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北三省三校一模语文考试作文解读及范文
-
2020
年东北三省三校一模语文考试作文解读及范文
< br>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
< br>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
文为代表的
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
“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
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
1920
年来到北
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
他预言中
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
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
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
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
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
写一篇演
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
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倡
议。
2.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
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
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切
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p>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作文分析】本作文题综合了去年新课标
I
本题是
任务驱动型
材料作文。材料通过
余秋雨的认识指出了
中华文
化的源远流长
,而用罗素的认识则引发我们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进
行反思——即
如何才能“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创造伟大的新文明”
。
而驱动任务非常明确,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主题限制,所以考生并不容
易写跑题,但
是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文体上的要求。
先科普一下罗素那段素材的时代背景
:
1920
年罗素的系列演讲主题是“
Far east iss
ues
(远东问题)
”,其
中对于中国
和日本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内容主要包括:
①
日本一定会因为继续成长的需要而
侵略中国,而且会侵略整
个亚洲,甚至将会把美国卷入战争而因此失败。
②
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弃一切
传统价值,走向极端暴力
式的革命,而且中国会因为极端暴力革命而衍生出非常暴虐
p>
的文化。
③
中国将
在一段时间后认识到暴力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与
和平。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中国会重
新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文
明的优点结合起来,届时,将会创造人类历史上一次很伟大
的文明。
他为什么会说中国人会放弃传统价值呢?
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两年里,看到了那个时候的两个问题:
①
外国的欺负
②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太大。
③
而他又把这些问题归结于传统文化
中的一些阶级主张,认为
这些落后的东西将会阻碍中国发展,所以中国的文化想要变
p>
得更强,需要
放弃这些不良的传统并结合部分西方优秀文
化
。
这个主张,在罗素后来的《中国人的文化问题》中同样可
以找到影子:“我相信,假若中
国人能自由地从我们西方吸收他
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
响,
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
发展,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优点珠联璧合的
灿
烂
成
果
!
”
这
就
是
题
p>
干
里
所
谓
的
“
另
外
一
次
很
伟
< br>大
的
文
明”。
< br>
事实上,
我们今天也正在走
这样一条“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的路,罗素的预言某种意义上
来说是相对准确的,所以与其说
他是在肯定或否定中国文化,
不
妨说他是在给传承中华文化提
出了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案
。
在“写作指导
03.1<
/p>
”里面告诉过大家,文化类题材需要积累
美学、传承、自信、历史
虚无主义、载体、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开放包容
等方面的素材,
你看,这道题考的就是文化传承与文
化自信,只是好可惜鸭,我们还没有推出文化类素材
,一模就
考了。
1
任务一
:写一篇
p>
演讲稿
,向来你校参观的
外国中学生介绍中
华文化
的特殊生命力
。
注意点①:这是一篇
演讲稿
!注意格式
,有标题(可写可不写)、称呼、
开头问候、文末升华,
无落款
。
注意点②:目的
是向
外国中学生
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不是单纯
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的时候最好可以加入一些与西方
文
化的
对比
,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但注意
不要踩一捧一
。
注意点③:
演讲稿的特点是感染力强,
所以可以
适当削弱一部分议论性
,
让文
采更好一些,更有
语势
(这就意味着可以多用一些读起来朗朗上
口
的排比句)。
【作文素材】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1.
事
业
文
章
随
身
销
毁
,
而
精
< br>神
万
古
如
斯。
——《菜根谭》
[
释义
]
事业和文章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
,但精神万古长存。
2.
< br>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是没有信仰的。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
是我们自己的
文字与历史。
——《国家宝藏》
3.
文
化
看<
/p>
上
去
无
形
无
声
,
却
决
定
了
我
们
的
社
会
从
哪
里
来
,
到
哪
里
去。
——柴静
4.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冯骥才
[
p>
释义
]
岁月悄然流逝,
仿佛是一个失忆者,
但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传承千
古的文化
,比如贺兰山岩画(这是“石”的本义,但还可以指一切形式的文
化)。
5.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
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
——龙应台
2
任务二
:写一份
倡议书
,向
全校师生
发出
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p>
的倡议。
注意点①:这是一篇
倡议书
!注意格式,有标题、称呼、开头问候、背
景交代、倡议内容(怎么做,为什么)、落款(
先名后日期
)
。
注意点②:本任务是
基于题干两则
素材
的,所以写作的时候不要偏离主
线,你可以先肯定中华文化
的特殊生命力,再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和
发扬,
最后论证我们
怎么做
(这个地方最好提到我们要结合东西方文化)
。
注意点③:倡议书应当表述明确直接,同时要明确给出做事的价值与意
义,
不能空谈我们要怎么做
。
【作文素材】文化传承
1.
