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
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
模块的
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
p>
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
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
们注意观察语言
、文学和文化现象,
自己动手收集资料,
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
究和解决问
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
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
把。
”
《文学作
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
教材的重中
之重。让中学生不再成为
“人云亦云”
的学舌者,
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
能力的个性者,
是教授
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
心中,
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
导,
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
用。
2
、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
难点。
①特点:
< br>《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
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
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
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
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
《三
国演义》
、
《红楼梦》
、
《水浒》
等小说中的人物、
场面,
按照个人理解,
展开想象,
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
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
存的逻辑。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
,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
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
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
解读
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
/p>
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
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
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
、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
、理解钱钟书《读
<
伊索寓言
>
》中,寓言新解
的内涵。
3
、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
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想:
我不能给学生未来,
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
性和人文性,
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
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
、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
“唯师”
,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
么思维
,
没有批判意识,
不敢大胆质疑,
缺乏
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
能力。
相当多的学
生不能多层次、
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思路狭窄,
思维简单,
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
教法:
(
1
)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p>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
生动、形象的
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
2
)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
分解难点,把握
“形象感
知,激发思
维”的导入,突出“感”
;明确
“动
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
解层次。
(
3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
—
—迁移应用)
。
(
4
)依据
“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
命的活力
。
学法:
(
1
)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
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以发
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
2
)自学尝试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让
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
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
3
)个体学习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
适应不同学生
的差异性。
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
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
有选择
的进行学习,让每位
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
4
)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应提供给
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
使之集思广益、
相互切磋,在知识
方面互为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
这样有利于塑造
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
CAI
课件
⒋课时安排:
1
教时
四、教学过程
(
一
)
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
这是两座雕塑,
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
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
《风凌霄汉》
、
《奥林匹克风》
,均属于抽象型雕塑,
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
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
洋溢着
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
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
在象征着世界
的光
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教师首先鼓励学生
大
胆的图像解读,
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
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
揭开
课堂主题
。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
变抽象概念
为形象感受,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
兴趣。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学生的积极性一旦
p>
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
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
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阅读原
体验,
思索其根本原因,
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
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
,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
代不同,
都会导
致理解不一样。
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