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伊川易传-宋-程颐2-卷二
-
4-
伊川易传
-
宋
p>
-
程颐
>
2-
卷二
卷二
○周易上经△□艮下坤上
(
p>
《谦》
,
《序卦》
: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其
有既大,不可至于盈满,必在谦损,故大有之后,受之以谦
也。为卦,坤上艮下,地中
有山也。地体卑下,山,高大之
物,而居地之下,谦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
谦
之义也。
)
谦:亨,君子有终。
(谦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
谓之谦。人以谦巽自
处,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终,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
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
自卑而人益尊
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在
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慕于谦
,亦不能安行而
固守,不能有终也。
)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济当
为际。
此明谦而能亨之义。
天之道,
以
其气下际,
故能化育万物,其道光明。下际谓下交也。地之道,以其处
< br>卑,所以其气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
天道亏
盈而益谦,
(以天行而言,盈者则亏,谦者则益,
日月阴阳是也
。
)地道变盈而流谦,
(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
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
)
鬼神害盈而福谦,
(鬼神谓造化之迹。盈满者祸害之
,谦损者福祐之,凡
过而损,不足而益者,皆是也。
)人道恶盈
而好谦。
(人情疾恶于盈满,而好与于谦巽也。谦者人之至德,
故圣人详言,所以戒盈而劝谦也。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终也。
(谦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显。自处虽卑屈,而其
德实高不可加尚,是不可逾也。君子至诚于谦,恒而不变,
有终也,故
尊光。
)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
寡,称物平施。
(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
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
蕴其崇高也
。若言崇高蕴于卑下之中,则文理不顺。诸象皆
然,
观文可见。
君子以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君子观谦
之象,
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
不及之义;以施于事,则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
以均其施与,使得其平也。
)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
以柔顺处谦,又居一卦之下,为自处卑下之至,
谦而又谦也,故曰谦谦。能如是者,君子
也。自处至谦,众
所共与也,虽用涉险难,亦无患害,况居平易乎?何所不吉
也?初处谦而以柔居下,得无过于谦乎?曰:柔居下,乃其
常也,但见其谦
之至,故为谦谦,未见其失也。
)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谦,谦之至也。谓君子以谦卑
之道自牧也。自牧,
自处也。
《诗》云:
“自牧归荑。
”
)六二,鸣谦,贞吉。
(
二以柔顺居中,是为谦德积于中。谦德充积于中,故
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
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
也,故云贞吉。凡贞吉,有为贞且吉者,有为得贞则吉者,
六二之贞吉,所自有也。
)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
发于声音,中心所自
得也,非勉为之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
终,吉。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位,为
下之上,
是上为君所任,
下为众所从,
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
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身当天
下之大任,
上奉幼弱之主,
谦恭自牧,
夔夔如畏然,
可谓有劳而能谦矣。
既能劳谦,又须君子行之有终
,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
情。
平时能谦,
< br>固已鲜矣,
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
勉而为之,
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
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行,故久
而不变,乃所谓有
终,
有终则吉也。
九
三以刚居正,
能终者也。
此爻之德最盛,
故象辞特重。
)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能劳谦之君子,万民所尊服也。
《系辞》云:
“劳而不
伐,有功而不德
,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
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有劳而不自矜伐,
有功而不自以为德,
是其
德弘厚之至也。
言以其功劳而自谦,
以下于人也。德言盛,礼言
恭。以其德言之,则至盛,以其
自处之礼言之,则至恭,此所谓谦也。夫谦也者,谓致恭
以
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
满
而不溢,是以能终吉也。夫君子履谦,乃其常行,非为保
其位而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
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
谦之道如此。如言为善有令名,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也哉?<
/p>
亦言其令名者,为善之故也。
)
六四,
无不利
?
谦。
(四居
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九三
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
其上,当恭畏以奉
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施为,无所不利于
?
谦
也。
?
< br>,施布之象,如人手之
?
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
/p>
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
)
《象》
曰:无不利
?
