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宋霞霞《南柯记》的悲剧意蕴解读
-
《南柯记》的悲剧意蕴解读
宋霞霞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陕西
汉中
723001
)
< br>[
摘要
]
:
《南柯记》反映出了作者一种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
心理悲剧。作品
中所蕴含的的悲剧意蕴也是汤显祖人生悲剧的写照。作者王政理想的破灭
后,欲以自由精神超脱俗世,却始终割舍
不断一“情”字,因此作品中有出世与入世的痛
苦选择。另外作品中的人生如梦思想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
关键词
]
:
《南柯记》;悲剧意蕴;王政理想;出世;梦
万历二十八年夏至,汤显祖弃官两年后写成了《南柯记》
。
< br>《南柯记》写了因酒失职、功名不成
的淳于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并且封
为南柯太守。在任二十年,他将南柯治理的井井有条,
自己也因此加封赐爵,官迁左相,
荣耀显赫。然而好景不长,公主死后,他也逐渐失势被政敌击垮。
《南柯记》中没有了《
牡丹亭》里杜丽娘为爱而生,而又能为爱而死的浪漫情怀;没有了《紫钗记》
里的那份自
信:仅凭黄衫豪侠手中的一把剑,就能铲除人间的不公平,并且让霍小玉和李益团圆。
宦
海沉浮,让汤显祖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南柯记》中作者对现实的丑恶、腐败作了深
< br>刻的揭露。作品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种悲剧的气氛,这既有汤显祖邹自振以春夏秋冬来喻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
,称四梦之一的《南柯记》为“一场人生秋天的失落之梦”
[1](p5)
。
< br>《南柯记》反映出了作者一种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心理悲剧。作
< p>者从对真情与梦境的讴歌转向对二者的忏悔。汤显祖在自己的追求和希望破灭之后用传统的实践理< /p>
性来检验自己的平生业绩时,便不能不从失败中品尝到一种手植苦果的辛酸。作品中所蕴含
的的悲
剧意蕴也是汤显祖人生悲剧的写照。作者王政理想的破灭、欲以自由精神超脱俗世
而不得以及强烈
的生命意识,影响了作品的思想导向,使作品又具有“万事无常”
、
“诸色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和
消极出世的
思想。
一
王政理想的破灭
汤显祖的人生观,终
生徘徊于“儒检”与“仙游”
、入世与出世之间。然而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深深地影响着汤显祖,汤显祖更倾向于“儒检”与入世。汤显祖在弃官之前,虽然经常流露出佛老
p>
之音。但主要奉行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哲学。
汤显祖有着非常深厚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忠君观念。万历十三年(
1585
)
,北方久旱无雨,神宗皇
帝斋戒沐浴,到南郊祭祀求雨。汤显祖听说之后非常感动,写下了“独宿山陵祈帝祖,因歌《云汉》
p>
感吾君”
(
《帝雩篇宿陵下作》
)的诗句。青年时代的汤显祖像许多不谙世事的少年学子一样,以为将
儒教
经典中学到的一点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即可以治国平天下。汤显祖的从政热情很高,钱谦益说,
< br>“义仍志意激昂,风骨遒紧。扼腕希风,视天下事数着可了。
”
< br>(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汤遂昌显祖
传》
)汤显祖自己也说:
“某少有伉壮不阿之气
……
p>
观察言色,发药良中。某颇有区区之略,可以变
化天下。
”但是,汤显祖“情灵自高远,浮物任飞沉”
[2]
的高远天性、挚真的人格注定了他无法容忍
朝政的腐朽而屡次遭贬。
< br>
“人各有章,偃仰澹淡、历落隐映者,此亦鄙人之章也”
(
《与司吏部》
)
在汤显祖看来,人
各有志,有的人把功名利禄看得高于一切,而自己则认为人格气节高于功名利禄。
汤显祖面对这个黑暗的社会无法忍受,最终走向了与官场决裂
的道路。他像陶渊明一样躬耕陇亩,
辛勤笔耕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南柯记》就完成于这个时期。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在饱经人世忧患
