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
、
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
、
p>
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
、解题
该
诗的另一个标题为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全诗是通过记叙
“梦游天姥”的经历,
来“留(诗)
(赠)别(东鲁诸公)
p>
”
,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
,
《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
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
留别》
。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歌”
“行”
“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
“歌行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和“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
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
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
如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行》
。
2
、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p>
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
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
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
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
养性,
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
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于是离别东鲁家园,
< br>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
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
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
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
于怀,
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
、
作者分析
李白(
701-762
)
,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
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一直是以
诗仙
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
;李白
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
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
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
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
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
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
实的不
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
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
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
道”
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
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
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
所
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
他能超然世外,
取法山水以自适。<
/p>
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
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
“侠”即李
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
“重然
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
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
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
,意境,体会
诗人的情感
。
三、理清诗歌思路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