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巡山小妖精
865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18: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白玫瑰)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


书。< /p>


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


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 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


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 、无奈、商业炒作


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


.


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


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 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


读作品,


在读



依然神圣



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 作品,


这其中就包括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 br>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 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


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


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


日,


《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

< br>爱的作品。


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


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


《路遥全集》


< p>
《路遥中短篇小说选》



《平

凡的世界》


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

< br>尽


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


《平 凡的世界》名


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


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 部小说仍然有太多


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 /p>


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


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 社


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竟然也看不到


他的身影。


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 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


80


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


这样一部读者之多,< /p>


影响之广的作品,


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

< br>相应的程度,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 验证了路遥


的名言:



作家的劳动决不 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


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


——


是 我们无


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


析。




本文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


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


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


涵和永久的魅力。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 家往往从自己


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



我是一个血统的农


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 来,先到小城市,然后


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


农村可以说是基 本熟悉的,


城市我正在努力


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 农村和城市的



交叉地带


< p>
,因为


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



往返



于其间。

” “


我较熟


悉身上既带有



农村味



又带有



城市味



的人,


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


这是我 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况所决定


的,我本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震撼人心与作


者选取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 代城乡



交叉地带


< br>作为文章的大背景不


无关系。


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人不 可能永远脱离农村或永远不接触


到城市而活着。


城乡

< p>


交叉地带



相对于城市 或农村更是一个容易产生


故事的地方。


而七八十年代有正是中国 的转型期,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


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 上城乡在传统的文化


.


习俗


.


环境等


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


所有的一切 都为这部作品平添了一丝魅


力。




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交 叉地带



这一概念,这是


他的发明。< /p>


自他发明后,


他就专注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


结。


《平凡的世界》


更是将他的这一范围发挥到 了极制。


大到省城


(主


要是省城),小 到乡村,中间是县城和专署所在地。相对于一个圆,


圆心是在县城的定点上半径是乡村和 省城,


故事的人物们就在这个圆


内作着相应的运动,

< p>
他们身上也带有着



交叉地带


的固有特色。


一方


面,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出生于农村,即使没有出生于农


村也与农 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祖辈、亲人和


许多朋友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


他们的根在这里,


他们也不可能彻底


的脱离农村而生活,


更多的人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像孙


少安和双水村的大多数乡亲们,


他们人生的舞台还是这片充 满泥土气


息的天空。另一方面,以孙少平、金波、田润叶、孙兰香、金秀等为

< p>
代表的广大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他们来说,农


村虽有 各种各样的好处,


但毕竟是闭塞狭小的,


青年人的梦想使他们< /p>


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他们义无返顾地跳出农门,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天空下意气风发,努


力拼搏,充分发挥 着自己,为了理想,为了充实的人生而奋斗不已,


以农村人特有的文化

< br>.


美德影响着城市。此外,田晓霞、李向前、顾


养民等出 生于城市的青年人,


他们与那些双水村出来的年轻人之间存


在着 各种各样的关系(以爱情关系为主)。对这些人物来说,他们与


出自农村的青年生活上的 交会,才是他们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必要。


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文化、

心态影响着孙少平这些人,


但更多的是被孙


少平这些人身上 的农村文化、


美德所深深影响,


这些使他们成为真正

< p>
的朋友,恋人,


亲人。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交会环境下形成的人与人的


互动,成为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亮点。




但即使描写的是城乡



交叉地带



,有城市有乡村,在作者眼


里也是有轻有重 的。路遥的情感始终寄托在那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


由于衷爱,他希望小山村的青年人走 出山坳到外面闯一片自己的天


地,于是就有了人物延展的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等,有 了众多与


小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发生关系的人。


可以说,


这个



交叉地带



的出发


点在双水村,落脚点也在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只 是双水


村的附庸,没有了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就没有了存在的


必要;没有了双水村的人和事,再多的城里人在文中也没有用。路遥


之所以选 择双水村这个小山村,


是因为他始终不曾放弃农村,


这与他


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路遥就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农村,< /p>



通过读书、


打工等方式徘徊在城乡



交叉地带



,< /p>


他对那片最初生他养


他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双水村的


人物始终怀有偏 袒之心,


在双水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情感倾向是


在那些世代 为农,儿女读书上进的人物(如田玉厚一家)身上。但一


旦双水村的村民和外部人物发生 纠纷,


路遥的情感倾向立刻转向小山


村。在路遥的情感世界里, 双水村永远是轴心,县城、专署所在地、


省城都是轴线上的点,


是完全为了双水村的人物设想的。


这大概就是


路遥永远走不出< /p>



交叉地带



的 动因吧!