后对于社会和人
生的理解,满浸着他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悲伤情节。
《南柯
记》中淳于棼在作者笔下是一个济世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形象。淳于棼任南柯太守
的二十年间,举荐贤才、实行惠政,政绩斐然。第二十四出《风谣》中,分别通过父老、秀才、妇
女、商人四组不同的人物唱出淳于棼在南柯的德政:
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
行乡约,家尊五伦人四科。
多风化,无暴苛,俺婚姻以时歌伐柯。
平税课,不起科,商人离家来安乐窝,
关津热你过,
昼夜无总他。
南柯郡自这太爷到任以来。
雨顺风调。
民安国泰。
终年则是游嬉过日。<
/p>
淳于棼的政治能力得到百姓的肯定,这既是作者在现实中不能继
续完成的政治理想的自我实现。
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小说中淳于棼治理南柯郡的情
节也是作者治理遂昌地区的真实写照。汤
显祖当时心系爱国忧民的一腔热情,积极实行“
仁政惠民”的治县方针。他重视教育,创设书院;
他重视发展生产,奖励农事,每年都下
乡劝农;他德行兼施、宽严相济的治理,使遂昌呈现了“琴
歌积雪讼庭闲”
“世上无喧少斗鸡”的升平景象。然而他虽然政绩斐然,百姓的拥戴,得到的却是上
< br>级官吏的排挤和地方势力的反对。黑暗的现实既堵塞了他施展个人抱负的道路,也浇灭了他依赖明
君贤相匡正天下的热情。
《南柯记》中政绩卓
越的淳于棼结果又能怎样呢?宦途险恶,君心难测,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
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
”
排斥,最终将淳于棼逐出槐安国。
[3](p146)
权臣段功因嫉妒淳于棼,一直对他打击
二
出世与入世的痛苦选择
汤显祖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根基,
但是又掺和了浓厚的宗教意识。
道教与佛教伴随汤显祖的终生,
然而出世与入世痛苦选择也一直折磨着他
。汤显祖二十一岁的时候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赴南
昌西山云峰寺之会。
“晚过池上,照影搔首,坠一莲簪”
,他即题诗二首:
搔首问东林,遗簪跃复沉。虽为头上物,终是水云心。
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
一代名僧真可看了这两首略带禅味的小诗,认定汤显祖有慧性,将来必定要成佛。万历十八年十
二月,汤显祖会见了高僧真可(达观)
。达观十七岁出家到此时
已是海内闻名的禅学大师,在士大夫
阶层中颇有声望。达观认为汤显祖慧根过人,可以选
为佛种。达观预言汤显祖“十年后定当打破寸
虚馆也”
(
《紫柏老人集》
卷十二与汤义仍)
,
并在南京雨花台高座寺给汤显祖授了记。
佛教主张灭情。
认为情是人本性昏迷的表现。
“世人外迷诸相,
内迷诸
空。
若能于相离相,
于空离空,
即是内
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
[4](p95)
然而,作为文艺家的汤显祖,一生“为情作使”
。他一
方面想承认佛家的说教,一方面又无法遏制艺术创作的热情。想承认
“情”是虚幻的,却又无法将
“情”消灭。在写作《牡丹亭》时,汤显祖充分肯定了“情
”的伟大意义,肯定了情的真实性。他
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
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
[5](p95)
.
汤显祖非但不能“灭情”
,反而宣传“情至”论为情作使,这是一种信仰上的悲哀。
<
/p>
在汤显祖晚年,
政治上失意和丧子的悲痛使他愈见颓唐,
佛道两家的思想对他影响也愈来愈大了。
他自云:
“余宦游倦,而禅寂意多,渐致枯槁”
(
《如兰一集序》
p>
)在此期间,他作了《南柯记》
。
《南
p>
柯记》杂有比较浓厚的“万事无常”
、
“诸
色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出世的思想。他努力的想
跳出情网,至此他自认为已“梦
了为觉,情了为佛”
了你。明人沈际飞点明其主题云:
“淳于未醒,
无情而之有情也;淳于既醒,有情而之无情也。唯情至,
可以造立世界;唯情尽,可以不坏虚空;
而要非情至之人,未堪语乎情尽也。
”
《南柯记》中很多情节都展示了男女间的爱情。淳于棼特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