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范文
-
【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不过有许多好朋友对我推荐过这部
书。<
/p>
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感觉都很不错。
便将此文献在这里了!
!
】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
文学新潮迭起,各种全新的创作理念扑
面而来。但举目文坛,你会发现颓败、绝望、平庸
、无奈、商业炒作
充斥其中,很少有能深深打动读者
.
震撼读者的文学作品出现。是文
学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文学?应
该说,都不是。人们照样在
读作品,
在读
“
依然神圣
”
的那些值得读的作家的
作品,
这其中就包括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 br>
这部小说在发表和播讲以后,接到过成千
上万封感奋的读者来
信,尤其在农村、工矿、学校、基层单位的青年中激起了波澜,形成
了文学的社会反应相对沉寂时期里的一个少见的高潮。而且时至今
日,
《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最喜
< br>爱的作品。
这从近年来各种畅销作家排行榜上赫然前列的路遥和近年
来反复印行的各种版本的
《路遥全集》
,
《路遥中短篇小说选》
,
《平
凡的世界》
以及连带出现的大面积的路遥作品盗板书中不难看出。
< br>尽
管路遥之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坛不容忽视,
《平
凡的世界》名
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
但批评界对于路遥及这
部小说仍然有太多
的误解及由此导致的漠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遥被评论界淡忘了,<
/p>
他的名字已难得再从评论家的笔下出现,
甚至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
社
出版的作为高校中文系教材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竟然也看不到
他的身影。
从这之中更可折射出
学者们对路遥的关注和研究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程度。
80
年代以来的文坛上几乎找不到像《平凡的世界》
这样一部读者之多,<
/p>
影响之广的作品,
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没有达到
< br>相应的程度,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极度的反差恰恰
验证了路遥
的名言:
“
作家的劳动决不
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
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
回到路遥,回到《平凡的世界》
——
是
我们无
可回避的事实。而本文将从创作特色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解构和分
析。
本文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联系作者自身状况和他的其他作品,
意在解构出《平凡的世界》
p>
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采,挖掘其丰富的内
涵和永久的魅力。
一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而成功的作
家往往从自己
较熟悉的环境着手来刻画人物。路遥曾经说过:
“
我是一个血统的农
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
来,先到小城市,然后
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
农村可以说是基
本熟悉的,
城市我正在努力
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
农村和城市的
‘
交叉地带
’
,因为
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
‘
往返
’
于其间。
” “
我较熟
悉身上既带有
‘
p>
农村味
’
又带有
‘
城市味
’
的人,
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
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
这是我
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现状况所决定
的,我本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震撼人心与作
者选取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
代城乡
“
交叉地带
”
< br>作为文章的大背景不
无关系。
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的人不
可能永远脱离农村或永远不接触
到城市而活着。
城乡
“
交叉地带
”
相对于城市
或农村更是一个容易产生
故事的地方。
而七八十年代有正是中国
的转型期,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
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
上城乡在传统的文化
.
习俗
.
环境等
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
所有的一切
都为这部作品平添了一丝魅
力。
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
交
叉地带
”
这一概念,这是
他的发明。<
/p>
自他发明后,
他就专注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
结。
《平凡的世界》
更是将他的这一范围发挥到
了极制。
大到省城
(主
要是省城),小
到乡村,中间是县城和专署所在地。相对于一个圆,
圆心是在县城的定点上半径是乡村和
省城,
故事的人物们就在这个圆
内作着相应的运动,
他们身上也带有着
“
交叉地带
”
的固有特色。
一方
面,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出生于农村,即使没有出生于农
村也与农
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祖辈、亲人和
许多朋友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
他们的根在这里,
他们也不可能彻底
的脱离农村而生活,
更多的人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像孙
少安和双水村的大多数乡亲们,
他们人生的舞台还是这片充
满泥土气
息的天空。另一方面,以孙少平、金波、田润叶、孙兰香、金秀等为
代表的广大青年(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对他们来说,农
村虽有
各种各样的好处,
但毕竟是闭塞狭小的,
青年人的梦想使他们<
/p>
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他们义无返顾地跳出农门,奔赴城市,在城市的天空下意气风发,努
力拼搏,充分发挥
着自己,为了理想,为了充实的人生而奋斗不已,
以农村人特有的文化
< br>.
