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全套文本资料
-
.
《老人言》全文
1
、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
/p>
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
2
、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
自当之
,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
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
3
、太公曰:
“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
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
人之患,济人之
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
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乐生而恶死,好得
而归利。能生利者
,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
4
、太公曰: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
/p>
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
5
、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
/p>
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6
、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7
、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
/p>
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害民
者有罪
,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
8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
多党者进,
p>
少党者退,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
忠臣死于
无罪,
.
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9
、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
/p>
三宝者,大农、大工、大商。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10
、太公曰:
“义胜欲则昌,欲胜
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
胜敬则灭。故义胜怠者王,怠胜敬者亡。
”
11
、无伦常,无贵贱之礼,
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
者富,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称衡
,
此国之大妖也。
12
、太公曰:
“吏暴虐,残贼、败法、乱行,而上下不觉,
< br>此亡国之时也。夫上好货,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其乱至
矣。
< br>”
13
、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14
、太公曰:
“天下有粟,圣人食
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
天下有物,圣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
/p>
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
15
、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
16
、不好生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
/p>
与而好夺,
不好赏而好罚;
妾媵为政,<
/p>
内外相疑,
君臣不和;
拓人田宅以为台观
,发人丘墓以为苑囿,仆媵衣文绣,禽兽
犬马与人同食,而万民糟糠不厌,裘褐不完;其
上不知而重
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
< br>无功而爵,无德而贵;专恣倡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
.
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用邪佞。此亡国之君治国也。
17
、太公曰:
“一言与身相终者,
内宽而外仁者也;再言与
天地相永者,
是言行相副,
若天地无私也;
三言为诸侯雄者,
是敬贤用谏,谦
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
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
天下无穷者,
通于否泰,顺时容养也。
”
18
、武王问尚父:
“五帝之戒
可闻乎。
”尚父曰:
“黄帝之时
戒曰:
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
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
冰;禹之居民上,栗栗
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
”王曰:
“寡人今新
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
19
、太公曰:
p>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
可约天下;仁盖天下,
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可
以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
,然后
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
20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
之;生天下
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
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
下灾之。天下非一人
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
21
、太公曰:
“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观其变,与之间
谍观其
诚,明白显问观其德,使之以财观其贪,试之以色观
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观
其态,则贤不肖别矣。
”
.
22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
23
、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24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
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
和与
道,帝王之器也。
25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
26
、君子养心,莫
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
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
,谓之天
德。
27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
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28
、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
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
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
29
、有乱君,无乱国,禹之法未亡也,
而夏不世主;文武
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
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人者,法之源也。故有人(贤人
君子)
,法虽省,足以遍矣;若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
故明主急得其人也。
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
若失其人,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
30
、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
,君子养源。故
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
.
信而谨于臣子矣。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
上,守法,而
安乐之矣。
31
p>
、国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
荣。三得者具
,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汤武
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政令制度,所以
接百姓者,有非
理如豪末必不加焉。
故百姓亲之如父母,
为之死亡而不偷也。
32
、孔子曰:
“国主好见小利,好权谋,好诈,群臣亦从而
成俗。群臣若是,则众庶亦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
下之俗莫不若是,则地虽广
,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
虽繁,令不下通,是谓之伤国。
”
33
、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后其君者也。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
34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p>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
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此言太古之世,风俗醇朴,人无争心
故,其气
象如此。
)
.
35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
p>
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
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
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执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 br>(此正三代之治,乃中国极隆平之世也。
)
36
、孔子曰:
“夫礼,先王以承天
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
之者死,得之者生。
”失之则天理灭,
人欲肆,焉得不死。
37
、舍财,消灾,集福,为人生一大事。
38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
/p>
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
务修
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
陀教育
普及推行之处所,必然获得如是实效之丰果。
)
39
、大乘修清净、平等、正觉之因,则成智慧、无量寿、<
/p>
庄严之果。
40
、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41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42
、司马光云:
“君子囊括不言,
以避小人之祸。
”
43
、范纯仁云:
“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不慎枢机,灾
< br>厄从此始。
”
.
44
、孔子与恶人言,故逊词以免祸。
45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此程子<
/p>
教人者也。
46
、菩萨三种顺菩提门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
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
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47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便能扭转未来,不论是自
身健康,家庭幸
福,事业成功,乃至世运灾变。
48
、人类大家庭,以和、平,与宽、恕相待,才能共存共
荣。和平在自己内心里,唯有爱
好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幸福
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带来和平。
49
、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才是人类亿万代生存
幸
福之根基,才是社会、国家、世界永恒常治久安之大道,不
可
不知也。
50
、东方圣学,皆出自
性,修之弘之,福慧无量无边。得
人身,遇正教,的是百千劫希有因缘,难逢之事。
p>
51
、释迦、孔子第一正知正见,即是
“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
”此中义境,深广无尽。唯佛与圣,乃
能究竟。一切创
新者,所不能知耶。
52
、英人汤恩比言:
“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
/p>
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孔孟仁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真
.
诚为体,慈悲妙用。
53
、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汤博士之言诚然。
54
、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
55
、左传曰:
“夫上之所为,民之
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
为之,
是以加刑罚焉;
若上之所为,
而民亦为之,
乃其所也,
又可禁乎?”
56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7
、保合大和,万国咸宁。
58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p>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59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0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
/p>
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61
、君子以厚德载物。
6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63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64
、蒙以养正,圣功也。
65
、容民畜众,开国成家。
66
、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67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