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
话”
——《寻找手艺》
2.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
—《诗经》
[
释义
]
< br>周虽
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
3.
传统的精神、思想和核心价值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获得新的内容和
p>
形式。
——钱逊
4.
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
涂改。
——龙应台
5.
没
p>
有
传
统
,
就
没
有
文
明
;
但
没
< br>有
对
传
统
的
缓
慢
淘
汰
,
就
没
有
p>
进
步。
——勒庞《乌合之众》
3
任务三
:写一封
< br>信
,向某位
政要或长者
讲述你对
“
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
伟大新文明
”
的
建议与思考
。
注意点①:这是一封
信
!注意格式,有称呼、问候、正文、
此致敬礼(
此
致空两格,敬礼顶格
)、
落款(
先名后日期
)。
注意点②:你是写给政要或长者的,语言应当
严肃礼貌,议论深刻
。写
成纯议论文较好,避免写成议论性散文,减少那些诗意化的内容,要点
明确。侧重于写“为什么”的部分。比如:
【作文素材】中西方文化交融
1.<
/p>
过去文化的中除了瑰宝以外,还包含着许多我们应该予以抛弃和剔除
的形形色色的糟粕。
——卢那察尔斯基
2.
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
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新华社
评论员文章。
3.
江
河
之
水
,
非
一
< br>源
之
水
也
;
千
镒
之
裘
,
非
一
狐
p>
之
白
也。
——《墨子·亲士》
[
释义
]
长江黄河的水不是只有一个源头,
千金的裘也不是只有一股狐狸的
腋毛做成。
【例文】
海纳百川,卑以自牧
——关于中华文化特殊生命力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
好!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振华中学,来感受中华文化别具一
格的魅力。我是振华中学的
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在此发言,我的演讲
题目是《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希望我挂一
漏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
中华文化以及其特殊的生命力有初步的了解。
< br>
关于中华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
:“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
总在。”此言得之。
在浩瀚无垠的岁月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过许多次繁华盛世,
也历经许多次烽烟浩劫。上下五千年间,炎黄子孙将文化的薪火代代相
传,从诗词歌赋
,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教合流,浩如
烟海的书籍里,沉淀了无尽的日落
月升与朝代更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
中,有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或败给战争,或败给时间
,或败给自己。而
中华文化却在无数次灾难面前愈发坚韧、强大,甚至以兼容并包的姿态
,
将灾难谱成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中华文化何以如此坚韧,任凭岁月的千磨万击依旧岿然?其原因有
很多,
我想,排在首位的原因当是包容并蓄的内核,犹如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至柔方能至刚。<
/p>
国家有境,而文化无
疆。虽然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始终在微笑
着容纳各种外来文化。战国
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百家诸子在此激烈争辩,众
多学派犹
如漫天星斗熠熠生辉。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中国第一座寺庙—
—洛阳白马寺建成开始,佛教便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以至后来形成
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画面。沧海不涓细流,中华
文化以海纳百川
的姿态包容天地万象,方能古老而不失鲜活。
其次,这得益于炎黄子孙血脉里的坚毅与风骨。“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如是说。这是千
古以来多少读书人的立身准则,文
明的血脉得以传承,离不开那些为国
为民付诸终生的仁人志士。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北大
、清华、南开三所
学校在炮火烽烟中跋涉万里,先是迁至长沙,而后又迁至昆明。三所学
校组建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刚毅坚卓”为校训,
任凭耳边炮火
轰鸣,
依然
坚持将文化的火炬传承下来。他们,便是鲁迅先生所
说的“中国的脊梁”。
艰难苦恨磨砺了中华儿女的心性,那些不曾打倒我们的,都让我们
更加
强大起来。
兼
容并蓄的内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毅风骨成就了中华
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中国
人从未因此而得意自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训诫始终铭刻于华夏儿女之心。《周
易·谦卦》有云:“谦谦君子,卑以
自牧。”中国人有傲骨,更懂得谦卑。正因如此,中
华文明才愈发璀璨生
辉,得以穿越千年岁月明照万古人间。
我相信,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千秋流转,万
代传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万物和,文化生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
大家好!
之前听闻各位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想必各位一定对维持其繁荣
至今的
特殊生命力抱有好奇。
纵观其长寿历史,
与万物之“和”总是斑
斓历
史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