美德影响着城市。此外,田晓霞、李向前、顾
养民等出
生于城市的青年人,
他们与那些双水村出来的年轻人之间存
在着
各种各样的关系(以爱情关系为主)。对这些人物来说,他们与
出自农村的青年生活上的
交会,才是他们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必要。
他们以自己的城市文化、
心态影响着孙少平这些人,
但更多的是被孙
少平这些人身上
的农村文化、
美德所深深影响,
这些使他们成为真正
的朋友,恋人,
亲人。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交会环境下形成的人与人的
互动,成为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亮点。
但即使描写的是城乡
“
交叉地带
”
,有城市有乡村,在作者眼
里也是有轻有重
的。路遥的情感始终寄托在那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
由于衷爱,他希望小山村的青年人走
出山坳到外面闯一片自己的天
地,于是就有了人物延展的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等,有
了众多与
小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发生关系的人。
可以说,
这个
“
交叉地带
”
p>
的出发
点在双水村,落脚点也在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只
是双水
村的附庸,没有了双水村,县城、专署所在地、省城就没有了存在的
必要;没有了双水村的人和事,再多的城里人在文中也没有用。路遥
之所以选
择双水村这个小山村,
是因为他始终不曾放弃农村,
这与他
p>
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路遥就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农村,<
/p>
并
通过读书、
打工等方式徘徊在城乡
p>
“
交叉地带
”
,<
/p>
他对那片最初生他养
他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双水村的
人物始终怀有偏
袒之心,
在双水村内部的人际关系中他的情感倾向是
在那些世代
为农,儿女读书上进的人物(如田玉厚一家)身上。但一
旦双水村的村民和外部人物发生
纠纷,
路遥的情感倾向立刻转向小山
村。在路遥的情感世界里,
双水村永远是轴心,县城、专署所在地、
省城都是轴线上的点,
是完全为了双水村的人物设想的。
这大概就是
路遥永远走不出<
/p>
“
交叉地带
”
的
动因吧!
同时这部
作品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乡土乡情的深深留恋和呼唤。
乡情、乡思、乡恋是路遥作品作品永
恒不变的内容。作者对农村家庭
生活、人伦关系的人情化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文
化意识。在
《平凡的世界》
中描写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千
千万万农民传统
生活的缩影。孙玉厚孝敬母亲,善待弟弟,为儿女操碎了心,无不体
p>
现了孝、悌、仁、瓷的伦理规范。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自小就挑起了
家庭生活的重担,
但同时他有是一个传统伦理情感和人生义务的承担
者。至于一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
原揽工,铜川挖
矿,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
“
家
”
。以孙少安为
例,
作为商品大潮冲击
下农村的最先觉醒者之一,
他有随时代潮流行
进的目光和勇气。
是他第一个为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
办起了
乡镇企业,他不但要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他可
以说是新
时代农村新人的一个代表,但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
“
本分
”
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他说:
“<
/p>
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
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 br>”
在孙少安眼里,
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
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他要
“
在土地
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
的激情
……
。<
/p>
”
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路遥的观点:
“<
/p>
任何一个出生土地
的人,都不能和土地断然决裂。
”
孙少安这种爱土地的
“
激
情
”
,也体
现在爱妻子上,他看到自己
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
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
便会记得很小的时候,
还年轻的母亲也是
穿着一身缀满补丁
的衣裳。于是,他会立刻产生
“
像土地一样朴素和
深厚的母亲
”
这样一种情思,而且想起来
“
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
酸
……
。
”
在这里,
作者又一次把爱情
——
土地
—
—
母亲联系起来,
土
地在这里不仅作为
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
他可以使爱情更加深切,使母爱更加醇
厚。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
青年农民身上,
路遥那种
“
农民式
”
的土地意识
和
“
农民式
”
的爱情和理
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意。
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
到农民身上某些
愚昧、保守、狭隘的精神重负,但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凝聚力、
p>
承受力和延展力,
更多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身上艰苦耐劳、
自强不息的
精神,这部作品也成了这一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部小说,
有的人因为其中描写了大量陕北农村的生活图
景而将其看作是一部乡土小说
,
也有的人因其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之
初的情景以及一定数量的
城市生活认为不应将其看作乡土小说,
而应
该看作改革小说。<
/p>
“
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于
‘
风俗画描写
’
和
‘
地方色
彩
’
。
”
凡是成功的乡土小说家都不会放弃这两个描写视角的。路遥
的这部小说中即使涉及到一些发生在城镇中的事、
城镇中的生活,
也
是大多具有地域性且与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 br>更何况文中对于双
水村生活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
所以即使人们难以将这部小说
看作一部完整的当代乡土小说,
却
并不防碍人们承认小说中从交叉地
带和农本文化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乡土特色。
p>
这部小说对黄土地
上的生活有着众多细致的描写,
< br>也刻画了众多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
人物,
真实地再现了
从
1975
年初到
1985
年初那一片土地上人民特
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试看双水村的风云变迁
,田、孙、金三个
家族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打枣节,闹秧歌,少安结婚喜宴哪一<
/p>
个不带有浓郁的陕地色彩。即使是县城、专署、省城也受到了乡土文
化深深的影响。比如,田福军升为黄原行署专员的消息传来,田姓家
族和双水村便沉浸
在骄傲和激愤中。
在城里,
闻风来看望田福军的首
先是些
“
原西籍老乡
”
p>
。
“
满屋子原西土话听起来是亲切的,但场
面未
免有一些庸俗。
在有些原西籍干部看来,
< br>也许他们荣升的机会来了。
”
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笔墨,<
/p>
依稀可见出乡土礼俗文化的影子。
至于对斗
争满银、偷水、
捉奸等事件的描写,谁能说这些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 br>才能发生的吗?不带有浓郁的风俗画气息吗?
