。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 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18



课后反思:







6 *


万年牢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






2


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


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


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



学习准备:



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

< br>〈


〈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19


2


检查字词:多音字:把(


ba




闷(


men




削(


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


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 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


怕潮,这叫万年牢。




1





2




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


不苟。





3




2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 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 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





2




3



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 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


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


< br>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20


(四)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 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



课后反思: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


尊严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 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



五、



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 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


轻人,从他的 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学习时间:


2


课时


学习过程:




21


1


、自学生字新词。



2


、质疑问难。


3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 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


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五、



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 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22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 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 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 br>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六、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 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


严的意义”以 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课后反思:







8*


将心比心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23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学习准备:字词卡片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


心》


,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 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


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


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


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p>



2


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 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


哪?母亲又是怎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


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


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 p>


课后反思:





24





























语文园地二



一、学习目标



1

< br>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 信用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 p>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


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 p>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 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 /p>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 余学生轮


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 规范其语言。




25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


文前加上几句 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


,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 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


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 p>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 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


是欢心的事……

< br>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 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


学生自读。



2


同桌互查。



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


记记写写。




26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 br>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 br>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9


.自












学习目标:



1.



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


认识


7< /p>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旅 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


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7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


,引入新课



1.



2.



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 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


指名读“单元导读”


,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 板书课


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 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


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 的方式,如:


“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 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


多读几遍。



4.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 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28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



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 了,也就读懂了。



2.



a)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请一个学生朗 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


“嘲鸫”


,带头饰上台表 演,大家边听


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


“踌躇”


,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 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


“啄”


“ 拉”


,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


“啄”字。

< br>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 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颓丧”


,自由读该段,要求读 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


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


样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4.



5.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 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然



后范写“愚蠢”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29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



2.



3.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课文第六 、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 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



5.



a)



b)



6.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 br>比较句子,体会“悲叹”


“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 件事中受到了教


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 p>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 /p>


,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 /p>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



2.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 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


法— —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30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



2.



3.



4.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10


.黄

















学习目标:



1.



2.



识。



3.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认识


8


个生字。


< /p>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 意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


,引出课题



1.



2.



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1


3.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 定会


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指名 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


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


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


“人们都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 的忧患”


,联系


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 感悟“忧患”




2.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


“社会原因”



即人的原因,


通过图示、


图片、


或课件,

感受


“恶


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 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 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


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 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 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2


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


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


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 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 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


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 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


即兴模拟宣讲 ,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


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 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11


.蝙











学习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正确写


12


个生字和“蝙蝠、 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


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 七竖八”等词语。



2.


< p>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


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 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33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 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 p>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p>


《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2.



3.



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2.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 字的


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


,想想说明了什么;


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 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


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34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

< p>
让它在拉有许多绳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 br>蝙蝠夜间飞行,


靠的不


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睛,


而是嘴和耳朵配合


把 蝙蝠的耳朵塞上。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的。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二次



第三次




3.



4.



5.



a)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 p>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小结:



出示句子“科学家 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 br>


b)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 范难写的生字,如:


“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 首


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 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35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2.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 br>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


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 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


,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一 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 测。


(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反射
































反射














































耳朵
































荧光屏










(蝙




蝠)





























(雷




达)




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36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 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


小发明。

< br>”



2.


阅读文后“资料袋”


,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阅


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有兴趣的话,


结合综合性学习,


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12


.大













学习目标:



1.



2.



认识


8


个生字。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 的眼光认


识自然界。



3.



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37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



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 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



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 :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 ,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 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



3.



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 p>
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


10


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


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 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 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


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 p>
”可采用结合上下


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枯枝败叶










土壤肥力












森林、灌木、野草











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38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


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


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


,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



2.



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 /p>


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 落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学目标:



1




2




3




4




教学时间: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展示综合性学习 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39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


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



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 p>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


1859


年英国移民带去


20




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 死,不到三年时


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


19


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


卷风, 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


,造成了 巨大的损


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 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


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 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 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


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 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自己


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 /p>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 向组员推


荐。




40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



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


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 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


后举手向汇报 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


料、实践探究。



2.



评选“最佳创意奖”


“查阅资料能手”


“超越自我奖 ”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


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 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

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



2.



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 /p>


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 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

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四、誊写作文底稿。





41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



2.



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 /p>


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



2.



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 习作,


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


错别字词 订正写在习作


“眉


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



2.



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 :


“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


“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 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


“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 br>



42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



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 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


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 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1.



