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画皮》原著与新版电影的异同

巡山小妖精
996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04: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winter)






论《画皮》原著与新版电影的异同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 巅峰之作,其中的《画皮》作为代表作被翻


拍成影视作品。


20 08


年的新版电影《画皮》作为成功的商业电影却完全颠覆了原著《画

< br>皮》


。将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画皮》


电影和原著在主题、


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的


处理 上均有不同,


原著中存在的道士和异人在电影中被换成了降魔者和流浪武士,

< p>
但二者


不约而同的都存在对“画皮”场景和性活动的描写。


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存在,都为各


自作品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




画皮》原著



新版电影



相同点



不同点



成功原因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 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题材广泛,语言精练,人物


描写细腻、鲜明,寓意深刻。因其独特 的选材角度,充满浓郁的奇幻色彩,一直深受影视


界的青睐。在诸多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的故事中,


《画皮》是最典型的一部作品。且不说


1986


年和


2006


年两版电视剧《聊斋》中《画 皮》的精彩片段,单说电影,


《画皮》就有


三个版本,迄今最受 关注的,莫过于


2008


年由陈嘉上指导的最新版《画皮》


。该影片融合


了港台和内地诸多明星,


并赢 得了两亿多的票房佳绩,


不过,


影片从主题到矛盾冲突再到


人物形象,


都与原著差别很大。


为何二者虽 然有很多的不同却一致受到众人追捧?现将原


著和新版电影的异同进行比较,来一探究竟 。



一、



电影与原著的不同点




《画皮》


电影与原著两者的不同点来说,


电影的爱情 主线同原著的说教主题大相径


庭,


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区别 。


现就从主题、


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将电影和原


著进行比较。



(一)主题不同



《画皮》电影与原著 主题的不同在于:原著《画皮》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旨大意的定


位由清朝末年“对轻率纳 妾者的批判讽刺”转变为当今社会对


“世人正派行事,勿被华丽


外表蒙蔽的警示”


;电影《画皮》则围绕“爱情”展开。



就原著来说,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记载了蒲松龄写作《画皮》时 依据的资料、典


籍:晚清学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六《王树庐芮录·聊斋志异》云:< /p>



《画皮》本之《宣


室志》


(卷一)吴生妾刘氏,又见《鬼董》


(卷一)第四条吴生,殆即一事。






,吴生“纳


妾得虎”一事,说江南吴生游会稽时娶刘氏为妾,后发现她喜欢以小动物和生肉为食,



来美妾是一只凶恶的老虎;


《闲居杂缀》录《潞安志》


“虎变美妇”一则,讲述一虎褪虎皮


变美妇,


留 宿孤馆,


男主人公心生爱慕纳其为妾,


怎想几年后猛虎又披皮化 虎,


咆哮而去。



可见,清代人以“纳 妾得虎”作为《画皮》写作的原型,在他们心中,蒲松龄的《画


皮》主要想表达对男子轻 率纳妾的批判。



当今时代,学者又为《画皮》赋予新的定义, 雷群明的《聊斋写作艺术鉴赏》这样写


道:


< br>《画皮》直到今日,


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告诫我们:


一定要百倍警惕


化装成美女的恶鬼那样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不要被他们 彩绘人皮所迷惑而受骗上


当;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自己行得正,站的直,不能为私情 和贪欲所动,否则难免杀


身之祸。






该文中,


已经没有了对男子轻率纳妾的批判含义,


取而代之为警示世人端正行为,



清本质的意义 。包括李洪武的论文《新版


<


画皮


>< /p>


,只是原著一张皮》中,也将原著主旨定


义为说教警示文。



之所以对原著中心的理解出现转变,


段宗社 在其



<


画皮


>


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一文中


作出分析 :其一,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社会革命、新旧斗争成为二


十世纪中 国主流思想意识,对《画皮》的理解将善恶斗争的主题凸现出来;其二,当今社


会不再存 有一夫多妻制度,


纳妾问题被随之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将现实社 会的特点孕育到


对文章的理解中。



综 上所述,不论是清朝末年的纳妾观点,还是当今社会的警示作用,原著《画皮》都



2


在相应的时代给读者提点,读者从中得到共鸣和启发,这也 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



再说电影,导演陈嘉上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说,他的《画皮》是“用爱情包装了一个鬼