二
有人称这部小说是
“
农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
,
其不仅塑造了
大量的农村人物形象,
也塑造了众
多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
形象,这其中以两类人最为典型。
一类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向命运挑
战的抗争者。《平
凡的世界》第二部第
42
章作者写到
“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
止的奋斗!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
这
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
p>
孙少安将人生的理想寄
托于家乡的土地,孙少平将人生的理想指向了
城市的天空。
孙少安
,这是作者怀着尊敬与爱怜双重复杂的心情,为当代读
者塑造出的一位改革开放前后农民
创业者的形象。
在他的身上沉淀着
厚重的乡土文化,
同时也具有新时代的风采和魅力。
孙少安不愿永远
龟缩在家里的一亩二分地里面,
身上有股来自生命深处的抗争与反叛
的激情,
他要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别样的人生。
但不同于孙少
平的浪漫
幻想,
而是以一个真正的庄稼人的务实与朴素,
在转型时期的新生活
中,不惜抛洒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
“
他有能力这样
做
< br>——
他的能力实际上也许只能在这个天地里施展!
” <
/p>
他的人生充满
了苦难与抗争,
从六岁时第
一次拿起小镢头和小绳,
到十三岁那年放
弃学业,
亦然和父亲一起支撑起了这个破败的家庭。
苦难从一开始就
< br>找上了他,
但他没有退缩,
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着
无言的抗争。
“
由于他的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在十八岁
那年,一队的社员
就一致推选他当上了队长。
”
开始管理起几十户人家的劳动和生活。
粉碎
“
四人帮
”
后,
孙少安怀
着对改革的热情期待,
敏锐的觉察到历史
发展的新动向,
于是便率先在自己生产队推行承包责任制。
这一石破
< br>天惊的行为,
预示着一场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孙
少安的大胆试验虽说遭到了扼杀,
却显示出了他对命
运的抗争。
不久,
他便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
从承包责任田到兴办砖窑场,
从希
望
——
奋斗
——
失败
——
再奋斗
——
成功,
他敏锐的跟上了历史发展
的脚步,
生动
地再现了一位当代农民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
在对苦
难的承受
和抗争中,
孙少安始终以强者的姿态实现了对苦难的征服和
超越
。
孙少安身为农民的后裔,
可能与他过早的感受到生活的苦难有
关,他从不好高骛远,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方面他具有一定的
超前意识,
可敏锐的觉察到历史的每一丝颤动:
另一方面又
具有农民
的稳定与谨慎,渴望改变命运,对生活又不敢有过高奢望。面对润叶
火热的爱情,
他只能怀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
理智
地关闭了情感的大
门,
结果既辜负了田润叶对他的爱,
也亲手为自己酿制了一杯生活的
苦酒。
孙少安作
为农民传统文化的体现者,
最充分地体现在对家庭伦
理情感的眷
恋上,他疼爱奶奶,体贴父母,爱护弟妹,对于不幸的姐
姐始终牵肠挂肚,
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
极其生动地
表
现出孙少安与全家人相濡以沫,
艰难度日的动人情景,
令人深刻
体
验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中所蕴涵的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结
婚分家
以后,他继续履行做儿子的职责,不时为家里量油买盐,给奶奶买好
吃的,照顾弟妹的生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要征询父亲的意见,
获得老人
的同意和支持。
孙少安是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一代农民
形象
,
在他身上延续了传统农民的心理和气质,
又富有新时代的特色
。
他确实没有谈笑风云的英勇与豪迈,却坚韧,顽强有着特殊的气质。
< br>他没有理想的光环,
高大全的形象,
却让我们感到一个庄
稼人如同泥
土般的质朴、浑重与自然。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农民形象是
最重要的人物系
列之一,
以孙少安为代表的新时期农民以其独特
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
程,使中国农民形象,进一步走向深刻与丰富,可以说开拓了一个新
的领域。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要的情节线
索。
从浪漫的学生时代到黄原揽工的艰苦磨练,
再到铜川煤矿的井下
生活,
可以说上演了一出完整的人生三步曲。
既
是一部人生的苦难史,
又是一段人生奋斗的历程,
同时也是一条
灵魂搏斗的抛物线。
他面对
命运一次次击打,
< br>进行一次次不屈地抗争,
正是这种命运的重压和对
命运的
反抗精神与行为,
才使平凡的人生具有不平凡的丰富质量。
作<
/p>
为一名接受了现代文化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
孙少平已经摆脱了乡
村
传统文化的单一塑造,具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混合的精神气
质,
对于人生他有着迥异于孙少安的理解。
对于未来他虽然
没有明确
的人生理想,
从而为自己提供一幅清晰的未来画面,<
/p>
但他决定走出传
统的生活,
走出双水村,
创造新的人生和寻找自我价值。
因为他知道,
< br>他的舞台决不是在双水村。
不知道是思想影响了行动,
还
是行动影响
了思想。如果说在求学时代,苦难生活是来自无力抗拒的客观压迫,
那么,当一名揽工汉,则是对于苦难所做出地自觉、主动的选择,执
意要
把忍受饥饿、
寒冷、
屈辱和劳累作为自己走向人生首先要接受地
最基本的考验。
田晓霞的不幸遇难,
使
他禁受了远比初恋更为沉重的
精神打击,但这位坚强的男子汉,从情感的风暴中挺直了身
躯,勇敢