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杜丽娘之梦的叙述
-
《牡丹亭》中杜丽娘之梦的叙述
历来论者对
《牡丹亭》
中杜丽娘的梦津津乐道,
但很少人留意杜丽娘之梦
在剧中被反复
叙述有何意义。
《牡丹亭》对梦的重述有九次:第
十出《惊梦》,梦醒之后紧接着就是杜丽
娘对自己绮梦的追述
;
第十二出《寻梦》,杜丽娘再次来到花园,回忆梦中情节,寻找梦中
之地
;
第十四出《写真》,丽娘对春香讲述自己的花园一梦
;
第十六出《诘病》,杜夫人责问
春香
丽娘的病因,春香不得不讲出小姐的梦
;
第二十三出《冥判》,
判官问丽娘死因,丽娘
陈述她因梦而亡的经历
;
第二十七出《魂游》,丽娘鬼魂提到自己因痴情慕色一梦而亡
;
第二
十八出《幽媾》,也提到自己为花园一梦想念而终
;
第三十九出《如杭》,回生后的丽娘向
柳梦梅追忆梦中与他的
甜情蜜意
;
第五十五出《圆驾》,丽娘向皇帝报告自己因梦而亡
、因
梦而生的前因后果。丽娘的梦多次被叙述,显然十分重要。
一、述梦中的欲望与情
表面看,杜丽娘的梦似乎只是她受
情色的诱惑,不管是“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还
是
“逗的个
日下胭脂雨上鲜”
,
都是在色欲的层面上描写。
不过,
汤显祖在
《牡丹亭记题词》
中明确表明“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他塑造的杜丽娘,是“情”的代表与象
< br>征。因而,让杜丽娘沉湎其中的欲望与情,二者如何统一起来,需要得到阐释。这正好可以
从杜丽娘之梦的不断叙述中寻找答案。
丽娘之梦的叙事视角值得注意。
《惊
梦》中丽娘从充满情色意味的美梦里醒来之后,
她
留恋梦中的温
存,说:
“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直接称呼自己姓名,表面上是第三人称
叙事,但她讲述的是自己的梦,接着“笑对奴家说”,又变为第一人称。接着在追叙之中,
她又插入
“两情和合,
真个是千般爱惜,
万种温存”
一句评论,
评论通常为第三人称所
发出。
评论之后,她又说“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又变为第一人称叙事。述梦过程,
采用的第
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的跳跃,
正显示出从犹豫不定的
徘徊到最终确认是美梦的过程:
始称
“杜丽娘”到“笑对奴家”
,将梦确定于“自己”身上
;
第三人称评论又跳出“自我”,判
定这是个“千般爱惜”的“美梦”
;
继
而通过“又送我睡眠”的第一人称,使美梦变为一个
与“我”有关的甜美秘密。所以,梦
醒之后的第一次追梦,至关重要,它有确定真实、固定
意义的作用。正如吴吴山三妇所评
:
“自语一番,才觉梦境难忘。”梦,从此成为杜丽娘的
生命动
力。确定“梦”与“自己”的关系的同时,她即刻明白“两情和合”“千般爱惜,万
种温
存”的“情”的本真。
杜丽娘叙梦的叙事时间也很惹人注目。
《寻梦》
中杜丽娘去花园中寻找梦境所在,提到
“昨日那书生”。“昨日”既是真实的时间,也
体现为在她心理上已经确定不变了的时间,
即相对于《惊梦》中“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
”侥幸的“今日”,“偶到后花园中”偶然事
件的“偶到”,“忽见一生”的不可捉摸,
“正如此想间”的急促,“欢毕之时”的易于流
失,“忽值母亲来到”才知“是南柯一梦
”的惊动,《惊梦》中的时间都处于不稳定的心理
时间状态之中,
而此时
“昨日那书生,
将柳枝要我题咏,
强我欢会之时”
之
“昨日”
的稳定
,
在“好不话长”的判断中,变成一种稳固的存在。《寻梦》从【嘉庆子】“是谁家少俊
来近
远”开始的连着四支曲子,“生就个书生”“他倚太湖石”“他兴心儿紧咽咽”,都
在不断
叙述着这种确定的惊喜。
不管是《惊梦》还是《寻梦》,对梦的叙述都是杜丽娘的私密
空间。到《写真》时,杜
丽娘说:“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儿。”
其中“咱也有个人儿”是第
一人称叙事,这既是与春香的分享,又是“咱”—个人的独享
的喜悦。当春香惊问“怎的有
这等方便呵?”杜丽娘虽嘴上说是“梦哩”,但她早已经确
定了梦的稳定性,因而“春香,
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成为一种毫不
怀疑、充满信心的叙事。这一次对
梦的叙述意义同样重大,因为,杜丽娘的私情越出个人
范围,开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展开。
很快,
春香参与了对梦的叙
述。
《诘病》
杜夫人要责罚春香,
让她
说出丽娘的病因,
春香说:
“说个秀才,手里拈的柳枝儿,要小
姐题诗。小姐说:这秀才素昧平生,也不和他题了。”
春香第三人称的叙述,是丽娘以外
的人的第一次客观叙述。
“客观”使得“私情”可以在更
广泛的
层面上展开,
打破情的私人领域,
成为杜丽娘所说的“普天下作
鬼的有情谁似咱”的
“普天下”
都承认的
“情”
。
不过,
春香的这次叙述,<
/p>
杜母非常吃惊,
质问春香:
“是梦么?”