故事”


。影片 以江都都尉王生、王妻佩蓉和九霄美狐小唯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这条爱情


纠葛的主线以 小唯闯入王生夫妇的幸福婚姻为始,


以小唯的放弃和退出、


王生 夫妇的婚姻


复归温馨平静作终,


其间的情节曲折有致,


人物内心和人物之间的矛盾错综交织,


但这条


爱 情主线始终清晰可循,


使故事给人以一气呵成、


酣畅淋漓之感。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一


定程度上也折射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婚姻 爱情问题。



时至今日,社会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制作影片更多倾向迎合观众,获取利


润。 影片《画皮》主旨倾向的改变正是体现了当代商业电影的特点:对人物、情节作平面


化处 理,能消除观众的理解障碍,更容易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获取票房。新版《画皮》


虽然 摒弃了原著说理性主旨,


欠缺内涵深度,


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


很好的满足了观众观


看影片的心理需求,保证票房推动经济,亦 是成功之作。



(二)矛盾冲突不同



《画皮》电影与原著矛盾冲突的不同在于:原著《画皮》将矛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


分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书生和恶鬼,


第二部分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异人和 王夫人;


而影片


《画


皮》就是一场爱情 冲突。



从原著来看,


《聊斋志异选评 》中将《画皮》的矛盾冲突根据原文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除鬼”

,矛盾冲突体现在“妖(丑恶)


”与“美(人)


”之对,寓 意就是当今所谓的


“现象”和“本质”之对,王生因为贪恋美色被美的外表迷惑,不知美 人的内在本质乃是


丑陋的恶鬼,


道士除鬼,

画皮后的本质显露无疑,


“妖”



“美”


不分形成


“外”


不符

< p>
“内”


的矛盾。第二部分“救生”




冲突在王夫人和异人之间展开,涉及的是“因”与“果”之


对,王夫人为了解王生种下的“因”


,忍受了异人侮辱谩骂的“果”

< p>
。两部分冲突很好的连


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合理,并别出心裁的说明作 者心意。



从电影来看,影片整体就是一场复杂的爱情冲突。电 影的重心放在了爱情纠葛上面,


妖爱人,人爱妖,妖爱妖,人爱人;妖为妖死,妖为人死 ,人为人死,人为妖死


......


看似复杂的冲突,其实都是 围绕一个“爱”字展开,虽然表面上容易被多角恋迷惑,


但抽


丝 剥茧,


“爱”始终贯穿影片,算是为中心的突出下足了功夫。




3


(三)人物形象处理不同



蒲松龄的《 画皮》原著中主要有王生、王妻、狞鬼、道士、疯乞者,蒲松龄在简短的


篇幅内以凝练传 神的语言将这些人物刻画得异常鲜活。与蒲松龄的小说原著相比,


2008


版电影《画皮》中保留了王生、王妻这两个主要人物,原著中害人的狞鬼被换做了狐妖,


删去了道士和异人乞丐形象,降魔者和侠士取而代之。



⒈落魄书生变身英勇将军



在《聊斋志 异》整部小说中,书生是蒲松龄描写的典型人物,富有才气,怀才不遇,


欲成功名,


又好色胆小。


这普遍典型的书生形象可以说和蒲松龄本身的生活环境 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


《中国文学史》中介绍了蒲松龄的生活背 景:蒲松龄家道中落,一生勤于攻


读,


但直到年逾古稀才取得了 个岁贡生的科名,


就是这样一个科场失意,


现实生活缺憾却


又不断在科举道路上挣扎的现实,


促使他把自己的生活写照搬进书中 ,


也就成就了典型的


书生形象。原著《画皮》中,王生的形象相 对于书中其他书生来说,又有突破,为了突显


中心思想“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


,蒲松龄


特意将王生好色懦弱刻画的颇为深刻。


王生遇到美丽 女郎后,


待得知该女子是某户人家逃


出来的“小妾”以后,便心 生怜爱,将其藏匿于自己书斋当中,


“乃与寝合”