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



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 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



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



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 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一、课前准备



1.



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 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



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



“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 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



“仿生学发明创意赛”



(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



“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e)



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43



f)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



2.



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 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筹备的成果


,


评比“小小发明家”


“课 外资料搜集能手”


“办报大王”


“采访能手”

< br>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






第四单元



13


夜莺的歌声



学习目标



1




认识“ 屑、拧”等


8


个生字,会写“削、喂”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


哨”等词语。



2




3




4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 p>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



44


们穿过时光隧道,

< p>
一起走进


1941


年苏联卫国战争,


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


去聆听他神奇、


机智的歌声吧 !


(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


、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交流读后印象。



四、精读课文



过渡:是呀!读罢课文 ,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


中的哪些地 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1


、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2


、研读重点句子。



A


、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 里是怎么想。



B


、形式:先自读自想 ,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



二、交流、讲座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45


1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 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2< /p>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刚刚一开火,


村子就着炎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


就都跑了


3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 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


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4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5

< br>、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


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桔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三、交流讲座方法。



1


、逐句讲座交流。讲座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 内容,其他


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 述


1



6


句外 ,不要只孤立


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 朗读。



朗读升华


< br>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



是呀,


越读我们 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


勇敢。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 ,


分角色读读全文。



3


、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四、安排作业



1

、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


、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教学反思:





46


14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


、认识“晋、冀”等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 扮”等词语。



2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 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3


、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含义。



4


、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英雄本色


---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 br>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


,读 通句子。



2


、一部分一部分再读课文 ,读后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每部分主要讲什么。



3

< p>
、再读课文,读后想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br>二、欣赏英雄本色


---


理解最能突出雨来英雄本色的句 子。



1


、反复朗读相关句子,看看从 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 抓住重点句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 的祖国”


一句)



3

< br>、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



三、回味英雄本色


---


练 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1


、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2



提供其他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学生自选 小英雄的故事,


组织学生阅读,


准备召开


“小英雄故事会”




教学反思:





47


学习目标



①认识“晋”


“冀”等


8


个生字;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扮、 脊背、枕头、防备”等词语。



②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 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③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④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课前准备



①了解我国抗日战争的有关情况。



②准备其他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供学生选读。



③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着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p>



A




●感悟英雄本色──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


,读通句子。


②一部分一部分再读课文,读后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每部分主要讲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后想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欣赏英雄本色──理解最能突出雨来英雄本色的句段



①读课文,找出最能突出雨来英雄本色的句子。



②反复朗读相关句子,看看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抓住重点句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


句)


< br>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

< br>


●回味英雄本色──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①练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48


②提供其他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学生自选小英雄的故事 ,


组织学生阅读,


准备召开


“小英雄故 事会”




B




●了解预习情况



①限时(根据学生平 时读文速度而定,一般可定为


6


分钟)快速读课文,读后说说这 篇课文主要讲什


么,并说说给课文每部分加的小标题。



②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谈)

< br>


●体会“感人之处”



①过渡 谈话:这篇课文中,雨来的许多表现确实让人感动,作者在叙述时也确实有许多精彩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讨论这两点,先看看“感人之处”




②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想想被感动的原因 。



③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交流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几处重 点的地方讨论即可。如:



12


岁的雨 来使尽


气力,才把缸挪回原地”


“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 看,问他:


‘谁给你的?’雨来说:


‘捡来的’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有一窝蜂,嗡嗡地 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


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 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探究“精彩之处”



①过渡谈话:雨 来的表现确实让人感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英雄──雨来。读这篇课文,除开雨来


的 表现让人感动外,还有一个方面,作者的叙述非常讲究,很精彩,如: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


祖国”


,这句话文中几次写到,不仅不使人感到重 复,相反,让人越读越有味,使我们深深感到这是雨来


勇敢和敌人斗争的原因。正因为这 ,雨来的形象在我们脑中更加高大了。文中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


请同学们找出几处来 探究探究。



②分小组探究。先找出“精彩之处”


,再讨论“精彩在哪儿”或“为什么精彩”




③全班交流。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地方:对还乡河景色的描写;游泳本领高;四次描写识 字课本;



49


带感情色彩的句子。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1




等词语。



2




3




4




理解信 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卓、盔” 等


7


个生字,会写“牺牲”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


课时:两课时

< p>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 的环境里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


因为世界上有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


、 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


、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是呀!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生平意味着 生的希望,


意味着能心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教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 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



5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