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

萌到你眼炸
615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15: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串的组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





1

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教材分析



< br>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


千年来创造了灿烂 的中华文化,


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


完整的礼仪


规范。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


的故事帮 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



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 生,


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


本课的内容有


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


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

< br>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



1.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


本单元主题



2.


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 德为首,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


、教师范读。



1




2


、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


、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1.


引导学生读



“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



的故事



2.


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



四、知行合一



1.


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


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2


课《勿 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 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


晋朝陈寿的《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 容,强调


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 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


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重难点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背诵《


1




1.



2.


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



2.



齐读课题






1.



学生自由朗读



2.



学生展示朗读






1.



学生自读故




二、


朗读句子



1.



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



3




2.


< /p>


明确出处,学习古语今说明确意思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收获和


启 发





1.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说自己的看法




三、


明道喻理



1.



引导学生读“刘备劝子”的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



2.



思考有什么收获



3.



读诗句




四、


知行合一



1.



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



结合生活,说说生活中的小事



作业



熟练背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板书设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坏事



善:好事




4






3




满招损



谦受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


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 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


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 p>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谦,敬 也。从言兼声。”言为


心声,言语不自满,有而不居,足以见恭敬推让之实,故谦从言。


“兼”,为两者互合之意,尊重人而谦退自处者,人亦以此相遇而


互敬重,故“谦”从兼声。



亘古以来谦虚、谦让即为传统的美德。《易经》中有一卦,名


曰“谦”,是专门讲说 “谦”的道理的,大意是说:天的道理,凡


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 他得到益处。地的道


理,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 /p>


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


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


他受福。人的道理,都 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具


备谦虚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处 卑位,人们也难以凌


越。君子靠着它能永远得到好结果。


[



1]


《谦》卦还说:“谦谦君子,卑 以自牧。”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自


甘卑下,克己养谦,以“谦”来约束自己。《史记·乐 书》中也说


“君子以谦退为礼”。由此可见,谦虚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美德。



5




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


便更知道“ 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友


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 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


称为谦德。



谦虚乃是发于心而行于外,不是靠做样子做出来的。并不是出于礼


貌,而是出于 内心的真实感情。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才甘为人下,


并且从别人的长处中学习有益的东 西,从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孔子曾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


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 点。


[



2]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见人之善就学,是谦虚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


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 戒,反省自己。这样,无论


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明朝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讲过这样几个故事,以证谦德之


种种益处。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 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


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 我告


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


怎样能看出来呢?



6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 ,有


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

< br>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


到人家毁谤他而 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


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 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


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


和顺,一点也 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他有一


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 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


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 他说:


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这


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


后来冯开之果 然真的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 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


人,后来又考会试,却多次不中。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


裕峰随同他父亲上任。裕峰非常羡慕嘉善县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


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哪晓得这位钱先生,竟然拿起笔来,把他的


文章都涂掉了。裕峰 不但不发火,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把自己文章


的缺失改了。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 是少有,到了第二年,


裕峰就考中了。”



7




* * * * * * * * *


[


1]


《易经》原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

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


终也。”



[



2]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论语·述而》)。









4


课最高的操守“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学,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点评】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当中,谁最爱好学习呢?”孔子


答道:“只有一个名叫颜回的,是最好学的人。他不迁怒别人,相同


的 错误不会犯第二次,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了,


没听说过谁是好


学的了。”



8









这里


,


孔老夫子对颜回的早早离开人世,表 示了极大的惋


惜。


他认为继承学问道统的是颜回,


颜回没有帝王之才,


但却有师道


的风范。颜回足为人 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表现呢?“不迁怒,不贰


过。


”但是“不幸 短命死矣”。


可惜他已经死了。


“今也则亡”现在


没有了。


“未闻好学者也。


”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


从这段话可以


证明


----


学问并不是专门指文学知识。








“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大概我们大家一辈子都恐


怕做不到。


孔子认为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外,


没有第二个人了。

< p>
凡是


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人。都容易犯这六个字的错误。









“迁怒 ”就是乱发脾气,尤其是莫名其妙的给人一阵训


斥,


让受训者不 知其所以。


举个例子来说,


我们最容易迁怒的是自己

< p>
的家人。


你上班在外前受了老板的气回家来,


妻子 好心前来问好:


“今


天咋回来的这么晚?”于是对妻子说:


“你走远一点,


少来烦我。



儿子在外面受了别人的欺负,


回家来给父母找茬,


家 里的饭菜这也做


得不对,那也做得不对。这就是迁怒。其实他不是骂妻子,儿子不是


嫌父母。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只好回家来撒野。









我们还会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单 位你去找领导谈事,


刚进门还没说啥就遭到一通批评:


“你不好 好上班,


成天乱跑,






原来这位领导上午有件事没有办好,

< p>
或者妻子打来电话唠叨了半天家


务,他正在烦心,你恰好去了他的办公室, 自然你就要挨骂了,这就


是迁怒。


这就涉及到人生的修养,


一点事不高兴,


脾气就发到不相干


9




的人身上,


不能反省自讼。


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最容易犯迁怒别人的


事。








第二点最难做到的是“不贰过”。 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


过错,第二次又接着犯。等于一个戒烟的人,这次抽了,下次下决 心


不抽,可是别人给了一支好烟,又接着抽起来了。再犯同样的过错,

< br>这就是“贰过。


”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


不 贰过。


”这


六个字,人们真能做到如此,不是圣人,也算是贤人 了。人若真能修


养到“不迁怒,


不贰过。


”那真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在此再三的


赞扬颜回,是有它 的道理的。这里有牵扯到人类的“行为”哲学。








譬如我们常说的“怨天尤人”,就是迁怒的一个例子。从


古自今一个 人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就怨天,


这是最普通的了。


说到“怨


天”韩愈有几句名言:


人“穷极则呼天,< /p>


痛及则呼父母。


”这是自然


现象。


司马迁在


《史记》


里写到对屈原


《离骚》


的评价时也讲过:


“夫

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


尝不呼天也;< /p>


疾痛惨澹,


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里所说 的“穷”是指


一件事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就叫“穷”。


所谓穷途末路。


此时就会


情不自禁的感叹:“ ;老天,老天,你睁开眼!,,,。”身心受到


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就脱口而出:“我 的妈哟!、、、。”这是一


种人性的自然反应。


人到无可奈何的 时候,


心理上就逃避现实,


认为


这是上 天带来的不幸。


“尤人”就是埋怨别人、


诿过于他人,


反正是


“我没有错”。


民间流行一首诗歌:


“作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


10




要寒。


行 人望晴农盼雨,


采桑娘子要阴天。


”天该满足哪一位呢?作


天都这样难,何况做人,则更难了。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


怨,总是难免的。尤其是做领导的人,受人物议,更是必然。但不能


把这种埋怨转嫁给他 人,让他人替你受过。老子说:“人法地、地法


天,


天法道,< /p>


道法自然”这句话要求我们要有效法天地的广大包容的


气度。这样 才能用:“不迁怒,不贰过。”君子最高的操守,来约束


我们自己,尽量在生活中少走弯 路





5< /p>


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备课详案



教学课题

< br>: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懂得时间的可贵,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 br>[


能力


]


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 际,制定并发展一些具体实用的学


习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学习生活。


[


知识


]

学会科学地安排可利用的时间,


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


完< /p>


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


:如何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学程序设计



课件


1


:课前听歌曲《童年》创设轻松学习氛围。



课件


2


< p>
出示课题: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第四课



工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师引入:进入初中之前,同学们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11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科 学的,


有的同学常常事倍功半,



致影 响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非常有必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


能力。



出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师:什么是学习方法呢?看课本



生:读



学习方法有狭义的学习方法,广义的学习方法。



狭义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有四个方面。今天我们来探讨第一个方面



课件


3


:课题: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p>



课件


4


:听歌 曲《童年》



师:歌词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 句话说明了时间有


什么重要性。



生: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无价之宝,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换不来已


经逝去的时间。



课件


5


:名言赏析:



时 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


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p>



——赫胥黎





这句名言给你的启示。



生:


时间是公正的。


但是,

< p>
同样的时间对于珍惜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


人其意义却非常不同。

< p>


课件


6


:总结:时间的 重要性。



师:要珍惜时间。



生:


查找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课上交流


体验和感悟人生的短暂、



间的宝贵,形成 珍惜时间的意识。



师:


在我们的学习 和生活中有许多做法没有做到珍惜时间。


下面看小


1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