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
血
脉
礼
赞
(张氏柱国堂族史)
---
--
柱国堂铁炉张氏宗谱七修圆谱纪实片解说词
第一部分
张姓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
在漫长而
斑斓的历史进程中,<
/p>
姓氏作为血脉延续的标志,
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
< br>绵延不绝。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丰富姓氏文化,创造了数
不胜数的姓氏
。然而,由于岁月的涤荡,大部分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
已经不知所踪,
< br>而张姓却以其庞大的支系遍布于中华大地,
繁衍生息,
传
承血脉。
起源于传
说时代的张姓,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
人口众多的姓氏,现成为遍布全球的
泱泱大族。查阅
2000
年第五次
全国
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张姓人口约为
7800
万,占汉族人口
的
百分之七,为中国第三大姓。
英贤昭万世,族史永流芳。从古至今,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
才
济济,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一长串持续不断,扎
实稳健的巨人足迹,<
/p>
在各个领域涌现了无数优秀代表人物。
古代有外
< br>交家张骞,科学家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名将张飞,诗书家张旭,
政治家张九龄
,道家创始人张道陵,近代有抗日名将张学良,当代有
太空探险家美籍华人张福林,
p>
电影大师张艺谋等等。
他们凭借卓越的
智慧
和辛勤的汗水,
甚至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
坚毅而顽强地描绘家
族神奇壮丽的拓荒蓝图,书写着播迁繁衍的辉煌史诗。
第二部分
柱国堂溯源
柱国堂是张姓大家族几千年延续派衍而形成的无数张姓族群的
一支。
p>
《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
制弓矢
,主祀弧星,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因姓张氏。
乘总序记载:柱国堂鼻祖张钦是汉留侯张良之后,而张良源出
黄帝嫡孙弓正挥公。张钦祖居山西太原,后魏时先祖因任清州刺史,
而迁居清河。
由
于年代烟远,
加上编断简蠹,
以上记载的情况缺乏古文献或文<
/p>
物佐证,
似有传写讹谬之误疑。
而自唐末
历今,
柱国堂家乘诸序详明,
无谕攀附,源流井井,了然可信。
翻开泛黄的家谱
,
一部源远流长的张氏柱国堂家族史渐渐清晰,
而串起这段家族
史的众多人文故事以及底蕴深厚的家族文化,
更会勾
起族人无限
的遐思。
唐昭宗年间
,
江西吉州刺史彭
玕
举兵叛唐,
负固于彭蠡、
会稽地
区。天复二年,公元
p>
902
年,山东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氏,唐
< br>末进士,兵部侍郎张钦(名应宿,字汉弼)承昭讨逆,领清远军节度
使,率部与彭
玕
决战于吉水一带。两战之后,彭
玕<
/p>
败逃,张钦挥兵追
击至永新境内,再败敌于枫冈,彭
玕
遂投靠湖南叛将马殷。马殷觊觎
江南,令彭
玕
退守茶陵高垅,并遣部将谭玄增援彭
玕
p>
,伺机反扑永新
而通道江南。张钦屯兵胜业乡(今江西宁冈县),镇
监永新,与之对
峙。
两年后,
张钦施反
间计,
使马殷反叛集团分裂,
再无力攻击江西,
江西局面得到稳定。
张钦因平叛有功,
诏封为
“开国男上柱国平陆侯”
,
举家留居江西永新定
里。约公元
906
年,张钦卒于任上,与原配合葬
于井冈山市葛田乡树背村金鳌山。
朝廷褒奖张钦的忠义功业,
赐谥号
“德广”。
后裔感钦
公功高德广,立堂号为“柱国堂”,尊钦公为
“柱国堂一世祖”。
张钦生有
忞
p>
、悫、愿、忠、恕
5
子,分别卜基立业,派
衍五大
脉系。三子张愿,荫授
“朝议
大夫”,逢五季之乱,隐居永新东门
中州不仕,成为柱国堂“东里张氏”开基祖。
国
堂
耕读传家
,以诗书名世。后嗣文才武略,衣冠济美,贤俊
p>
豪杰,代不乏人。南渡之初,家族最为显盛,人丁兴旺,分传八十一
房,
以诗书显科、
文章入仕者极多,
簪
缨相继,
第宅栉比,
阡陌纵横,
楼榭相
望,蔚为吉州乡邑之望族。
< br>柱国堂
崇尚忠贞礼义
。
南宋末年
,
元兵大举南侵,
宋军长江防线
全线崩
溃,文武官员纷纷出逃、叛变,朝廷下诏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家祖“学士院检阅”张坦(
字履翁)毅然回乡,号倡乡邻张、谭、颜
等大族倾男充丁,
组建
抗元乡军,
在吉州地区抗元勤王。
宋景炎二年,
公元
1277
年,张坦闻信国公文天祥率王师由梅州出
