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梦醒寻梦
——张岱及其小品文
摘要:张岱是晚
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张岱的出身遭际和社交氛围,造就了他
博雅风流、愤世谐谑的名士
风度;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式
的明末风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
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
离情结;审美品味求真求廉、求空灵自然;风格洒
脱谐谑、恣肆;境界既世俗
又博雅,既真切又空灵。
关键词:张岱;名士风度;黍离情结;小品品位
小品一词,原指节略本佛经。《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
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而后
世称小品
多指一种特定的文体。其体裁十分多样,可以是游记,可以是书信,
可以是序跋,可以是
铭赞,可以是传记,也可以是杂感等等,不拘一格。其体
制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
小而雅有情趣,饶有艺术个性和品味。其内
容或发议论、兴感叹,或泄郁愤、
抒雅情,或谈掌故、稽史实,或评诗文、鉴文物,或赞
颂,或谐谑,或悼亡,
或刺世,总之,直抒性灵,袒露胸臆。行文也舒卷自如,洒脱自然
,意到笔
随,生动活泼,不问秦汉,无论唐宋。小品文之兴衰,一如潮汐之有时。其勃<
/p>
兴繁荣,往往在王朝衰败、王纲解纽的时代。其滥觞于儒学渐寝、礼教败坏的
魏晋。唐末,时局动荡,“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正是一塌糊涂的
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宋代小品的巨擘当数风流
倜傥,才高
命蹇,几遭贬谪的苏轼。而小品文的再度辉煌,则是万历迄明亡的
晚明时期。先后出现了
李贽、徐渭、汤显祖、三袁兄弟、钟惺、谭元春、屠
隆、王思任、陈继儒、李流芳、姚希
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大家。作品之多,流派
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
前绝后,而作为这一小品文创
作
****
的集大成者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一、张岱的名士风度
张岱
(1597
-
1684
年
,一说卒于
1689
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
/p>
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
剑”。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
(1571)
状元及第
< br>,
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
张汝霖,万历二
十三年(
1595
)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
,
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
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
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
传》)<
/p>
(
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
《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
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
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
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
书,岱“自垂髫聚书四
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
是一个文艺
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
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
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
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
‘过剑门
’,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
首,指法“练熟还生
,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
必三会之。”(同上《丝社》)
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
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
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
“所遗尊
、卣彝、名画、法锦,以
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
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
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
手。
张岱
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
争酷烈,内忧外
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
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
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
公开标榜利欲、情欲为人之本性,反对
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
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
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
战。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
纷纷追求个性解
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
一方
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
****
< br>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
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
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
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
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
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
于感官声色之
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
以
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
的话,那末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
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
等,正
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
气和名士风度,决
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王郎
文集》的
主要内
容。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
好娈童,好鲜衣,好
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兼以茶
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兼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
/p>
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
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
衰
。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
诗集》、《有明
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
方
》、《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
《夜航船》、
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
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
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张岱
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
,于此可见。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
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寓于山水:
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
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
旁
,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
物,为庸人埋没
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
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
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
****
之不幸,一至
于此。(《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
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
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
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
八记》的骚体之精髓。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
:“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
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峨眉山》)他比宗元
多了一分自信,多了
一分诙谐。
二、张岱的黍离情结
与前辈小品文作
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满清入主
,
社
稷倾复,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
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
床
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
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
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
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舂米
》)“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
困。”“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扛扶力不加,进咫
还退寸。”(《担
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
始觉”
(《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
< br>息人世。”(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
后历
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
这部二百二十卷
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
崇祯及南明朝史事。诚如清
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
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
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
日。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
之式而凭之者也。”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
< br>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
月,
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
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
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
,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
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
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
烈,犹烧之不失也。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
邪?真而成梦,梦又似
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
者的心情。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
最为集中和深刻。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著述
,
追忆
6
岁时巧对陈继儒
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
列“七不
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
前,真如隔世”。作者
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
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
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以营造自己的
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
福地煞尾
(
《陶庵梦忆·王郎
福地》
)
,是
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
。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
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
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
(《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
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
昧”而已。《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
域遍及会稽、杭州、
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
端午、中
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
/p>
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
目。“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
****
上,应接不
暇。”(金忠淳《陶庵梦忆
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
,如《张氏声
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
、
《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
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
西湖二十年。”晚明官吏之奢华纵欲,可见一斑。奢靡如此,明朝安得不亡。
如《陶庵
梦忆冰山记》,描写该剧演出时,观者数万人。当演到魏党“杖范元
白,逼死裕妃时,观
众怒气忿涌,噤断护惜。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
汹汹崩屋。”反映出民心民意对
阉竖当政的厌恶和气愤。《陶庵梦忆·二十四
桥风月》写二更灯烬,那些“尚待迟客”的
妓女,“或发娇声,唱《擘破玉》
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
语哑哑声中,渐带凄
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
矣。”揭
示了繁华掩盖下的凄惨,强颜欢笑掩盖下的辛酸。总之,“兹编载方言巷咏,<
/p>
嬉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
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佚名
《陶庵梦忆·序》)对张岱的大部分小品,都可作如是观。如在《姚长子墓志
铭》中,他
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
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
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
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
欲全桑梓之乡。”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
的,不是在借旌表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呢?
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
而易见的。在《赠沈歌叙序》中,他盛赞友人沈素先“坚操
劲节,侃侃不挠,
固刀斧所不能磨,三军所不能夺矣。国变之后,寂寞一楼,足不履地,
其忠愤
不减文山,第不遭柴市之惨耳。”他觉得“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
p>
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灭矣。”(《越绝诗小
序》)所以他选辑《越绝诗》和《于越三不朽图》为之作赞作序。为使“忠义
一线不
死于人心”,他编撰《古今义列传》,“自史乘旁及稗官,手自钞集”
(《古今义列传序
》),“十年搜得烈士数百余人,乎自删削,自成一家之
言。”(祁彪佳《义列传序》)
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