正如吴吴山三妇评论:
“闻是梦反而惊,
正疑其真也。
”
因为脱离了杜丽娘这个主体,
“梦”
又变得不够稳定起来。因而,若要表明“情”不仅仅是“私情”,就需要
更多的证明,杜丽
娘也还需要不断叙述她的梦。
《冥判》中阴间
的判官问丽娘因何而亡,这一次,杜丽娘对梦
的叙事非常简洁,但加重了她强调的重心—
—
“甚是多情”。
丽娘在外人对自己的梦的真实
有所疑虑时,她要强调的即是“情”。然而,丽娘冷静的言说对外人来说似乎仍不充分,判
官就说:“谎也!”判官反问“世有一梦而亡之理?”要质问的正是“情”的力量—因夢而
死,是情的力量还是仅仅出于欲望呢?色欲、情、理的关系,对《牡丹亭》中杜宝等人来说
未必理解,对明代的读者来说,真正的“情”或者说“至情”也未必容易理解,如陈继儒记
载汤显祖的话:
“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
。”就是因为人们不
易理解,才促使汤显祖采取了专讲“情”的策略。杜丽娘的梦与“情
”相关,但在他人看来
这更像只是赤裸裸的欲望,丽娘也不得不检视其中“欲望”的部分
。因而,在《魂游》中,
她对梦的叙述精简为一句:“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在“
痴情”之外,点出“慕色”
的层面。不过,“慕色”的“色”毕竟不是“情”,因而在接
下来的《幽媾》中,杜丽娘对
梦的叙事虽是一句“为花园一梦,想念而终”,但她又回到
“想念”这一重点上,丽娘无法
割舍的仍是情欲合一的“情”。
当杜丽娘真正找到了那个对的人,
《如杭》
中丽娘有机会对柳梦梅在现实世界中叙述她
的梦,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独特之处,然而,此次叙述的人称值得注意,
“
和你后花园曾梦
来”中的“你”与“要俺把诗篇赛”中的“俺”对应起来,
“奴正题咏间”中的“奴”与“便
和你牡丹亭上去了”中的“你”联系,“你
—俺—奴—你”缠绕在一起。二人之“情”终于
合为一体时,男女之情才得以完满。吕天
成《
曲品》
说:“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
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
,真堪千古矣。”正是在叙事层面上的精
妙设置与细微变化,才使得整部《牡丹亭》显得
巧妙新颖:首先,“情”在梦中、鬼魂时,
个体的有情得以实现
;
其次,个体“私情”被春香、杜夫人所知,达到“情”在现实世界的
< br>实现。如此,由“情”而死,有“情”而生,得以实现,即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所言的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之情穿越生死而达到了“情之
至”。
当然,证明了
“<
/p>
情之至
”
,还须最终实现
“
情通天下
”
的理想。这一最
终的超越是在最后的《圆
驾》中完成的。杜丽娘来到朝廷,在皇帝面前,最后一次叙述自
己的梦。此次叙述看来非常
客观与冷静,杜丽娘自称
“
臣妾
”
,不是
“
杜丽娘
”
,亦不是
“
我
”“
奴
”<
/p>
。她称柳梦梅是
“
这生
< br>”
,
似乎也是有距离的称呼,不是《欢挠》中的
“
欢哥
”
。这暗示了杜
丽娘正在叙述的
“
梦
”
与
“
情
”
不再是她自己的秘密之情,也不仅仅是两情相悦的二人私情,而变为一种
“
公情
”
。当皇帝作
为<
/p>
“
天子
”
,作为
整个社会秩序和权力的代表,最终承认了杜丽娘的梦及其
“
真<
/p>
”
,也就是承认
了
“
情
”
的真实存在与穿越生死、贯通
天下的能力。
二、述梦的形式与抒情性
观察杜丽娘梦的讲述,最显而易见
的是叙述形式上的变化。
《惊梦》
中丽娘醒后开始细
细回想:
“忽见一生,
年可弱冠……我一身冷汗,
乃是南柯一梦。
”
第一次叙梦用宾白完
成,
且是独白。
《寻梦》中,独白“昨日那书生,将柳枝要我题
咏”后紧接着【嘉庆子】
【尹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