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三首
-
《李商隐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了解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和成就;了解李商隐咏
史诗的
背景,
把握诗歌主旨;
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2
、
背诵
《无题二首
(其
一)》;
<
/p>
进一步理解古诗中的虚实问题;比较同一意象物
“
柳
”
,诗人抒发的感
情有何不
同,进而了诗作的本质的是什么。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和成就
2
、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诗歌主旨
3
、赏析李商隐的朦胧诗,把握朦胧诗的多义性
三、教学难点
赏析李商隐的朦胧诗,把握朦胧诗的多义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教学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
“
不同角度与虚实
”
的话题上来。
简要地复习
《早雁》<
/p>
,
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进一步从
p>
“
虚实
”
的角度进
行鉴赏。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
年
—<
/p>
约
858
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
生,怀州河内(今
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
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
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
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
< br>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
精
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
有《李义山
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
鉴赏《无题二首(其一)》
(一)声读,特别提示颈联的节奏。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然后规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联翻
译原诗,
让学生把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翻译时,教师巡视,同时提示
翻译的
“
信、达、雅
”
,最后师
生共同评讲写在黑板上的译文。
可以展示教师的译文如下:
昨夜星光
闪烁,
晚风习习,
我们在画楼西畔的桂堂的东边相聚,
今天我虽没有彩
凤双飞的翅膀,
但我们心里却有
犀牛之角的灵异,
能够感应对方的一切,
做到心
心相应。
相聚的情景来历历在目:
隔着座位松钩猜令,
在美好的时刻畅饮那赏罚
的美酒周身温暖,分组射覆赌酒,觥筹
交错中,只觉得灯火更加明亮,而相聚的
气氛也愈加浓烈。可叹的却是,听到报晓的鼓声
,我就不得不要去应对官差,那
骑马奔走的形状就像那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旋的蓬草。
(三)情读,展示练习一答,让学生明确虚实分析的角度:
思考
·
探究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
无
题二首(其一)》就是如此。请结合他的《锦瑟》、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等诗,仔细体会。
答:诗歌中
“
虚
”
,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
界;而所谓的
“
实
”
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眼见身临为实,联想想象
之景为虚;景物
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
由此不难理解,
虚实其实是相当的概念。
就
《锦瑟》
而言,
除了第一联可以说是眼前这景外,其它都可以说是想象的;而《无题》前面两联
可是
说是实景,后两联是虚景。但是,换过角度,情况又未必如此。
“
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可以说是联想的,而第二联反而可是说是实景,可以
理解成清早梦醒之后,
怅然若失,
思索做梦的因缘,
这便联想去过去听爱人
奏瑟
的情景。同样《无题》中的颈联为实,女主人公清早起床梳妆时,触景生情,便
p>
联想想象了其它几联诗句的情景。如此地不确定,丰富了诗歌的美感。
并讨论如下:
1
、
四联诗按照你分析的角度,指出哪联是实,哪联是虚:
(明确:这里至少可以两个角度来界定
——
①是否描写还是议论。
按此,首联、
颈联是实在画面;颔联、尾联是虚的议论
抒情
②是眼前的还是联想想象的。
据此,
颔联外是实,其余为虚。因为只有颔联是
写
“
< br>今天
”
的情景
——
立足在
“
画楼
”
触景生情,联想着
“
昨夜
”
的情景。)
2
< br>、
练习一告诉我们,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
破时空次序,
虚实结
合。这所谓
“
p>
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
,就是说,具体
到一联诗,既可以说是此
时此地,又可以说在彼时彼地,既是虚写,又可以说是实写。比
如第一联,既可
以说回想昨夜的情景为虚写,
但又可以说实写今
夜重游故地:
夜,
还是昨天那样
的夜,
星星,也还是昨晚的星星,像情人闪烁的眼睛,风,也还是昨晚那样习习
的风,
像情人轻轻的抚摸
……
根据这样的分析,
你能否换一种角度,
界定诗句的
虚实?
(明确:最后两联,可以把它视为虚景,留在此地可以设想是女主人
公,承接这
颔联
“
心有灵犀一点通
p>
”
的
“
通
”
,把这两联视为女主人公对男主人的想象:你夜里
与朋友相聚是何等开心,
可是一到天明,
应对官差又是多么
的狼狈。
这也未尝不
可。)
3
不管诗作的情景如何的理解,
诗人
要表达的情感是一定。
那么这首究竟表达诗
人怎样的情感呢?我
们可以从最后一联具体分析。透露情感的是哪个词?
“
听
”
一
词为什么不能换成
“
闻
”
?
“
转蓬
”
这个喻体物要突出主体的神秘特
点?
(明确:
透露情感的词是
“
嗟
”
。
“
听
”
除了接受到讯息刺
激外,
还有一个
“
反应
”
就是
“
顺从
”
这个讯息。
“
转蓬
”
指在空中飘转不定的蓬草,它要突出强调主体无可奈何
要听命官场差遣,
毫无自主性的境地。
联系全诗就不难
看出诗人,
前面写尽与朋
友相聚的自由的快乐,
正是为写这快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的失落惆怅,
表达了诗
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内容
鉴赏《贾生》《柳》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
p>
“
同一事物因为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
的话题
上来。
< br>讲述贾谊受到汉文帝特殊的访问,
君臣探讨问题亲密程度令后代文人墨客传为佳<
/p>
话,可是在晚唐的李商隐的眼里有会是怎样性质的事呢?
二
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