同时这部 作品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土乡情的深深留恋和呼唤。


乡情、乡思、乡恋是路遥作品作品永 恒不变的内容。作者对农村家庭


生活、人伦关系的人情化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文 化意识。在


《平凡的世界》


中描写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千 千万万农民传统


生活的缩影。孙玉厚孝敬母亲,善待弟弟,为儿女操碎了心,无不体


现了孝、悌、仁、瓷的伦理规范。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自小就挑起了


家庭生活的重担,


但同时他有是一个传统伦理情感和人生义务的承担

者。至于一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


原揽工,铜川挖 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





。以孙少安为


例,


作为商品大潮冲击 下农村的最先觉醒者之一,


他有随时代潮流行


进的目光和勇气。


是他第一个为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


办起了


乡镇企业,他不但要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他可


以说是新 时代农村新人的一个代表,但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



本分



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他说:


“< /p>


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


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 br>”


在孙少安眼里,


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


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他要



在土地 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


的激情


……


。< /p>



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路遥的观点:


“< /p>


任何一个出生土地


的人,都不能和土地断然决裂。



孙少安这种爱土地的



激 情



,也体


现在爱妻子上,他看到自己 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


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

便会记得很小的时候,


还年轻的母亲也是


穿着一身缀满补丁 的衣裳。于是,他会立刻产生



像土地一样朴素和


深厚的母亲



这样一种情思,而且想起来

< p>


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


……




在这里,


作者又一次把爱情


——


土地


— —


母亲联系起来,



地在这里不仅作为 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


他可以使爱情更加深切,使母爱更加醇 厚。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


青年农民身上,


路遥那种



农民式



的土地意识 和



农民式



的爱情和理


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意。


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 到农民身上某些


愚昧、保守、狭隘的精神重负,但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承受力和延展力,


更多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身上艰苦耐劳、

< p>
自强不息的


精神,这部作品也成了这一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部小说,

< p>
有的人因为其中描写了大量陕北农村的生活图


景而将其看作是一部乡土小说 ,


也有的人因其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之


初的情景以及一定数量的 城市生活认为不应将其看作乡土小说,


而应


该看作改革小说。< /p>



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于



风俗画描写





地方色






凡是成功的乡土小说家都不会放弃这两个描写视角的。路遥


的这部小说中即使涉及到一些发生在城镇中的事、


城镇中的生活,



是大多具有地域性且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 br>更何况文中对于双


水村生活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


所以即使人们难以将这部小说


看作一部完整的当代乡土小说,


却 并不防碍人们承认小说中从交叉地


带和农本文化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乡土特色。


这部小说对黄土地


上的生活有着众多细致的描写,

< br>也刻画了众多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


人物,


真实地再现了 从


1975


年初到


1985

< p>
年初那一片土地上人民特


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试看双水村的风云变迁 ,田、孙、金三个


家族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打枣节,闹秧歌,少安结婚喜宴哪一< /p>


个不带有浓郁的陕地色彩。即使是县城、专署、省城也受到了乡土文


化深深的影响。比如,田福军升为黄原行署专员的消息传来,田姓家


族和双水村便沉浸 在骄傲和激愤中。


在城里,


闻风来看望田福军的首


先是些



原西籍老乡





满屋子原西土话听起来是亲切的,但场 面未


免有一些庸俗。


在有些原西籍干部看来,

< br>也许他们荣升的机会来了。



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笔墨,< /p>


依稀可见出乡土礼俗文化的影子。


至于对斗


争满银、偷水、


捉奸等事件的描写,谁能说这些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 br>才能发生的吗?不带有浓郁的风俗画气息吗?









有人称这部小说是



农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不仅塑造了


大量的农村人物形象,


也塑造了众 多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


形象,这其中以两类人最为典型。



一类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向命运挑 战的抗争者。《平


凡的世界》第二部第


42

章作者写到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


止的奋斗!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



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孙少安将人生的理想寄


托于家乡的土地,孙少平将人生的理想指向了 城市的天空。




孙少安 ,这是作者怀着尊敬与爱怜双重复杂的心情,为当代读


者塑造出的一位改革开放前后农民 创业者的形象。


在他的身上沉淀着


厚重的乡土文化,

< p>
同时也具有新时代的风采和魅力。


孙少安不愿永远


龟缩在家里的一亩二分地里面,


身上有股来自生命深处的抗争与反叛

的激情,


他要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别样的人生。


但不同于孙少 平的浪漫


幻想,


而是以一个真正的庄稼人的务实与朴素,


在转型时期的新生活


中,不惜抛洒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



他有能力这样


< br>——


他的能力实际上也许只能在这个天地里施展!