。当无名道士


告诉他邪气萦绕时,


他却置若罔闻。


发 现女郎真为女鬼以后,


又开始害怕,


请求道士帮忙。

< p>
可见,书中的王生好色却又懦弱。



电影中,为迎 合当今观众,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做足功夫,


《画皮》中的打斗场面随处

< br>可见。


为了使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出现的自然,


符合本意,


故将王生定位成英勇无敌的军官,


这样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的打戏 便不显突兀。陈坤扮演的王生不仅武艺超群而且重情重义,


尽管王生心底里对小唯动了真 情并几次与小唯一同入梦,


但每次梦醒之后王生内心都充满


惊恐 与不安,


尤其到了影片的结尾,


王生对妻子的忠诚更表现得淋漓 尽致,


面对小唯的示


爱断然拒绝,陪妻同死,完全体现出了一个 男人对妻子的保护和尊敬。



原著中的王生,

< br>以好色懦弱的书生形象出现,


一方面是作者自身书生情结的思想倾注,

< p>
另一原因是为了强化文章主题,


批判盲目纳妾的行为,

警示世人正派做人;


影片中的王生


对爱情的忠贞紧扣“唯爱 ”主题,为圆满结局埋下伏笔,并且,其理智的忠贞和内心蠢蠢


欲动对小唯的爱恋,增加 了角色的内心矛盾,作为影片的主角,


是一个立体化的人物,




4


影片添了色彩,并给观众心灵上的冲击。



⒉凶残女鬼变身柔情狐妖



《画皮》原 著中,女鬼的性格表现单一,就是一个吃人心披人皮的鬼,凶残且狡猾。


之所以将女鬼塑 造成这样一个纯负面的形象,是为突出原著主题。



在电影中, 周迅饰演的小唯从女鬼变身成为“九霄美狐”


。从古至今,狐妖大都是姿


色出众,聪颖过人。


《封神演义》里的苏妲己被狐妖缠身,于是凭借美貌和智慧 勾引商纣


王以至亡国;


《辛十四娘》中的狐妖辛十四娘不仅美丽 聪颖,而且善解人意,帮助冯生脱


离险境。这些狐妖,不论本质好与坏,无一例外都是美 丽诱人的。所以,电影将恶鬼变成


狐妖,主要用意在于可以顺利表现小唯的诱人,从而迷 惑王生,


扰乱佩蓉的心绪,让这段


复杂的爱情故事更立体生动。 小唯继承了《聊斋志异》原著中狐妖的聪颖伶俐,在众人面


前识大体,对王生体贴入微,


正是这种狐妖的特质,让王生内心产生了波动,内心对她产


生爱 意;


但小唯同样继承了


《画皮》


中恶鬼 吃人心的本质,


所以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相比原著,上升 成为主角,形象突出。



所以说,


原著 中的恶鬼作为引出主题的配角,


形象单一但是简洁明了的道出本质;


影中小唯是为爱而活的妖,


她的爱起初自私无望,


为爱用尽手段,最终又因爱而放弃。



只狐妖 也因为她最终为爱做出的选择冲淡了观者对她的厌憎,博取了大家的眼泪。




⒊无名道士变身热血女侠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产生以后,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


风民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著中,蒲松龄擅用道士这一形象人物,如《聂小


倩》中的燕赤霞,如《崂山道士》中的崂山道士,当然还有《画皮》里面的无名道士。他


们都表现出了道士高强的法术。在《画皮》原著中,无名道士是一个友善,乐于助人,法


术高强的人,虽然和王生素昧平生,但是一旦看到王生“邪气萦绕”


,便立刻 提醒,并当


王生前来求救时,


没有因为之前王生的不屑一顾怀恨 在心,


而是赠与蝇拂。


原著中道士存


在 的重要一点便是:通过其神通广大的法术,抓到了人面兽心的恶鬼,以此表明:


“明明< /p>


妖也而以为美。



在电影当中,


无名道士变身成为孙俪饰演的降魔者夏冰,


性 格豪爽,


并萌生了对流浪


武士庞勇的爱意。电影里面的降魔者, 表现出纯真的性格,


给人涉世未深之感,单凭一段



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