谦,不违则也。
(凡人
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
伐是也。唯四以处近君之地,据劳臣之上
,故凡所动作,靡
不利于施谦,如是然后中于法则,故曰不违则也,谓得其宜
也。
)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富者
众之所归,唯财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执
谦顺以接于下,
众所归也,
故不富而能有其邻也。
邻,
近也。
不富而得人之亲也,为人君而持谦顺,天下所归心也。然君
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
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
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
五之谦柔,当防于过,故发此义。
)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征其文德谦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
所不能服,而不用威
武,
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
谦之过也。
上六,
鸣谦,
利用行师,征邑国。
(六以柔处柔,顺之极,又处谦之极,极乎谦者也。以
极谦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谦之志,故至发于声音;又柔处谦
之极,亦必
见于声色,故曰鸣谦。虽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
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须刚柔相济。上,
谦之极也,至于大
甚,则反为过矣。故利在以刚武自治。邑国,己之私有。行
师,谓用刚武。征邑国,谓自治其私。
)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谦极
而居上,
欲谦之志未得,
故不胜其切,
至于鸣也。
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
< br>邑国也。
)△□坤下震上
(
《豫》
,
《序卦》
: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承
二卦之义而为次也,有既
大而能谦,则有豫乐也。豫者,安
和悦乐之义。为卦,震上坤下,顺动之象。动而和顺,
是以
豫也。九四为动之主,上下群阴所共应也,坤又承之以顺,
是以动而上下顺应,故为和豫之义。以二象言之,雷出于地
上。
阳始潜闭于地中,
及其动而出地,
奋发其声,
< br>通畅和豫,
故为豫也。
)
豫:利建侯行师。
(豫,顺而动也。豫之义,所利在
于建侯行师。夫建侯
树屏,所以共安天下,诸侯和顺则万民悦服,兵师之兴,众
心和悦,则顺从而有功,故悦豫之道,利于建侯行师也。又
上动而下顺,
诸侯从王,师众顺令之象。君万邦,聚大众,
非和悦不能使之服从也。
< br>)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刚应
,谓四为群阴所应,刚得众应也。志行,谓阳志
上行,动而上下顺从,其志得行也。顺以
动豫,震动而坤顺
为动而顺理,顺理而动又为动而众顺,所以豫也。
)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以豫
顺而动,则天地如之而弗违,况建侯行师,岂有
不顺乎?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
已。大人所以先天
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
)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
刑罚清而民服。
(复详言顺动之道。天地之运,以其顺动,所以日月之
度不过差,四时之行不
愆忒;圣人以顺动,故经正而民兴于
善,刑罚清简而万民服也。
)豫之时义大矣哉!
(既言豫顺之道矣,然其旨味渊永,言尽而意有余也,
故复赞之云:
“豫之时义大矣哉!
”欲人研味
其理,优柔涵泳
而识之也。时义,谓豫之时义。诸卦之时与义用大者,皆赞
其大矣哉,
《豫》以下十一卦是也。
《豫》
、
《遁》
、
《后》
p>
、
《旅》
言时义,
《坎》
、
《暌》
、
《蹇》言时用,
《颐》
、
《大过》
、
《解》
、
《
革》言时,各以其大者也。
)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
作乐崇德,殷荐之上
帝,以配祖考。
(雷者,
阳气奋发,
阴阳相薄而成声也。
阳始潜闭地中,
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畅和豫,故为
豫也。坤顺震发,和
顺积中而发于声,乐之象也。先王观雷
出地而奋,和畅发于声之象,作声乐以褒崇功德,
其殷盛至
于荐之上帝,推配之以祖考。殷,盛也。礼有殷奠,谓盛也。
< br>荐上帝,配祖考,盛之至也。
)
初六,鸣豫,凶。
(初六以阴柔居下,四豫之主也,
而应之,是不中正之
小人处豫,而为上所宠,其志意满极,不胜其豫,至发于声
音,轻浅如是,必至于凶也。鸣,发于声也。
)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云初六,谓其以阴柔处下,而志
意穷极,不胜其豫,
至于鸣也,必骄肆而致凶矣。
)六二,介于
石,不终日,贞
吉。
(逸豫之道,放则失正,故豫之诸
爻,多不得正,才与
时合也。唯六二一爻处中正,又无应,为自守之象。当豫之
时,
独能以中正自守,
可谓特立之操,
是其节介如石之坚也。
介于石,其介如石也。人之于豫乐,心悦之,故迟
迟遂至于
耽恋不能已也。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
终日,
故贞正而吉也。
处豫不可安且久也,
久则溺矣。
如二,
可谓见几而作者也。
夫子因二之见几,
而极言知几之道,
曰:
“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
动之微、吉之先见
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
曰:
< br>‘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
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夫见事之几
微者
,其神妙矣乎!君子上交不至于谄,下交不至于渎者,
盖知几也。不知几,则至于过而不
已。交于上以恭巽,故过
则为谄;交于下以和易,故过则为渎。君子见于几微,故不
p>
至于过也。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
者也。独
言吉者,见之于先,岂复至有凶也?君子明哲,见
事之几微,故能其介如石,其守既坚,
则不惑而明,见几而
动,岂俟终日也?断,别也。其判别可见矣。微与彰,柔与
刚,相对者也。君子见微则知彰矣,见柔则知刚矣,知几如
是,众所仰也
,故赞之曰“万夫之望”
。
)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能不终日而贞且吉者,以有中正
之德也。中正故其守
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处豫之道,为教之意深
矣。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三
阴而居阳,不中不正之人也。以不中正而处豫,
动皆有悔。盱,上视也。上瞻望于四,则
以不中正不为四所
取,故有悔也。四,豫之主,与之切近,苟迟迟而不前,则
见弃绝,
亦有悔也。
盖处身不正,
进退皆有悔吝。
当如之何?
在正身而已。君子处己有道
,以礼制心,虽处豫时,不失中
正,故无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