兵江西,得于都
大捷后,
又以偏师进攻吉州,
< br>便率柱国堂乡军族丁向投元叛军刘
槃
部
< br>发动猛烈进攻,以牵制敌人,接应王师。不料王师攻势受挫,文天祥
兵败退至盾州
。
失去王师接应的乡军被元军团团包围,
只好固守禾川
以待势变。元军派刘
槃
城下劝降,张坦仗剑骂贼
,宁为玉碎。元军劝
降不成,老羞成怒,强力攻城。族丁虽然英勇,杀敌无数,但孤军难
敌元军兵锋,几番血战之后,禾川城破,张坦和全体族丁以身殉国。
刘
槃
叛军和元军为泄禾川之恨,
对
柱国堂进行惨绝人寰的报复,
八十
一房顿成人间地狱,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残垣颓瓦,满目疮痍,男
女老幼几乎一门同难,东里张氏仅有张广翁等数人
偷存性命于榛莽。
张古有男三千壮,禾川一战尽忠魂。
最是长恨贼未灭,庭前子规夜哭人。
柱国堂宗祠和谱牒尽毁于这次浩劫,幸存族人虽然竭力修葺、纂
辑,仍失考诸多,遗恨千古。柱国堂子孙因此痛恨元朝,誓不与之合
作,终元之世,鲜有
入科显仕者。
直至元
朝末期,至正辛巳年,公元
1341
年,柱国堂才有东里张
p>
氏脉系
16
世祖张子美登科元进士,仕任湖
广总督。张子美的独子张
魁辅于公元
1362
< br>年,十六岁时,接踵元进士,明洪武年间仕任茶陵
知州。魁辅于公元
1388
年生独子张文德,明洪武辛未年,公元
13
91
年,魁辅卒于任上,葬于茶陵月形。魁辅逝世时,文德只有三岁,正
逢腊月寒天,
且永新东里至茶陵路途遥远难行,
夫人徐
氏因而未能携
子奔丧。徐氏为此遗憾耿耿。
18
世祖文德,天性纯
孝,通习经史,虽登科甲,官任给事中,
但他不恋爵秩,廉洁旷达,中年致仕后,恣情于
田园山水。当文德公
游历至其父亲曾任职的茶陵县时,
被西乡广
修塘的秀山茂林,
清溪流
泉和淳朴的民风打动,便产生了定居于
此的念头,并告之于母亲。徐
氏夙有与夫合葬心愿,
听儿子这一
说,
欣然决计从江西永新东门中州
举家迁居于茶陵广修塘。
p>
第三部分
铁炉开基
文德公卜居广修塘后,
因子姓殷繁居处稠密,
子孙
遂以武功山下
的铁炉下为中心逐渐环迁析居,
形成柱国堂新的支
流。
后裔建祠堂于
铁炉,尊文德公为铁炉张氏肇祖。
铁炉是片钟灵毓秀的土地,
p>
武功山佳山丽水的造化让张氏家门再
度焕发华光,满庭书香,儒风盈
轩。文德公生有四子:志荣、志清、
志富、志贵,全都秉承家祖笔墨遗风学业有成,相继
出官入仕,各自
辟基立业。
长子志荣(
1409-1457
),始
任陕西咸阳知县,后升任福建兴化
府尹。志荣从广修塘迁往海潭,继而在明正统年间(<
/p>
1436-1449
),
迁于铁炉下创基
拓业,生仲贤。仲贤生儿子法渊(
1463-1538
)、法<
/p>
衡(
1468-1536
)。
法渊生以宸、以文、以正三子。以正无子传后。
以宸为长房祖,生六子,只有一子显富子孙传后。
长房传至
35
世本祯时无子,为延续香火,光绪年间,招安仁县
灵官镇青路村荷树
下二房本文次子渊禄为继,
渊禄过继后没有定
居铁炉下,
仍然留居荷
树下。
以文为二房祖,生显华、显相。二房子孙繁旺,
因祖居地地偏人
稠,后嗣渐渐分而迁徙:
26
< br>世祖崇孔(
1574-1637
)于明崇祯年间迁
徙到安仁县灵官镇青路村荷树下。
28
世祖尚
莲(
1665-1731
)迁居安
仁县
牌楼乡甘棠村竹山组石下垄。
29
世祖德攻(
< br>1693-1779
)迁居安
仁县牌楼乡松林村长子塘。
29
世祖德致(
1699-1748<
/p>
)徙居安仁江东
仙坪上
(族谱如此记载,
据笔者推测可能是承坪乡河东村,
有待考证)
< br>,
后失传。
29
世祖德仪(
p>
1694-1756
)迁居安仁县牌楼乡百叶村枫园,
现只有一脉本濮,居茶陵县城环城路神农殿
77
号。
29
世德星迁居安
仁县牌楼乡甘棠村坑
水,传五代无子,收
35
世本诗公一脉为继。二
房自广修塘迁至铁炉下创基立业
600
余年,子孙繁旺
,析居铁炉、荷
树、长子塘等地,现有鸿丁
400
余人。其中非农业户口
71
人,取得
硕士学位的
2
人,大专以上学历的
36
人,副科级以上干部
3
人。<
/p>
法衡(
1468-1536
)为三房祖,三房后嗣多数失考,文忠兄弟迁
往广东等地,现居铁炉的人数不多。
次子志清(
1411-1469
),州
庠生,是四房先祖。明正统年间(
1
436-1449
)
从茶陵西乡广修塘迁居于安仁县新洲乡攸陂湖鸭洲。
< br>清乾
隆年间(
1736-1795
),
33
世祖兴其迁居于土地河,即今安仁县新洲
乡渡河村。
四房自志清祖迄今传
22
代,
历六百余年,
现有鸿丁
36
人,
其中国家教师
1
人。
三子志富(
1414-1475
),国学生。其子仲侪于明正统年间自广<
/p>
修塘迁徙到安邑彭里界头,今安仁县灵官镇古塘村、官桥村、向荣村
一带,另建分祠,独立谱牒。七修族谱时与铁炉祠合修,立为七房,
现有鸿丁百余。其
中现役军人
1
人,取得大、中专学历的
4
人。
四子志贵(
1426-1478
),官任广西平乐修
仁训导。从广修塘历
海潭迁居枣市镇田家村。
志贵生三子:
p>
仲宣、
仲景、
仲鼎。
鼎生三子:
法源、法泓、法涧。法泓生五子:以祯、以春、以森、以晓、以兰。
志贵祖后嗣唯法泓次子以春、
三子以森有子嗣传后至今,
其他全部失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