” < /p>


他的人生充满


了苦难与抗争,


从六岁时第 一次拿起小镢头和小绳,


到十三岁那年放


弃学业,


亦然和父亲一起支撑起了这个破败的家庭。


苦难从一开始就

< br>找上了他,


但他没有退缩,


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着 无言的抗争。



由于他的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在十八岁 那年,一队的社员


就一致推选他当上了队长。



开始管理起几十户人家的劳动和生活。


粉碎



四人帮



后,


孙少安怀 着对改革的热情期待,


敏锐的觉察到历史


发展的新动向,


于是便率先在自己生产队推行承包责任制。


这一石破

< br>天惊的行为,


预示着一场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少安的大胆试验虽说遭到了扼杀,


却显示出了他对命 运的抗争。


不久,


他便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

< p>
从承包责任田到兴办砖窑场,


从希



——


奋斗


——


失败


——


再奋斗


——


成功,


他敏锐的跟上了历史发展


的脚步,


生动 地再现了一位当代农民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


在对苦


难的承受 和抗争中,


孙少安始终以强者的姿态实现了对苦难的征服和


超越 。


孙少安身为农民的后裔,


可能与他过早的感受到生活的苦难有


关,他从不好高骛远,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方面他具有一定的

超前意识,


可敏锐的觉察到历史的每一丝颤动:


另一方面又 具有农民


的稳定与谨慎,渴望改变命运,对生活又不敢有过高奢望。面对润叶

< p>
火热的爱情,


他只能怀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


理智 地关闭了情感的大


门,


结果既辜负了田润叶对他的爱,


也亲手为自己酿制了一杯生活的


苦酒。


孙少安作 为农民传统文化的体现者,


最充分地体现在对家庭伦


理情感的眷 恋上,他疼爱奶奶,体贴父母,爱护弟妹,对于不幸的姐


姐始终牵肠挂肚,


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


极其生动地


表 现出孙少安与全家人相濡以沫,


艰难度日的动人情景,


令人深刻 体


验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中所蕴涵的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结 婚分家


以后,他继续履行做儿子的职责,不时为家里量油买盐,给奶奶买好


吃的,照顾弟妹的生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要征询父亲的意见,


获得老人 的同意和支持。


孙少安是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一代农民


形象 ,


在他身上延续了传统农民的心理和气质,


又富有新时代的特色 。


他确实没有谈笑风云的英勇与豪迈,却坚韧,顽强有着特殊的气质。

< br>他没有理想的光环,


高大全的形象,


却让我们感到一个庄 稼人如同泥


土般的质朴、浑重与自然。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农民形象是 最重要的人物系


列之一,


以孙少安为代表的新时期农民以其独特 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


程,使中国农民形象,进一步走向深刻与丰富,可以说开拓了一个新


的领域。



< p>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要的情节线


索。


从浪漫的学生时代到黄原揽工的艰苦磨练,


再到铜川煤矿的井下


生活,


可以说上演了一出完整的人生三步曲。


既 是一部人生的苦难史,


又是一段人生奋斗的历程,


同时也是一条 灵魂搏斗的抛物线。


他面对


命运一次次击打,

< br>进行一次次不屈地抗争,


正是这种命运的重压和对


命运的 反抗精神与行为,


才使平凡的人生具有不平凡的丰富质量。


作< /p>


为一名接受了现代文化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


孙少平已经摆脱了乡 村


传统文化的单一塑造,具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混合的精神气

质,


对于人生他有着迥异于孙少安的理解。


对于未来他虽然 没有明确


的人生理想,


从而为自己提供一幅清晰的未来画面,< /p>


但他决定走出传


统的生活,


走出双水村,


创造新的人生和寻找自我价值。


因为他知道,

< br>他的舞台决不是在双水村。


不知道是思想影响了行动,


还 是行动影响


了思想。如果说在求学时代,苦难生活是来自无力抗拒的客观压迫,


那么,当一名揽工汉,则是对于苦难所做出地自觉、主动的选择,执


意要 把忍受饥饿、


寒冷、


屈辱和劳累作为自己走向人生首先要接受地


最基本的考验。


田晓霞的不幸遇难,


使 他禁受了远比初恋更为沉重的


精神打击,但这位坚强的男子汉,从情感的风暴中挺直了身 躯,勇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